李國慶和俞渝的撕逼大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次,又出了兩個新瓜:
A、李國慶在法院威脅殺妻;
B、他們的兒子加入混戰,以要求法院確認其父母為其代持噹噹股份的代持協議有效為由,將父母告上法庭。
對此,李國慶的解釋是:
威脅殺妻只是情緒激動之下的氣話,當不得真;
兒子這一手官司,都是俞渝在背後推動和用力的結果。(言外之意是,兒子和媽媽站隊,來搞自己了)。
李國慶還專門寫了一篇小作文來回應兒子,文末以一句「既然你下了戰書,我也自然會在法律規則框架下和你過招」做結。言辭之間,頗是幽怨。
從這兩個新瓜中,我想分別來談談李國慶其人,以及他們的兒子。
一、李國慶其人
I、人到中年的小男孩
無論是這次的不分場合公然威脅殺妻,還是之前在訪談節目中毫無徵兆突然摔杯子,還是他其他發表在社交平臺的各類言行,他總是帶給人這樣一種感覺:
一個情緒化的孩子,用具有表演性的誇張哭鬧,試圖引起別人注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委屈,從而替自己「主持公道」。
換句話說,看到他就像看到鄰居家那個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小男孩。
李國慶說他是「傻白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他對自己還是有挺清晰的認識的。
II、公然威脅殺妻:是做事欠考慮還是根本沒考慮?
李國慶在法院裡竟就公然威脅殺妻,可能很多人要嘲笑他「太傻」。
但如果這只是一個小男孩「狐假虎威」、敲山震虎的把戲呢?
通過前面對李國慶性格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很有可能,他的目的其實就只是想藉此機會過過嘴癮,以展自己雄風罷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紅樓夢》中的賈璉。
璉二爺偷腥被鳳姐兒發現,本來心裡慌得一比,但當來到全家人都在的大廳時(注意,在這個公共場合裡,家族大家長賈母也在,像不像李國慶所在的有著法官在場的法院?),他竟然一改慫樣橫了起來,說要殺了鳳姐。
他之所以敢說這話,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他覺得賈母會看見自己的委屈(古代三妻四妾多正常,偏這母老虎不讓自己偷腥,豈有此理),會為自己主持公道。他以這樣極端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無非是想表達自己的委屈有多大,大到需要用這麼極端的方式去表達了。
那麼,再來說說,賈璉是不是真就敢殺鳳姐呢?
敢也不敢。
因此,從現實層面來講,我覺得俞渝申請人身保護令是明智且正確的,因為無論什麼時候,面對一個極度情緒化的人,你都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二、兒子加入的「三人混戰」
兒子的加入使得這場夫妻撕逼鬧劇正式演變成家庭混戰。今天我想專門談談他們的兒子之所以這樣做的背後動力。
I、強烈的不安全感
父母的撕逼鬧得人盡皆知,家庭醜聞淪為街頭巷尾的談資,對於這一家三口來說,受傷最深的無疑是他們的兒子。
因為不管別人是說媽媽不好,還是嘲笑爸爸很渣,抑或是各打五十大板,對兒子來說,都猶如切膚之痛,避之不及。要說這世上最想讓這鬧劇停止的,非他們的兒子莫屬。
原本應該是避風港的父母,卻恰恰是帶給他風暴的源頭,躲無可躲避無可避的他,內心應該是極其漂泊無依、缺乏安全感的。在這種情況下,抓住唯一能抓住的、確定的東西,讓自己能獲得一些掌控感和依靠感,這幾乎是一種本能的選擇。
因此,在鬧劇久久不停歇的情況下,通過法律程序,用物質和金錢層面的確定感來給自己一些安全感,也是煎熬久了的無奈之舉,倒並不見得就是受誰鼓動和慫恿。
II、對父母憤怒的表達
前面說了,兒子是最想他們停止戰爭的人。但這事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父母的鬧劇經久不息。作為兒子,他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你們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你們有在乎過我嗎?你們不嫌丟人我嫌丟人!
或許他已經無數次向父母表達過這種想法了,或許他一貫是個乖寶寶,習慣把所有情緒壓在心底、被動攻擊。
無論哪種吧,他心中對父母的憤怒一定是有的。
通過一板一眼、客觀公正的法律手段把父母告上被告席,其實是在象徵層面表達了對父母的憤怒和反抗,以及渴望擺脫父母陰影的強烈願望。同時也表達了對父母的不認同:看,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
III、孩子站隊
第三個可能原因,就如李國慶所說,兒子的行為是俞渝慫恿的結果。
這也不難理解。
以李國慶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來的言行,基本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性格欠成熟、有著小男孩般的情緒化反應的男人。
這樣一個還沒有長成「男人」的男人,自然也還沒成熟到可以擔起「丈夫」和「父親」的角色。
一個家庭中若「父親」缺位,就需要媽媽具有很大的自知力和強大的能量,不去過度入侵孩子邊界,不拉孩子站隊,不把孩子拉到「丈夫」的位置上,讓孩子扮演自己精神層面的「丈夫」,以安慰自己。
另一方面,若孩子從小習慣扮演媽媽「小丈夫」的角色,那麼每當父母有矛盾時,TA自然而然的會第一時間衝出來站在媽媽那邊。
寫在最後:
當夫妻有了孩子,無論最後你們是分是和,你們之間的糾葛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扯不斷了。
所謂打斷骨頭連著筋——孩子,就是你們之間的那根骨和那根筋。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真實含義是:在「父母——孩子」組成的這個家庭系統裡,一旦傷害,無人可以倖免。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聚而聚,為了散而散。無論聚散,我們其實都是為了能「過好」。若不能好好的,這聚散又有何意義呢?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