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2日24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收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7205例,現有重症病例2296例,累計死亡病例361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475例,共有疑似病例21558例。
目前疫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患病人數包括確診病例、危重病人數量仍在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尚無抗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藥物,治療仍局限於支持與對症處理;特異性的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仍在研發之中,當前無特異性防治措施。因此,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嚴格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措施仍是疫情控制的根本。恐慌情緒在蔓延!
一、新型冠狀病毒高危人群有哪些?
據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1月24日首次發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數據,至近日媒體公開報導相關數據,綜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病人、年齡40歲以上、老年患者居多,其中慢性病已超過半數。因此,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基礎病及老年人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患病後死亡風險也明顯增高。
二、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仍是疫情控制的根本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新聞發布會議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國家啟動一級防控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提醒廣大病友,戴口罩、勤洗手、不參加集會、不去人口密度大的公共場所等措施,避免食用野生動物等未檢疫的食品等仍是疫情控制的根本。
三、嚴格控制基礎疾病,提高抗病能力,減少患病和降低死亡率更關鍵
眾所周知,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等慢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人群,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抗病能力下降;尤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及其各種代謝紊亂,機體應激、抗病能力迅速下降,是病毒、細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易感人群。患者一旦被感染,不僅使基礎病加重,很容易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對慢性病的病人而言,在採取上述防護措施基礎上,嚴格控制自身慢性基礎疾病,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自身抗病力,是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率,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結合我院20餘年來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經驗,尤其糖尿病合併感染資料庫分析結果,在缺乏特異性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當下,我院通過線上、線下門診定點患者隨訪與指導,除加強住院重症病人隔離與強化管理、代謝控制等對症治療外,對幾乎所有患者及本院醫護人員補充維生素D或活性維D預防性治療措施。
四、病毒爆發流行與反思
(1)從非典到H1N1、H7N9再到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容易在亞洲爆發流行,而西方或白種人(包括在亞洲長期居住的西方人)感染率明顯低於亞洲黃種人;
(2)除傳染病公共衛生防控及種族等因素外,環境因素尤其個人生活方式,如長期室內學習或工作,缺乏戶外活動,室外打太陽傘、塗防曬霜習慣、霧霾天氣等影響,使我們人體和陽光親密接觸機會大大減少,絕大多數亞洲人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已成事實;
(3)近年來有關維生素D對骨代謝以外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如抗微生物(細菌、病毒)、調節免疫、自身免疫病、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與惡性腫瘤等相關研究的報導越來越多;
(4)回顧分析我院近20年來大數據發現,本地區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人群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率高達90%,而長期補充維生素D者感染率大幅度降低,住院抗生素使用率下降50%,感染性糖尿病足截肢率低於5%。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維生素D在眾多感染患者、抗生素耐藥重症感染者應用經驗,在補充維生素D在預防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也有重大研究發現。
因此,對於抗擊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積極補充維生素D,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在未出現特異性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藥物前,乃至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其他病毒感染,將成為十分重要的選擇。
五、維生素D與感染研究進展
早在上世紀初,人們已經注意到維生素D有助於提高人體抗感染能力,太陽光照射、口服魚肝油或補充維生素D可用於抗結核治療。也有研究證實,維生素D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感染作用。2006年,全球頂級醫學雜誌《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明確提出維生素D用於控制感染;《Science》上也報導有關維生素D增強機體抵抗力、控制感染研究;2008年,《TIME》周刊將「維生素D對健康的貢獻」列為年度醫學界的十大發現之一。
這些研究成果證明,維生素D在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許多疾病包括心血管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其發生發展都與缺乏維生素D 有關。近年來青島內分泌糖尿病醫院也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發現,維生素D作用非常廣泛,尤其在調節細胞免疫、降低自身免疫病、減少延緩器官損害、維護內分泌功能、防治各種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六、耐藥菌株重症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 對維生素D的再認識
近年來,維生素D及其活性藥物,在我院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應用較為廣泛,尤其在糖尿病合併感染、糖尿病壞疽控制感染患者中,取得意想不到的臨床效果,如支氣管擴張合併重症綠膿桿菌肺炎患者,幾乎所有抗生素產生耐藥,輾轉就診於各大醫院,病情進行性加重,反覆高燒、咳嗽、咳血,大量黃膿痰,伴有胸悶憋氣,嘴唇青紫等缺氧狀態。病情危重轉入我院,胸部CT發現,雙肺滿布大片炎性陰影及肺空洞改變,血氧飽和度嚴重下降,連續多次痰培養證實綠膿桿菌生長,多種抗生素耐藥,MR,內分泌、免疫學等檢查,經多學科會診,確診為支氣管擴張、重症綠膿桿菌肺炎;垂體炎、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停止所有抗生素,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及其他對症治療,2周後經多次痰培養證實,患者對多種抗生素敏感性獲得恢復,結合藥敏感,開始採用抗生素聯合維D及其活性藥物治療6個月,病情明顯好轉,CT檢查示,肺部炎症明顯縮小、臨床缺氧症狀體徵均有明顯改善;出院後隨訪觀察2年,患者病情穩定,生活完全自理並外出旅遊。
七、病人獲益帶來抗生素使用比例明顯下降
糖尿病作為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屬於抗生素大量應用人群之一。而我院近年來抗生素使用比率呈顯著下降趨勢, 低於三級醫院平均水平,尤其是冬春季節因呼吸道感染、肺炎來院診治甚至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比例明顯下降,這也足以說明了維生素D及其生物活性藥物在抗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應強調補充維生素D, 並非單純補鈣,也不僅局限在治療骨質疏鬆,而維生素D及其活性物質,對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尤其在調節免疫,提高機體抵抗力,改變抗生素耐藥等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並提高對維生素D使用的重視。
八、維生素D有何本領對抗細菌病毒?
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各種病毒感染疾病密切相關,如愛滋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熱病毒等。維持血液維生素D水平高於95nmol/l,可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髮病率降低2倍。研究發現,外來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狀病毒或來自動物的病毒)表面都有一層包膜,所謂包膜其實就是病毒的保護傘,企圖幫助病毒躲過人體的防禦系統進入人體細胞。當有外界病毒或細菌侵入時,維生素D能夠動員人體細胞分泌一種「抗微生物肽」(英文名稱cathelicidin)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類似廣譜抗生素的作用,能夠摧毀病毒的包膜,從而破壞病毒,發揮抗病毒作用。最近國際免疫藥理學雜誌(Int Immunopharmacol)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抗微生物肽可能對肺部RNA病毒感染有效,而此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恰恰就是RNA病毒。人體內很多細胞因子具有抗炎作用,而維生素D則可以使這些細胞因子水平提高,從而進一步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另外,維生素D還具有調節免疫功能作用,無論免疫系統對外界反應降低或反應過度,維生素D都可以通過相應的途徑進行調節,保持人體處於平衡狀態。因此,在這場抗擊病毒的戰鬥中,如果能夠充分認識維生素D的作用,可能對增強高危人群抵抗力、降低感染率、致死率等方面會發揮重要作用。
九、怎麼知道維生素D缺不缺?多少算正常?
由於25-羥基-維生素D是人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儲存形式,因此,通過檢測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可以確定總體維生素D的情況。我院內分泌糖尿病實驗室採用化學發光的方法學檢測25-羥維生素D,不需要空腹,結果準確可靠,1小時即可出結果。
維生素D的正常值在30-100ng/ml,但從增強抵抗力角度,專家建議,僅僅達到30ng/ml還不夠,至少應達到50-60ng/ml。如測量結果低於正常值,就應該通過各種方式補充。人體通過陽光照射皮膚、膳食攝入和維生素D補充劑等途徑補充維生素D。陽光照射機會少,再加上室外活動減少、使用防曬霜等,都會導致合成維生素D不足。食物中富含維生素D的品種並不多,動物肝臟(如魚肝油)、海水魚(如三文魚)、乳類等含少量維生素D,而五穀雜糧、蔬菜和水果幾乎不含維生素D。所以,對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人群,建議通過維生素D補充劑的方式適量補充。
我院維生素D補充劑有三種:維生素D2和D3口服膠丸、維生素D2注射液,可根據年齡、血液維生素D水平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使用,並定期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