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
為什麼要提出核心素養?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立德樹人靠什麼來落小落細落實呢?這是個問題。
曾幾何時,知識本位、應試教育填滿了學校生活的縫隙,師生爭分奪秒,為的是獲取更多的知識,然而當知識以幾何級態勢增長,這種方式還能奏效嗎?
人們意識到,知識教學要「夠用」,但不能「過度」,因為知識教學過度會導致學生想像力和創造性發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的空間,要留有閒暇。因為學校教育絕不是給人生畫上句號,而是給人生準備好必要的「槳」。
更新知識觀念是一種世界趨勢。國際上多數國家、地區與國際組織都認為,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標準體系。
國際上長達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才能解決好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又為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
那麼「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不僅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因此從結構上看,基於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圓心來構建。此外,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落到學校教育上,還需解決一個關鍵:它同學科課程教學是什麼關係?
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的彼岸。
核心素養還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比如語言素養,它並非專屬語文一家,體育課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勢和眼神,一個快球、快攻就發動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號能力也是「語言素養」。
對於教師而言,這是個巨大挑戰。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首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麼,才會明白教學空間要把學生帶向何方。
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基於「核心素養」完善學業質量標準,還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的局面。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與單純的「考高分」並不能畫等號。它還將對學習程度做出刻畫,進而解決過去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操作性不足的問題。
當然,它不僅挑戰我們現有的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同時也拷問著校長和教師的教育素養,從概念到行動,從「知識至上」轉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您準備好了嗎?(《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注】2014年3月,《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第三部分「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中指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