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高旭 宋雅婷)4月16日報導 前段時間,網劇《柒個我》刷爆了微博、朋友圈,劇中張一山扮演的角色患有多重人格障礙,身體裡存在著7種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擁有暴力人格的霸道總裁、擁有自由人格的中年大叔、擁有少女人格的迷妹、擁有幼年人格的小屁孩……
「一會成熟、一會幼稚、一會又可愛,太喜歡這樣的人了!」不少迷妹在評論中說,自己也想要一個男主般的男朋友。可你知道嗎?其實這所謂的多重人格,不但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更是一種心理疾病。
初三男生經常「靈魂出竅」 原是心理疾病作祟
「多重人格其實就是我們醫學上說的分離性障礙,別說7重人格,兩重你都受不了!」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一病區主任何宗嶺告訴記者,在類似《柒個我》、《致命ID》等影視作品中,都對多重人格進行了描寫,但這種情況往往是藝術加工的成果。「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兩重人格,而且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傷害和痛苦。」
何宗嶺向記者介紹了一個病例:
來自康定的小王(化名)今年15歲,從小就是班裡的「尖子生」。在老家上完小學後,小王的家人將他帶到成都念初中,可沒有想到,正是這個決定,讓小王的心理產生了問題。
「媽媽!外星人來了!快跑!」一天中午吃飯時,小王突然對著父母喊道,然後自己躲進了房間,拿著工具,似乎要準備與外星人「大幹一場」。
「一開始我們以為孩子就是開個玩笑。」小王的母親告訴記者,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孩子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幾乎沒辦法生活,甚至有時看起來就像「靈魂出竅」。「幾乎沒幾天就會出現『丟了魂』一樣,一會說外星人來了,要把我們都殺掉,一會又說壞人來了。」
到初三後,小王的情況更嚴重了,有些事情怎麼都想不起來,正在玩遊戲或者聊天時,甚至會突然睡倒在地上,睡夢中還不停地叫喊,好像很害怕。「我們帶孩子也做了還有一堆檢查,什麼都沒有查出來。」小王的母親告訴記者。
令家長更費解的是,小王在出現這種情況後,事後卻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完全沒有任何印象。這令家長十分害怕,最終,小王被送至了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
「經過我們評估,這個就是最常見的分離性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重人格了。」何宗嶺告訴記者,小王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他來到成都以後,看到周圍的同學都非常優秀,生活環境也產生了變化,在這邊親人又少,就讓他壓力非常大,這種壓力,讓他產生了心理疾病。」
分離性障礙就是「癔症」 女孩發病多於男孩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到,分離性障礙又稱分離(轉換)障礙,曾稱癔症或歇斯底裡症。分離性障礙是一類由精神因素作用於易感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
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分離性症狀,另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軀體症狀,其症狀和體徵不符合神經系統生理解剖特點,缺乏相應的器質性損害的病理基礎。這些症狀被認為是患者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和願望的象徵性轉換。
何宗嶺介紹,根據臨床表現形式的不同,分離轉換障礙分為「分離障礙」、「轉換障礙」兩種。「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兩者疊加,則被稱為「分離和轉換障礙。產生這裡心理疾病的孩子,往往會在一瞬間內心感覺自己突然抽離了身體,就像遊戲中『第三人稱』這個角度在看待世界,不受自己控制,導致我們認為的胡言亂語等一系列表現。」
「分離障礙表現為分離性遺忘,主要特點是重要的近期事件的記憶喪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片』。」何宗嶺說,分離障礙遺忘一般圍繞著創傷性事件,患者常常表現出情緒上的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的尋求注意的行為等。
而轉換障礙,表現為運動和感覺功能異常、感覺麻木或喪失,如一側肢體癱瘓、發麻,起立後不能步行等。「這一類疾病主要多發於12-18歲的兒童,在門診中,轉換障礙的患兒佔3%,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則佔10%,而且女孩明顯多於男孩。」何宗嶺說。
壓力是主因 孩子患病莫著急
「就拿我們前面小王的這個病例來說,其實壓力是造成分兒童離性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宗嶺告訴記者,由於社會的發展,許多家庭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等方面,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疏導。「我們說的這種壓力有很多,比如周邊孩子的攀比,比如學習壓力,以及現在出現最多的家庭壓力,比如爸爸媽媽鬧離婚之類的這些種種,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負擔,產生患病風險。」
何宗嶺介紹,在心理門診確診的兒童分離性障礙病例中,創傷也是一個很大的病因。「我們研究發現,患病的兒童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有過創傷經歷,最常見的就是家庭暴力,比如過度打罵孩子以及性侵犯等等。」
「我們觀察發現,這一類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內向。在當孩子們遇到一些事情時,往往不願意說出來,情緒壓抑在了心中。」何宗嶺介紹,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行為後,家長一定要及時關注,並且加強心理疏導。「我們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加強心理素質的建設,遇到不快樂或者委屈的時候,要學會向家長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