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每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完成了一個小手工,搭好了一個積木,畫完一一幅畫,完成了一個舞蹈動作,作業獲得了優秀……)總是會興高採烈地跑來告訴爸爸媽媽,請爸爸媽媽欣賞自己的成果。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需要,忽視從精神方面對孩子進行鼓勵,孩子就會很失落,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愛。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而現在的80,90後的父母也都非常重視鼓勵對孩子的重要作用。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鼓勵孩子」這個話題吧!
孩子為什麼需要鼓勵?
1. 可以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遼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人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以上就是最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在這個實驗中,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將這一暗示傳達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欣賞,因為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強,使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快的進步。
2. 對塑造孩子行為和培養良好品德有重大作用;
娜娜在老師眼裡是一個聽話,認真學習愛乾淨的好同學。但是在家裡,娜娜卻有一個讓媽媽最頭疼的「壞毛病」,東西到處亂丟。媽媽想出了很多的辦法來改善娜娜「亂丟東西」的壞毛病,制定規則,大聲責罵……可是娜娜基本上屬於無動於衷,東西在大部分時候依舊丟得到處都是。直到有一天,媽媽看到了鼓勵教育的這個理念。在一次看到娜娜把看完的書收拾好放回書架的瞬間,媽媽馬上開啟了鼓勵表揚模式:「我們的小娜娜長大了,會把書送回家了呢,給娜娜點個讚!」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媽媽對于娜娜「東西歸位「的行為進行重點讚揚。娜娜非常的開心,不知不覺中就將」亂丟東西「的壞毛病改掉了。
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了爸爸媽媽或者是周圍人的鼓勵肯定,他們會在身心愉悅的同時更想將行為動作持續下去,以期獲得更多的鼓勵肯定。
應該怎麼樣鼓勵孩子?
給孩子一個讚賞的微笑,就像陽光照耀含苞欲放的花蕾;給孩子一句鼓勵的話語,就像甘露澆灌乾涸開裂的土地。現在的不少父母都知道「鼓勵」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你真的為「鼓勵」孩子嗎?
1. 要對孩子有期望,對於孩子充滿信心和肯定;
正如「羅森塔爾效應」一樣,老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對這些具有「高智商」「最有發展潛力」的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在和這些孩子相處時。教師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從而使自己的期望對孩子產生了微妙的影響,進而產生了實驗預言效應。
而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者,也應該懂得合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將自己的期望通過教育方式暗示給孩子,並懂得及時的肯定和調整,讓孩子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2. 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鼓勵。
當孩子面對同一個困難時,自信心比較強的孩子則更容易取得成功。而父母如果可以針對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進行鼓勵,孩子在以後面對每一次挑戰時都會更自信。
初入一年級的小蒙正是練習寫字的階段,小蒙的老師師會根據同學們寫字的工整程度與正確度進行優良中差的評價。而小蒙每次都只能獲得一個「良」。於是很是困惑的來問媽媽:「怎麼可以獲得老師的優呢?」媽媽告訴告訴小蒙一定要按照課本上的字來寫,認真的寫好每一個筆畫並且要保持作業本的乾淨程度。小蒙聽了媽媽的話,當天的作業非常的認真,果然第二天老師給了小蒙一個大大的「優」,小蒙回到家開心地給到媽媽看。媽媽對小蒙的開心表示了祝賀,並對她寫的字表示了讚賞,鼓勵她以後字都可以以今天為參考繼續下去。果然,後續小蒙每次的作業都獲得「優」了。
3. 運用「補強法則」鼓勵孩子
在生活中, 「補強法則」真的是無處不在。在魚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麼一件事給小靜的印象最為深刻,有一段時間,每個周二(老師規定可以帶玩具的日期),魚姐都會帶上超級飛俠的玩具的,後面小靜得知原來這個玩具最受歡迎。所以魚姐每次都要帶這個玩具去幼兒園。
孩子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能夠得到來自周圍他人的鼓勵和讚揚之後,會產生自我肯定和愉悅的感受,可以更多地發揮自我優勢的想法,進而取得更大的成績。
什麼是補強法則?多伯森作了這樣的解釋:「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比如有個女孩子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受到周圍小夥伴的羨慕,她會再多穿幾次這件衣服。有個男孩拿了一個很酷的玩具得到小夥伴的爭搶,他也會多玩幾次。
美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實際行動。」 每個父母都要學會鼓勵和賞識自己的孩子,將孩子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