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排版編輯:馬荊芳 崔貫利
承接上文:
上文中我們了解到,對我們過往經歷中,虛構的部分,並不代表這個事情完全沒有,而是他通過不斷地對這個事情進行再次賦義,使得小時候發生的也許只是一個中性的事件,經過這樣不斷的錯誤賦義之後,成為了一個強烈的創傷性事件,引發你的創傷性反應。
人的大腦的特點,是每當我們對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的時候,如果旁邊有一些誘導性的因素不斷在暗示這件事情對你的傷害,那麼這一系列的中性事件終於被錯誤賦義成了創傷性事件。
1. 人類創傷的三個來源
拉康的精神分析說,人的創傷來源於三個部分。
第一是小時候發生過的某一段經驗沒有被賦義過,從來沒有人給你做過任何解釋。
第二種,是小時候發生的某一段事件被人錯誤的賦義。
第三,只要發生過的事情,總會留下一個記憶的殼。這是不用改變的,就像是一個痂、一個疤痕。
2.心理學培訓中的不當使用
前面兩種恰好就是那些假冒偽劣的心理學培訓最喜歡的東西。
第一,他們喜歡把你小時候曾經發生過的、沒有得到賦義的事情拿出來,經過他們的創傷性賦義,讓這個事情變成創傷。
第二,把你曾經發生過的、當時得到一次賦義了的一些事情拿出來,再次對這個事情進行創傷性賦義。
通過這兩種方法,他們成功地把你的童年改造成了一個創傷性的童年,讓你產生一種創傷性的情感體驗。
這種創傷性的情感體驗,讓他能夠維持對你的榨取,對你金錢的榨取,誘導你產生對他的培訓、對他老師的人格上的一種依附。
這是我們心理學培訓裡面最可惡的一件事情,也是隱藏的最深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他以為他在培訓中得到了療愈。恰恰相反,這不是療愈,而是他的童年被別人給愚弄了一次、被別人給改造了一次。
改造完之後,老師說,所以我們每個人需要愛的療愈,讓你哭的一塌糊塗,好像你又得到了一個安慰。
現在辦的最好的培訓是這類培訓,因為它會讓人上癮。
它就像是一種精神鴉片,吸引著無數的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學愛好者去參加。
這和真正的心理學是背道而馳的,方向是相反的,治療的目的也是完全相反的。
一個正確的心理諮詢,應該是幫助來訪者對一個本來是創傷的事件進行重新賦義。而不是對一個本來中性的,或者有點小問題的事件,進行更強烈和更嚴重的一種創傷性賦義。
(未完待續,節選自小明老師微課《創傷心理學》部分內容,不及原課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