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免費訂閱
問:怎麼都能免費收到這種好文章呢?
答:只需點上面《兩岸商匯》免費關注
中元節,善待好兄弟
■ ■ ■
農曆七月是傳統的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
在臺灣以及大陸閩南地區,在中元節素有供奉「好兄弟」的習俗。從2013年開始,臺灣全聯福利中心每年都會推出善待「好兄弟」的公益廣告。▼
無論是之前的「貞子篇」還是「開膛手傑克篇」,都會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感恩情懷,而劇情的設置,往往是2秒鐘的「好兄弟」,外加1分鐘的暖意,讓觀眾在看完視頻之後,有了感動意外的思索。
2016年8月,全聯照例推出中元節公益廣告,雖然已經不再有貞子、傑克等鬼怪元素的植入輔助,只見全聯先生對著空蕩蕩的水池、老屋、鞦韆和旋轉門自言自語,呼籲每年農曆七月,有一群「朋友」需要大家的關懷。
溫情化為追思,感恩,更易讓人感動。▼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今年「好兄弟」廣告,增加了與視頻觀眾的互動。在全聯官網上你看到的視頻畫面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如果你在鍵盤上同時摁下R I P三個鍵,你看到的畫面是這樣子的。▼
這樣的創意,雖然看著可能有些毛,但卻讓臺灣網友直呼創意。而這樣的創意,也回歸了中元節的本身寓意,讓感恩來得更加直接和溫情。
俗傳閻羅王每年在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將地獄中的無主鬼魂放出來,到陽間享用民間的致祭,並帶回在地獄生活需要的金錢與用品。農曆七月三十,是俗稱關鬼門的日子,各家各戶習慣做尾中元,送走好兄弟。▼
每年中元節,從夜幕降臨到翌日凌晨,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口擺上大桌,像陳列商品似地擺上事先備好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煙茶酒類、米麵粿品等等,幾乎都是食物類,上面插著五彩紙旗供奉。▼
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的進步,在我國許多地方中元節早已被淡忘,但是在南方,特別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閩南地區,中元節是夏天最為隆重熱鬧的民俗節日,當地人忌諱將中元節稱作鬼節,而是習稱七月半。▼
中元節照常應為農曆的七月十五,但各鄉村一般會沿傳各自歷史而擇定一個固定日子。節俗主要是普度,普度是混合佛教、道教之說而形成的。
據考證,漳州和泉州的先民稱和自己一起渡臺而病死、冤死的絕嗣無祀移民叫「好兄弟」。七月普祭孤魂野鬼、無祀厲神,在民間素來極為重視。視頻中的「好兄弟」就是源於這個說法。
1. 普度
普度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舉行普度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普度。▼
2. 搶孤
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孤棚,上面放滿供品。當普度儀式完成後,大家就衝上前去搶剩下的供品。相傳此活動是怕鬼魂聚集流連不肯離開;而據說鬼魂要是看到比他還兇的人就會嚇得逃開了。▼
3. 搶旗
搶旗就是搶高掛在孤棚竹竿頂端的紅色小旗;這枝旗被視為航海人在海上的護身符,能保佑他們平安歸來。▼
4. 放水燈
放水燈是為了通知水裡的幽魂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迴市街一周,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
5. 跳鍾馗
普度結束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的人來跳鍾馗,藉鍾馗的法力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此時一般民眾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衝到。中元祭禮隨之告一段落。▼
由於擔心早夭的小孩亡魂,在普渡時搶不到食物吃,新竹北埔地區特別為這些孩子舉辦「囝仔普」,另有部分縣市,為動物亡靈舉辦普渡儀式。這時「好兄弟」就是小孩和動物。
近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注意,這些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也紛紛祭出新鮮創意。不僅有「殭屍」搭公交車出門逛街,還有「百鬼夜行祭」這種噱頭十足的「鬼怪」主題派對,讓原本森嚴的儀式變得可愛許多。總之,臺灣正掀起一場另類的「鬼怪」觀光潮,全臺各地都在瘋狂「搞鬼」,成為臺式文化創意的最新代表作。臺灣的年輕人把「好兄弟」的節日玩出了新花樣來。▼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把他們當做「好兄弟」,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在Mr. Ben看來,臺灣的「好兄弟們」跟在地的蒼生一樣,都得到了更多的善待。
有敬畏的社會更有底線,有信仰的土地也更有希望。雖然,「中元普度」的民俗活動仍存有許多陳規陋俗和迷信色彩,但是中元祭典活動體現出來的濃鬱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及民俗意義卻是不可忽視的。它所呈現的悲天憫人、普及「好兄弟」的愛心,緬懷先輩的情懷,正是傳統中華文化的傳承。
感謝臺灣的堅持,讓我們對傳統和傳承有了新的體會,讓我們對可怕的、可憎的孤魂野鬼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最後,一起來回顧全聯好兄弟廣告最經典的「貞子系列」,別被一開始的畫面嚇到,真的一點都不恐怖。。。
2013年,貞子的初現 ▼
2014年,貞子的報恩 ▼
這個月是陰曆七月十四,鬼節。
假如有人特意打電話來提醒你這一點,未免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可在華南的很多地方,鬼節是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甚至比清明節更為盛大。
每年的七月十四,港產鬼片中所謂的鬼門關大開之時,家家準備好祭品,還神,祭鬼,讓死去的人吃頓好,讓活著的人也蹭一頓好酒好菜。在貧乏的農耕時代,只有為數不多的節慶才能改善一下夥食。遠在鄉下的父母也不忘打電話給遊子,提醒他們該過節了,晚飯的時候加點菜。也許還會交代一句,晚上沒事別出門。
一般來說,南方人過的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是七月十五,依佛教習俗就叫「盂蘭節」,依道教習俗則叫「中元節」,但民間一律稱為「鬼節」。雖然節日與鬼有關,但這卻是一個與親人一起懷念先人的日子。人在異鄉,也就沒有鬼節可過,只有鄉愁了。
2015年農曆七月十四,廣西柳州,商家將十萬餘只鴨子鋪滿道路進行批發售賣。圖/東方IC
鬼節:失落的節日
「在北京,沒人知道明天是鬼節,沒人注意到後天是中元節。在老家,這天市場上從早到晚都能聽到鴨子的慘叫聲。我雖然很小,但很享受這些慘叫。」五年前的七月十三,來自廣西南寧的作家陸源北漂在京城,有此感慨。
在廣西,每年七月十四,家家戶戶都要宰鴨子來吃。鬼節前後,農貿市場附近的街道上便擺滿了嗷嗷待宰的鴨子,成千上萬,密密麻麻,叫聲震天。至於為何要吃鴨,有人說是鴨子是送外賣的,死後可以馱著冥幣、房子、車子、童僕、iPad等祭品遊過奈何橋,送到陰間的先人手上,也有人說七月中正是鴨子們最肥美的時候,不吃你吃誰?
無論如何,鬼節的習俗和食物,已經成了一種遠去的童年記憶,在城市裡只得懷念,在鄉下亦越來越少。
泰國華人為鬼節準備的祭品。圖/Sampuna
在100多年前,滿族人富察敦崇生活的北京,中元節仍然是民間的盛事。據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中元節那天北京「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長至數丈者」,運河邊則有盂蘭會,道士們「燃燈唪經,以度幽冥之沉淪者」。
清初,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的中元節更為盛大,「街巷搭苫高臺、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錦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點燃河燈,謂以慈航普度」。
漢代以來,每到七月十四,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會這樣相聚於水濱,嬉戲豪飲,娛人,娛神,也娛鬼。半個多世紀以前,這樣的熱鬧場面也遍布全國各地。如今,只有在華南和港臺地區還能看到了。
在盂蘭節,香港各區都會舉行盂蘭勝會。圖/香港康文署
二戰以後,隨著潮州人不斷湧入香港,盂蘭節成為了香港的民間習俗。在盂蘭節的正日七月十四,人們帶上元寶蠟燭、金銀紙衣以及豆腐、生果、白飯、白酒等簡單祭品,到路邊「燒街衣」祭祀亡魂,好讓那些無依無靠的孤魂餓鬼有一口飯吃,有一件冬衣穿。
所以,鬼節也叫「餓鬼節」(Hungry Ghost Festival),民間的祭祀活動有慈善的性質。鬼節盛行的地方,宗族和民間社會往往也較為發達,很多慈善機構藉此機會,給孤寡老人派發「平安米」。佛教與道教結合的鬼節,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和善惡觀。
這天晚上滿街飄著燒紙錢的飛灰,看似陰森可怖,其實不也是人間煙火嗎?一年中的大部分節日都是歡慶生活的,唯有在清明和鬼節時,舊墳望人來打掃,人們會緬懷死亡。
2001年鬼節,臺灣基隆,人們把屋形的水燈放入大海中。圖/GETTY
鬼節也是一個兒童節
小時候沒有過過鬼節的人,對鬼節的印象也許只有「宜祭祖,忌夜行」,尤其是不要單獨去水邊與河邊,免得被水裡的孤魂野鬼拖下河去,當了替死鬼。
為了超渡這些亡魂,人們會在這一天夜裡往河裡放河燈,據說那水裡的鬼便會託著這盞燈,靠著它的指明,泅渡過生死之間最黑暗的一道河流,到達轉世投胎的彼岸。
蕭紅在《呼蘭河傳》裡花了不少篇幅描寫東北的盂蘭節,放河燈的場面既美麗又憂傷:「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可是當這河燈,從上流的遠處流來,人們是滿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麼,唯獨到了最後,那河燈流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裡無由地來了空虛。」
大人們低聲地問:「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裡去呢?」
吉林松花江上的河燈。圖/視覺中國
小孩則不,他們看著閃爍不停的河燈,拍著手,跳著腳,歡呼個不停。對孩子們來說,鬼節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兒童節。
在廣東西部的一些客粵雜居的地方,大規模的集體祭祀活動雖然已經罕見,可祭祀中用以驅鬼的樂器,卻成了小孩的玩具。他們會在這一天削竹為笛,在笛子的末端卷上露兜簕的條狀葉子,作為笛子的擴音器,便可以嘟嘟嘟地吹上一天。在外怎麼歡鬧都行,回了家,家門口擺上一桌祭品,對著朗朗乾坤,還得認認真真地鞠個躬。
民國初年,英國作家裴麗珠曾在北京遇見過一家人過鬼節,人們在焚燒紙錢時,家裡的孩童看見跳躍的火光,不由得歡呼叫好,身邊的母親低聲呵斥,讓小孩保持莊重,因為「今天所有死者離開墳墓回到我們這兒,空中簇擁著看不見的隊伍」。小孩不解地問,他們為什麼要回來?那位母親說:「因為他們愛我們,希望我們也愛並祭祀他們。」聽罷,小孩立刻安靜了,當下磕了個頭。
2015年鬼節,四川達州,人們在州河邊上祭祀先人。圖/GETTY
所以,美國漢學家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說:「鬼節促進了對傳統邊緣角色的接受(將社會各個階級聚於一處),也肯定了中國主流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孝順。」1979年的農曆七月,太史文在臺灣第一次過鬼節,被街上的炮仗聲攪得無法入眠。他對中國的鬼節進行了近十年的研究,才理解鬼節對中國人而言,既是一場生死教育,也是一種生存狀態。
對於不能在家孝順父母的人來說,鬼節成了一種同時抵達家人與先人的鄉愁,就像那節日裡的炮仗聲、竹笛聲和歡呼聲,在每個七月十四的夜晚,總會一齊湧上心頭。
請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臺商總匯」公眾號!
合作專線 :13532488201 (孫小姐)
請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兩岸商匯」公眾號!
聯繫電話:0769-22118581
地址:東莞市東城區東城大道東順樓4樓東城臺商會內(崗貝居委會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