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中學校音樂教師共讀一本書活動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作為教師,讀書不但能加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更能提升自身的文化專業修養。太原市第三十二中假期內開展了共讀一本書的活動,本次音樂組共讀的書籍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與基本音樂課大致相同,只是不以講授為主,而是聽音樂,用動作表現音樂。一開始就強調"音樂是動的藝術",音樂進行必須反映其斷、連等典型特徵,動作應有樂感。如"走"的練習,一般從教速度開始,讓全班學生按規定速度走路或搖擺,然後加上喜、怒、悲、懼等感情,速度不能改變。還要探索不同的方向感,如向前、向後、向右等。探索緊張和放鬆的感覺,想像在水中,泥沙中划動臂和腳等。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如並跳、跑跳等,啟發學生想像。
老師們潛心讀書,認真筆記,用心寫下讀書心得。
這個假期我們共讀了《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是融身體動作、音樂和情感為一體,促進聽覺、動覺、情感、思維的協調發展,培養敏銳地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一個教育體系、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藝術教育是發展感知覺的教育,我們必須遵循它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作為音樂老師,首先要將音樂當成是一種文化、一種科學,達爾克羅茲的教學方法運用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使音樂教學更具科學性、系統性。
— 田夢君老師
達爾克羅茲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所以,在開展合唱活動時,我們應該重視幼兒情感的融入和表達。注意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此激發學生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作品內容,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 白詩雨老師
假期之餘,我暢讀了《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感觸頗深,其主要內容是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音樂活動, 主要原則是培養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應音樂的能力,發展其內在音樂感覺以及身體各部分進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大量儲存了聽覺意向的能力。
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覺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科能力。
在以後的的教學中,慢慢學會培養孩子運用所有感官參與體驗,其次才是獲得知識和技能!
—李若楠老師
音樂教育既不是單純的技術練習,更不應該是脫離音響的理論知識和規律的傳授,它應該是對音響運動和情感的體驗。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的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
— 張曉傑老師
達爾克羅茲長期的音樂教學實踐探索是達爾克羅茲體系形成的重要環節之一,由此可見音樂教學實踐的必要性。沒有經過實踐的理論是空洞而蒼白無力的,缺乏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也是茫然而徒勞的。音樂教育須將二者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李媛媛老師
在讀共讀一本書《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中我學習到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是二十世紀產生的最早的音樂教學法,已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學習和借鑑這種卓有成效的教學法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不斷深化的需要。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師積極探索,嘗試將該教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的體態律動是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並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和認識。然而,由於我國當前對於該教學法的認識與研究不夠深入,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常常存在不少誤區。因此,正確地把握體態律動的教學內涵尤為重要。把體態律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使課堂更加豐富。
— 張慧敏老師
音樂教學不光涉及課堂教學還涉及到學生的課餘生活,音樂教師要想把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自己就必須要具備紮實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強烈的再學習的意識,在現代這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時代,音樂教師的知識的容量和質量都是要進一步得到提高的,這樣學生在聽課時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體系。
— 崔佩瑤老師
古人云:學,然後知困;讀,然後知不足。與書籍攜手同行,開始嶄新的心靈之旅,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課堂將充滿智慧,教育將一路書香,生命將更加厚重,教育夢想將因讀書而美麗,因讀書而精彩!
(網易山西張麗 責編 方子君)
來源:網易山西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