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之交的著名學者黃侃語出驚人,說「八部書外皆狗屁」,認為除《毛詩》《左傳》《周禮》《說文解字》《廣韻》《史記》《漢書》《昭明文選》這八部書外,都不值得一讀。學者錢穆則認為《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這七部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當代學者樓宇烈則認為「三玄」(《老子》《莊子》《易經》)和「四書」「五經」共12本書可以統領中國文化。
特級教師李鎮西認為,除了與學科知識相關的書,有追求的教師至少還應該讀兩類書:教育經典和人文著作。沒錯,現在的問題是,老師基本上只有職業閱讀,即為工作需要的閱讀。比如語文老師只讀與語文教學有關的讀物,教學參考書,練習冊,教輔,教案,網上的備課資料。
平時僅僅讀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優秀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不是這兩本書能解決的,教學技巧的提高需要學術專著的指導,不同學科的老師,需要關注自己學科的發展,學術前沿的最新進展。
比如歷史,當下歷史研究界在關注什麼;比如語文,當下文學界和語言學界在研究什麼,有什麼最新研究成果,比較牛逼的語文研究專家和特級教師有哪些。
各學科的老師都要讀些人文著作。因為無論哪一門學科的老師都要有一點人文修養。人文修養包括哪些方面?哲學,教育,科學,文化,語言,藝術,等等。
要少讀暢銷書,多讀經典。經典閱讀也叫原典閱讀,就是閱讀中外名著。原典閱讀是有根的閱讀,每年應至少精讀一兩部名著,包括名作重讀。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對經典進行了14方面解釋。其中有: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看來經典是需要重讀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當代作家餘華也主張多讀經典:
「經典作品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我想就像父親的經歷對於兒子,母親的經歷對於女兒一樣,經典作品對於我們並不意味著完美,而是意味著忠誠。」
「經典作品的優點是可以反覆閱讀,每一次的閱讀都會使我們本來狹窄和貧乏的人生變得寬廣和豐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變得寬廣和豐富。」
語文老師首先應該讀課程標準推薦的中外名著。不僅應該讀,而且要反覆讀。甚至其他學科的老師也都來讀一讀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那些中外名著。因為這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事,閱讀這些著作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基本的文化素養的體現。
語文老師除了閱讀中外文學、文化、教育名著,閱讀當代文學作品,閱讀文學語言研究最新成果,還要閱讀語文教育方面的著作,如系統讀一讀現代以來語文教育大家的經典著作或代表性論文,如梁啓超、胡適、葉聖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陳望道、黎錦熙、呂叔湘、張志公等。
如果你不是語文老師,建議你把現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課本找來認真讀一遍,特別是語文、政治、歷史三科課本好好讀一遍。讀過之後你會發現,現在課本中講的東西與你以前讀中小學時已經很不一樣,你會有新的收穫。
美國詩人狄金森說:「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教師讀書不僅把自己帶向遠方,還將無數孩子帶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