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花落花開,水流不斷…
如何獲得生命的安頓
如何做到生死自在
這是從古至今無數人
思索過的問題
那麼,
佛法的智慧和科學的研究
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6月8日至10日,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在廣州大佛寺正式開講,生死話題在此得到高度關注和集中討論。
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的學者,以及海內外生死學臨床專家齊聚一堂,從各自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的角度探討生死話題。
這場高端交流大會如何讓更多人關注生死話題?又如何引導人們了知生死,進而超越生死,做到生死自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首屆「普覺論壇」來了解一下。
6月8日晚,大會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廣州大佛寺多年以來始終關注生命教育和臨終關懷,此次高端交流大會也是為了更加深化生命教育實踐。
耀智法師指出,佛法對生命的關懷是建立在人生老病死各個階段的,是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的一個輪迴的生命教育。
十多年來,大佛寺在生命教育的實踐上不斷有推進。耀智法師回憶道,最初是在2000年大佛寺成立念佛堂,組織共修法會,一旦有相關需求,念佛堂的法友都會參與到臨終關懷的服務中。
資料圖
此外,迄今為止,大佛寺已經舉辦了八屆癌症康復營,用佛學、生死學、營養學等各領域的專業方法,為癌症患者開展服務,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學會安頓生命。
而且,大佛寺還舉辦了三期生命教育培訓班,用更加專業的團隊來共同踐行臨終關懷服務。這一系列的實踐也達到了佛學與科學的良性互動。
耀智法師表示,此次交流大會邀請了許多世界頂級的學者專家,正是為了深度探討生命教育,從不同的領域、角度、方向來探索生活、生命、生死的人生真相,並通過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進一步提升我們對生命的認識。
在開幕式上,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伯克利大學教授Mark Blum ,廣州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長李慶奎,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周大力,香港衛視國際傳媒集團執行副總裁格桑梅朵等嘉賓也分别致辭。
在接下來的主題論壇上,眾位海內外大德法師、專家學者圍繞「生死輪迴」「生死自在」「終極關懷」「悲心踐行」 等話題展開主題演講和研討。
在首場「生死輪迴」主題論壇上,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協會理事桑吉扎西發表演講,並受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會長和劉威秘書長委託,向首屆「普覺論壇」成功舉辦表示祝賀。
大家都知道,生死問題是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不同宗教、文明都在探尋和思索的終極問題。桑吉扎西從佛陀的經歷和思考出發,闡述了佛法在生死問題上的智慧解答。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目睹了人們生、老、病、死的苦難人生,才開始走上尋求生命離苦得樂的道路。
桑吉扎西表示:「佛陀所說一切經教都是在醫治我們色身肉體的疾病,以及我們人類內心思想、精神和靈魂的疾病。」
而被納入佛教經藏大五明中的「醫方明」即包括佛教醫學,這正是佛陀及其弟子們對無常生命的思考和學問。
不執著於生老病死,亦不為其所累,了知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坦然面對生死,這是佛法教給人們的生命態度。
但是,當今社會科技急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壓力遽增,對生死的認知也趨於狹隘。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對此,桑吉扎西指出對佛教界而言,需要努力實現從佛教醫學觀念和理論到現實服務的轉化,將佛陀的慈悲精神踐行於現實生活中。
既然佛法有如此智慧,可以讓人們學會正確看待生命,那麼,人們要怎樣走出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呢?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南華大學研究所生死學系專任教授慧開法師,用精彩的演講給了大家一個答案,也展示了如何將佛法的智慧應用在臨終關懷的服務中。
死亡的問題是不是不可解?死亡帶來的是不是只有痛苦和悲傷?
慧開法師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生死的問題是可以超越的!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轉變機制。
這句話怎麼理解?慧開法師從人體細胞汰換機制的角度出發,用科學的數據指明,細胞的死亡與汰換是正常的生命過程,死亡也是唯一合乎邏輯與大自然法則的圓滿結局。
自然的死亡並不可怕,死亡和新生是生命進行曲的一體兩面。但是,為什麼有無數人難以接受死亡?
慧開法師指出,那是因為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把死亡當作疾病來處理,無法坦然面對自然的死亡;另一方面,現代醫療過度幹預,人們陷入生死兩難的困境。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
慧開法師表示,首先人們要改變對生命的基本認知態度,要坦然接受身體的自然死亡,做好善終的心理準備。
其次,人們要保存好精神體力,讓「正念現前」,準備往生。生命的終極功課到底是求生還是求往生?慧開法師告訴大家,求往生不是放棄生命,而是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
佛法的智慧告訴人們,往生是一項主動積極的行動,而不是虛幻的想像。因此,在臨終前要保持精神體力,積極求往生,讓死亡成為新生的開始。
既然佛法教給我們面對生死的智慧,那麼人在往生前還會有哪些選擇?世界衛生組織技術顧問、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向大家介紹了一項特殊的「生死抉擇」。
他的演講主題是:悲欣交集、生死權利——丈量生死之間的距離,以科學之名嚮往公平。何為丈量生死距離,何為以科學之名嚮往公平?王海波主任是這樣說的。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2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是每10個病人中僅有1人可以獲得移植器官,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30:1。命運的殘酷在這些數據面前,更加凸顯。
我們可能尚不知道面臨生死的選擇,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但是這種生死選擇的情況,王海波主任每天都在經歷。
因為,他從事的工作就是人體器官分配,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分配的不是器官,分配的是生命。」
但是,沒有誰能夠決定誰生誰死。
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通過身體機能數據檢測,做到預知生命的期限。但需要警惕的是,科技能夠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卻不能夠決定要不要做。
王海波主任指出,尤其是涉及到生死的問題,更應該考慮的是人的尊嚴、生命的價值。這恰恰是哲學和宗教探討的議題。
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科學的器官分配系統尤為重要。而今天,人們在一起討論器官捐獻、討論生死問題,為的也是讓活著的人們更加理解生命的價值,更加了解生死的權利。
這次高端交流大會上,有眾多來自海外知名大學的學者,他們也參與了四大主題的討論。
在今天舉行的「生死輪迴」「生死自在」兩場主題論壇上,一些海外學者對生死議題又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呢?
生死話題常談常新,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還會不斷有新的思潮。這次「普覺論壇」活動也是一次嘗試,通過東西方交流對話,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提升大眾對生命品質的關注。
供稿:禪風網 編發:曉見居士
審核:明蘭法師 大信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