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主題高調論生死!國際頂尖大學學者大佛寺開講 啟發你的生命

2022-01-04 廣州市大佛寺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花落花開,水流不斷…

如何獲得生命的安頓

如何做到生死自在

這是從古至今無數人

思索過的問題

那麼,

佛法的智慧和科學的研究

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6月8日至10日,首屆「普覺論壇·生命教育之終極關懷高端交流大會」在廣州大佛寺正式開講,生死話題在此得到高度關注和集中討論。

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的學者,以及海內外生死學臨床專家齊聚一堂,從各自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的角度探討生死話題。

這場高端交流大會如何讓更多人關注生死話題?又如何引導人們了知生死,進而超越生死,做到生死自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首屆「普覺論壇」來了解一下。

6月8日晚,大會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師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廣州大佛寺多年以來始終關注生命教育和臨終關懷,此次高端交流大會也是為了更加深化生命教育實踐。

耀智法師指出,佛法對生命的關懷是建立在人生老病死各個階段的,是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的一個輪迴的生命教育。

十多年來,大佛寺在生命教育的實踐上不斷有推進。耀智法師回憶道,最初是在2000年大佛寺成立念佛堂,組織共修法會,一旦有相關需求,念佛堂的法友都會參與到臨終關懷的服務中。

資料圖

此外,迄今為止,大佛寺已經舉辦了八屆癌症康復營,用佛學、生死學、營養學等各領域的專業方法,為癌症患者開展服務,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學會安頓生命。

而且,大佛寺還舉辦了三期生命教育培訓班,用更加專業的團隊來共同踐行臨終關懷服務。這一系列的實踐也達到了佛學與科學的良性互動。

耀智法師表示,此次交流大會邀請了許多世界頂級的學者專家,正是為了深度探討生命教育,從不同的領域、角度、方向來探索生活、生命、生死的人生真相,並通過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進一步提升我們對生命的認識。

在開幕式上,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伯克利大學教授Mark Blum ,廣州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長李慶奎,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周大力,香港衛視國際傳媒集團執行副總裁格桑梅朵等嘉賓也分别致辭。

在接下來的主題論壇上,眾位海內外大德法師、專家學者圍繞「生死輪迴」「生死自在」「終極關懷」「悲心踐行」 等話題展開主題演講和研討。

在首場「生死輪迴」主題論壇上,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宗教協會理事桑吉扎西發表演講,並受中國佛教協會學誠會長和劉威秘書長委託,向首屆「普覺論壇」成功舉辦表示祝賀。

大家都知道,生死問題是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不同宗教、文明都在探尋和思索的終極問題。桑吉扎西從佛陀的經歷和思考出發,闡述了佛法在生死問題上的智慧解答。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目睹了人們生、老、病、死的苦難人生,才開始走上尋求生命離苦得樂的道路。

桑吉扎西表示:「佛陀所說一切經教都是在醫治我們色身肉體的疾病,以及我們人類內心思想、精神和靈魂的疾病。」

而被納入佛教經藏大五明中的「醫方明」即包括佛教醫學,這正是佛陀及其弟子們對無常生命的思考和學問。

不執著於生老病死,亦不為其所累,了知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坦然面對生死,這是佛法教給人們的生命態度。

但是,當今社會科技急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壓力遽增,對生死的認知也趨於狹隘。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對此,桑吉扎西指出對佛教界而言,需要努力實現從佛教醫學觀念和理論到現實服務的轉化,將佛陀的慈悲精神踐行於現實生活中。

既然佛法有如此智慧,可以讓人們學會正確看待生命,那麼,人們要怎樣走出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呢?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南華大學研究所生死學系專任教授慧開法師,用精彩的演講給了大家一個答案,也展示了如何將佛法的智慧應用在臨終關懷的服務中。

死亡的問題是不是不可解?死亡帶來的是不是只有痛苦和悲傷?

慧開法師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生死的問題是可以超越的!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轉變機制。

這句話怎麼理解?慧開法師從人體細胞汰換機制的角度出發,用科學的數據指明,細胞的死亡與汰換是正常的生命過程,死亡也是唯一合乎邏輯與大自然法則的圓滿結局。

自然的死亡並不可怕,死亡和新生是生命進行曲的一體兩面。但是,為什麼有無數人難以接受死亡?

慧開法師指出,那是因為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把死亡當作疾病來處理,無法坦然面對自然的死亡;另一方面,現代醫療過度幹預,人們陷入生死兩難的困境。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

慧開法師表示,首先人們要改變對生命的基本認知態度,要坦然接受身體的自然死亡,做好善終的心理準備。

其次,人們要保存好精神體力,讓「正念現前」,準備往生。生命的終極功課到底是求生還是求往生?慧開法師告訴大家,求往生不是放棄生命,而是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

佛法的智慧告訴人們,往生是一項主動積極的行動,而不是虛幻的想像。因此,在臨終前要保持精神體力,積極求往生,讓死亡成為新生的開始。

既然佛法教給我們面對生死的智慧,那麼人在往生前還會有哪些選擇?世界衛生組織技術顧問、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主任王海波向大家介紹了一項特殊的「生死抉擇」。

他的演講主題是:悲欣交集、生死權利——丈量生死之間的距離,以科學之名嚮往公平。何為丈量生死距離,何為以科學之名嚮往公平?王海波主任是這樣說的。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2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是每10個病人中僅有1人可以獲得移植器官,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30:1。命運的殘酷在這些數據面前,更加凸顯。

我們可能尚不知道面臨生死的選擇,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但是這種生死選擇的情況,王海波主任每天都在經歷。

因為,他從事的工作就是人體器官分配,他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分配的不是器官,分配的是生命。」

但是,沒有誰能夠決定誰生誰死。

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通過身體機能數據檢測,做到預知生命的期限。但需要警惕的是,科技能夠解決怎麼做的問題,卻不能夠決定要不要做。

王海波主任指出,尤其是涉及到生死的問題,更應該考慮的是人的尊嚴、生命的價值。這恰恰是哲學和宗教探討的議題。

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科學的器官分配系統尤為重要。而今天,人們在一起討論器官捐獻、討論生死問題,為的也是讓活著的人們更加理解生命的價值,更加了解生死的權利。

這次高端交流大會上,有眾多來自海外知名大學的學者,他們也參與了四大主題的討論。

在今天舉行的「生死輪迴」「生死自在」兩場主題論壇上,一些海外學者對生死議題又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呢?

亞利桑那大學博士Ng Zhiru 主講:《佛像刺繡:唐代死亡及超度中朝廷對於女性敬神對的支持》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acqueline Stone主講:《對死亡時間的反思:佛教死亡管理的另一方面》哥倫比亞大學講師和博士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Miriam Chusid 主講:《對來生的思考:日本中世紀閻魔殿的建築》亞洲協會哥倫比亞大學博士Adriana Proser主講:《東亞藝術的地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Komei Sakai 主講:《渴望無常:日本武器裝甲裝飾中的頭骨和墓葬》羅格斯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博士Jessey Choo 主講:《中世紀中國墓志銘中的瘋狂的妻子,不忠的丈夫和屍體恐懼症》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Billy Brewster 主講:《玄奘和死亡的生命力》講述了玄奘對於「無我」和「再生」的探索

生死話題常談常新,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還會不斷有新的思潮。這次「普覺論壇」活動也是一次嘗試,通過東西方交流對話,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提升大眾對生命品質的關注。

供稿:禪風網  編發:曉見居士

審核:明蘭法師  大信法師

相關焦點

  • 「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國際學術論壇閉幕 七場主題發表聚焦生死大事
    本次論壇為期兩天,整個論壇期間共進行七場主題發表,來自海內外知名高校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生死學與生命關懷」為主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論文主題涵蓋臨終關懷、生命教育、靈性陪伴、樂齡關懷、舒緩醫療及生死學學科建設等當下研究領域的諸多重要議題。
  • 全城尋找青少年學者,挑戰世界頂尖學術大賽
    邀你來,一起成為世界學者「世界頂尖學術大賽」這個title聽著就好像離我們很遙遠是不是?你這麼想就錯了!今年由耶魯大學官方支持、被譽為「全球中學生學術嘉年華」的「世界學者杯」就給了島城學子一個難得的機會——大賽的區域賽首次落地青島不用舟車勞頓,不用漂洋過海島城的小學者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挑戰頂尖國際競賽還等什麼呢?
  • 上海交大王寧教授在國際文學研究頂尖刊物發表主題專輯
    國際文學研究領域內的頂尖級刊物《現代語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最近出版的一期(Vol. 79, No. 3)以整期的篇幅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寧和該刊主編、上海交通大學訪問教授馬歇爾·布朗(Marshall Brown)共同主編的主題專輯「中國與西方理論的邂逅
  • 全球四大頂尖醫學高校,劍橋大學僅第三,第一名當之無愧!
    全球四大頂尖醫學高校:倫敦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建校於1826年,位於英國倫敦,在UCL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中其中有15名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距今最近的獎項之一,是2014年UCL的John O'Keefe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英國國家醫學研究中心設在倫敦大學學院。
  • 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論壇以「逐夢新時代,復旦燦光華」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0餘位海內外青年學者齊聚復旦,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商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大計。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新學院,國際頂尖學者擔任首任院長
    在此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於2020年7月1日正式成立。數據科學學院是港中大(深圳)繼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後的第五所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戴建崗教授擔任數據科學學院首任院長許多學院教授在數據科學領域為知名學者數據科學學院由戴建崗教授擔任首任院長。戴建崗教授是國際運籌學研究的引領學者,是國際數理統計學會(IMS)和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協會(INFORMS)的雙重會士(Fellows),並曾長期擔任運籌學頂尖雜誌之一《運籌學數學》主編。
  • 一場來自菩薩在線與耀智大和尚關於「生死教育」的對話
    廣州大佛寺自2003年開始關注生命教育,2016年起舉辦癌症患者康復營,在大眾的生死教育上頗有建樹。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結束後,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針對生死觀、生死教育、癌症患者康復營等問題接受了菩薩在線記者的獨家專訪。在他看來,參透生死的關鍵在於轉念,「如能轉念,即見如來。」康復營的起源:無事不登三寶殿現代心理學中將人瀕臨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分為:否認、憤怒、掙扎、沮喪、接受五個狀態。
  • 光華學術Seminar線上開講:與全球知名學者相遇雲端
    光華學術Seminar線上開講:與全球知名學者相遇雲端 2020-02-26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頂尖數學家聚滬論智
    全球頂尖數學家聚滬論智   中新網上海6月24日電(記者 鄒瑞玥)第二屆環太平洋數學協會大會(PRIMA2013)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幕。
  • 「北大青鳥同文」國際中文教師論壇9月嘉興開幕,世界頂尖學者雲集
    原標題: 「北大青鳥同文」國際中文教師論壇9月嘉興開幕,世界頂尖學者雲集 gather 加拿大B.C.省凱蘭諾大學張彤教授(IB資深專家),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文革教授,Peter Woodhead先生、蔚政偉博士、閆潞霞博士等多位資深國際教育專家學者現場交流分享。
  • 盤點| 國際四大頂尖期刊上中國核圈都發表了哪些文章?
    Nature、Science、Cell、PNAS是國際上公認的四大頂尖期刊,其上的文章是各個學科研究前沿的風向標。隨著我國核能研究能力及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內學者逐漸開始在這些頂級期刊上嶄露頭角。應讀者要求,小編嘗試整理了國際四大頂尖期刊上中國核能領域發表的研究型論文。鑑於小編水平有限,如有遺漏,歡迎大家指出。
  • 走近大師,「閱讀文學經典」第三季今天首圖開講
    5月16日,由首都圖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季「閱讀文學經典」系列講座在首都圖書館正式開講。「閱讀文學經典」系列講座年年與大家見面,2018年、2019年連續舉辦了「經典閱讀,從四大名著講起」「走近世界文學經典」兩季活動。第三季以「曾經風雅 走近大師」為主題,邀請黃喬生、錢振綱、周立民、傅光明、李揚、季紅真等我國文壇六位頂尖學者,圍繞魯迅、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蕭紅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六位大家的文學作品進行剖析。
  • 中國學者在德國大學開講「中國可持續發展系列課程」
    中國學者在德國大學開講「中國可持續發展系列課程」教育資訊|躍彥 2018-06-21 09:29:54   中新網柏林6月20日電 當地時間6月18日,作為首位講者,來自中國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研究員陳海雲博士結束了在德國艾希施塔特-英戈施塔特天主教大學
  • 倫敦藝術大學福利再來襲:三大主題免費網絡課堂等你來
    UAL倫敦藝術大學還記得之前倫敦藝術大學為大家帶來的UAL倫敦藝術大學免費網絡課堂UAL在9月系列的網絡課堂依舊邀請來自學術界和業界的專家學者為大家分享最前沿的知識和創意網絡課堂的主題和開講日期如下表所示,開講時間為倫敦時間12:00,即中國時間19:00,每堂課包括30分鐘的講授環節和15分鐘的問答環節,同學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主講老師互動交流。
  • 諾丁漢大學卓越燈塔計劃(寧波)創新研究院系列講堂開講啦
    11月13日北京時間晚上七點整,諾丁漢大學卓越燈塔計劃(寧波)創新研究院系列講堂正式開講。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工程院兩院院士馬丁波利亞科夫爵士通過線上交流,為200多位來自中國、英國和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和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紛呈的綠色化學前沿講座。
  • OSU獲富布賴特美國學者「頂尖產出大學」稱號
    富布賴特美國學者項目(Fulbright Program)今天宣布,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簡稱OSU)在本學年培養富布賴特學者方面在全美大學中排名第四。福布萊特計劃(Fulbright Program)是世界上聲譽最高的國際教育交流計劃之一,它通過50個負責機構在155個國家和地區運作,已有超過29.4萬的學者、教育者、研究生和專業人士參與交流。至今,參與者中有53位諾貝爾獎得主、29位國家元首、80位普立茲獎得主。
  • 香港青年精英會成員海貝中英文(國際)學校開講
    香港青年精英會成員開講  海貝中英文(國際)學校 供圖(國際)學校主題活動在該校公園1903校區內舉行,12名香港青年精英會成員與海貝少年進行交流互動,當晚,全校初中部600餘名師生及家長還共同聆聽了其中三位香港青年精英的職業故事。
  • 2020年海南大學頂尖科學家講壇第五場來了!
    2020年海南大學頂尖科學家講壇第五場來了!2020年海南大學頂尖科學家講壇2020.12.1頂尖科學家開講了還不快來取經!1947-1948年間,錢煦教授於北京大學醫學院完成了醫學預科學習;1953年從國立臺灣大學畢業;次年前往美國求學,並於1957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 兩位頂尖學者歸國,加盟北大、浙大任院長
    9月24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兩所頂尖高校都對外公布了國際頂尖學者加盟的消息。 根據北京大學官網消息,頂級 AI 華人學者、UCLA 教授朱松純受聘擔任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根據浙江大學「浙藥之聲」公眾號消息,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
  • 海南大學舉辦首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曉惠 通訊員 金浩田)1月5日,海南大學舉辦首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論壇邀請150名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