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什麼,就能成就什麼?年輕人,努力吧 | 自證預言

2020-12-15 澎湃新聞

相信什麼,就能成就什麼?年輕人,努力吧 | 自證預言

2020-09-22 1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也就是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自證預言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可以看到。

1、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又名「自我實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行為確認效應,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20世紀,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Robert K. Merton)對應這種情況,創造了「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詞,並將其結構和後果正式化。並在1948年發表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文中將其定義如下:自我實現預言,一開始是對情境的一種錯誤定義,繼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行為,使最初的錯誤概念變為現實,並導致這種似是而非的正確性,使錯誤的行為永久化。因為,當我們陷入這種情景時,我們會不由得引用事件的實際過程,來證明其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

2、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來自於英國劇作家G·B·蕭伯納的劇作。古代賽普勒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期望,用象牙精心地雕刻了一個美少女塑像,他深深愛上了這個「美女」,並給他取名叫蓋拉蒂。他還給蓋拉蒂穿上美麗的長袍,並且擁抱它、親吻它,他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他的真誠期望感動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決定幫他。皮格馬利翁回到家後,徑直走到雕像旁,凝視著它。這時,雕像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地呈現出血色,它的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它的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蓋拉蒂向皮格馬利翁走來,她用充滿愛意的眼光看著他,渾身散發出溫柔的氣息。不久,在他的感情投入下,蓋拉蒂開始說話了。最後,皮格馬利翁得償所願,娶了雕像美女。

3、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A組和B組,先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接著告訴B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羅森塔爾對兩組老鼠做穿越迷宮測驗,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表現顯然比B組老鼠要好。

隨後,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的學生,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小白鼠的實驗和學校的實驗,告訴人們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這個發現,被羅森塔爾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但因為是他做的實驗,所以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4、暗示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也就是說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滿懷期望的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你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的。這種稱為積極期望的態度是贏家的態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會贏,而且堅守這種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滿自信的期待。

我們在心裡為自己描繪的形象,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暗示往往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暗示的人,只能發揮其能力的二分之一左右,而當他受到激勵暗示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五分之四。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後,所發揮的能力相當於激勵前的三四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自證預言,心理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什麼在決定你我的命運?自證預言
    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叫自證預言。說一個人常說的那句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一些真理、至理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真要懂得它們,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碰觸它。這幾篇主要說,自戀的兩個表現,「我是對的」和「我比你強」。
  • 親密關係相處小心這種自證式預言
    事實上他的女友我也見過幾次,女孩對他很不錯,看上去也不像那種隨便就能被人撩走的女孩。但是他私下跟我說,他覺得他和這個女孩的感情長不了,早晚會分手,他就等那麼一天呢。我很奇怪,見過談戀愛等結婚的多了,沒見過等分手的。於是我問他這麼想的理由是什麼?他告訴我,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女孩。對方在他眼裡條件太好了,長得漂亮不說,還心靈手巧、善解人意,而且學歷和工作都比他好。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一部分員工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身想要的預期,無論之後遇到多少次打擊依舊精神狀態向上,從自身的實際不足出發,逐漸成為職場中的大前輩。然而另一部分員工總是有消極語言,「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改不了」「這件事不是我做的」「多大點事至於嗎」等等消極逃避的語言反覆告知別人,也暗示了自己。
  •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關涉兩個標準:第一,信念/期望必須產生某種獨特的影響,這種影響使現實遵從了最初的信念/期望;第二,在這一過程中的行動者(或者至少他們中的一部分)並不知曉他們的信念究竟怎樣有助於建構這種現實。由於信念最終得到證實,因而行動者有理由相信,從一開始他們就是正確的,他們的期望只是反映了現實,但他們忘記了自身在導致這一結果出現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不管你相不相信,人的意識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一旦你意識到某種東西,就會停留在你的腦海中,然後不知不覺中地影響著你的生活。比如有的人在腦海中有「愛情」這個概念,也相信自己會有美好的情感經歷,於是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就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尋求「愛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未來的某一天,他/她獲得了理想中的愛情。
  • 父母的錯誤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孩子!
    那麼,什麼叫自證預言呢?自證預言需要我們家長怎麼做呢? 自證預言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好像與我們非心理學專業的人沒什麼關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一再接觸、應用這個概念了。 比如,當我們去做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時,可能會因為信心不足,擔心自己做不好。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我們可以做到,並且不斷地鼓勵我們,我們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最後的結果也不出意料。
  •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父母犯了「自證預言」的心理毛病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叫「自證預言」,是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自證預言就像給人帶上了一個有色眼鏡,你會通過這個眼鏡觀察現實世界,而且你只會看到你想看到的。所以,當你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孩子是不乖的意識後,你就會帶上「孩子不乖的」有色眼鏡,進入了自證預言狀態,你需要觀察到孩子的不乖行為,從而支持你心中對孩子「不乖」認知。因此當一件事發生後,你更多的是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而看不到孩子乖的一面。這也就是為什麼,管的越多,你會越覺得孩子不乖。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我們都知道這個社會總有一些「幸運的傢伙「,仿佛他們總是運氣很好,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成功,想要什麼就會運氣很好的遇到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擁有主角光環,開掛的人生。那麼,你想不想也用用這樣的能力呢?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你知道了自證預言,但是臣妾做不到啊。確實,比如一個年輕人,即使他先樹立了一個某人說的小目標,比如我要賺一個億。那麼他哪怕天天對著鏡子高呼我可以的!天天默念100次我相信自己會成,也是沒有用的。這只會成為一個笑話。所以,自證預言到底要怎麼樣才會讓你心想事成呢?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經常出現自證預言。這個試驗再一次說明了自證預言理論存在的現實意義。其實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那麼,當你覺得孩子差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確實很差,當你覺得孩子優秀的時候,孩子便會往優秀的方向發展。
  • 自證預言與星座書、轉發錦鯉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自證預言。這個實驗的現象,後來被發現特別普遍,於是也被稱作「自證預言」,即,如果你相信「預言」,並且按照預言的要求去做,結局真的就會讓預言成真。如果對自證預言有誤解的話,人們的行為可能會變得刻意偽裝而不自知。有時候人們裝著裝著,似乎真的就變得有模有樣,而有時候可能就變成為了裝著而裝著。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大三那年自己真的很努力,內心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從心底裡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通過。我每日按照計劃學習。儘管在學習時,也曾因壓力太大而痛哭,即使如此,內心的信念從未動搖。最終,大三那年我成功通過了英語專四考試。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自證預言"指的是:最初人給自己假設了一個情境,若干時間之後,該虛假的情境,最終被實現。孩子發自內心說出的話,根據"自證預言"效應,很大機率會在孩子成長中的某一個時間點,變成現實。家長應了解"自證預言"的兩面屬性當然,除了類似程強的"我要當空降兵"這樣的"積極自證預言",其實也還存在"消極自證預言"。這是因為"自證預言"也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是樂觀的,又可以是悲觀的。在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了最初印在心中的"積極"或是"消極"。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人生就是在自證的歷程
    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自證預言。每個人的早年經曆本質上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我國義務教育普及很多年了吧,現在還有目不識丁的情況,交談得知,兩姐們家比較偏遠,從小家裡困難,所以她倆從沒進過校園。從小聽到父母說得最多也是女孩讀書沒用,多掙錢才能改變現狀,自然而然的她們也就開始輾轉各地開始掙錢並且到現在自己也覺得讀書並不能使她們富裕,只要有錢就能解決問題。父母成功的把他們的觀念傳遞給了後代,而後代的觀念也成功的影響了她們的生活。
  • 【圖解自己】你相信什麼,你就是什麼,人生是一場自證預言
    是的,我害怕,不相信自己。過往,常常把自己安放在角落、靠後或旁觀的位置。佩服人群中耀眼的人物,卻害怕被眾人注視。看到這一點,很好。現階段來說,成不成為焦點無所謂,我並不需要這樣的存在感。我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就好了,有我人生的價值觀和重心,沒有偏離,就很好。
  • 《打破墨菲定律》: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墨菲定律,很熟悉吧?即使不是心理圈裡的人也是耳熟能詳的;而且有時還會被人拿來當槍使,說什麼,墨菲定律如何如何說,你要小心。那位少年,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努力,心心念念想要考清華大學,這次,若非政策變動,取消了降分政策,以他的成績上清華還多出10分呢。就差一點就能如願的他,內心充滿了遺憾與挫敗,他暫時卡在這個點上了。
  • 預言2021年中國要爆發什麼災難?推背預言2021會發生什麼事?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另一些問題,則被認為是適用於已知具有內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什麼因素使你難以向人敞開心扉」。訪談者會採用哪些問題呢?研究者發現,她們非常頻繁地選擇那些已經蘊含了她們假設的問題,即那些能得到她們所期望結果的問題。哪些檢驗「被訪談者具有外向型特質」假設的女大學生,主要使用了哪些適用於提問外向者的問題。
  • 香港風水師預言2021年:要爆發什麼災難?可怕,7年災難開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