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自己】你相信什麼,你就是什麼,人生是一場自證預言

2020-12-15 青詞讀書看世界

01

微熱的早晨,在一個文創咖啡廳,書香和咖啡的香味悄悄沁入心脾,這是一個安放內心的自在空間。

我們7人圍座桌前,在葉老師提前準備好的圖片中,選擇一張動心的、有連結感的、當下困擾的或未來可期的畫面,作為一個媒介或鑰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自己的困惑。

我選擇了一張圖,在小夥伴們信任的傾聽中,說了自己上一季度的成長、困惑以及未來的可能路徑,從中我看到或者更準確說,自己給了自己許多的隱喻。

畫面很簡單,一個小女孩,小手輕輕安放在一隻黑白小狗背上。她蹲在一個小山坡上,放眼望著廣闊的自然和世界。當下很清晰,遠方模糊卻依稀可見非常寧靜而廣闊。

02

這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力量可能還很小,但是非常純淨。誰又沒有一個內心小孩呢?關鍵在於敢於正視和面對。

整個畫面焦點是在右下角,而並沒有居中。我害怕成為人群的焦點嗎?是的,我害怕,不相信自己。過往,常常把自己安放在角落、靠後或旁觀的位置。佩服人群中耀眼的人物,卻害怕被眾人注視。

看到這一點,很好。

現階段來說,成不成為焦點無所謂,我並不需要這樣的存在感。我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就好了,有我人生的價值觀和重心,沒有偏離,就很好。

1至3月,每個月或者逢21天周期,我都有進行小結,似乎都做到了不少事情,效率不錯。比如做到了天天寫一點;看了一些書、電影和採訪視頻,記錄了思考。有一沓筆記,收穫比較大,思考也深入。

這三個月來,主要表現在寫作練習上進行了持續。問題在於想突破,卻陷入一個瓶頸。寫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寫得更有深度,達到另一個質量高度。

家庭關係上發生一些問題,但也有一些良性的發展。相信自己包容的能量,都會好的。

那麼從這張圖上,基於困惑的啟示是:

第一 站到更高一點,比如山坡或者高山上,或者藉助更有力量的人的視野和思維。比如我在3月已經為自己選擇了一個進階路徑,也是縮小寫作的範圍,能系統學習。經過三四輪的申請,已經報名成功,只待4月正式開課。

比如這場活動的引導者葉老師提示說,你選擇的是小孩,還站在畫面的一角。你可以站起來,還會長大;而且你可以走到中央,是不是也可以爬得更高,看到更廣的風景。

是的,我覺得,都是可能的。

第二 家庭關係外,在個人成長上有一點小小的不滿意,如圖所示,於個人是一個寧靜的世界,但是與外界的連結比較少,期待與人群中更深入的溝通。比如今天的這場第1季度復盤沙龍,就非常享受。

03

葉老師、海燕、今昭、慶華、映君、邸淵,每一位都講了許多,這幾個月來的狀態,當下的困惑,對未來的期許。

隨著聊天的進行,信任越深,表達越多,越認識自己,生命就這麼影響著生命。

心靠得更近。

這其實是一場自證預言,你相信什麼,你就是什麼,你總是對的。

最近在學習和體會李欣頻老師的人類木馬程式的課程,兩點印象很深:第一找到一直困住自己的木馬,固定模式,心結,先是看到,然後破解重構。第二每當遇到一件事情時,觀察自己是用愛的頻率,還是焦慮害怕的頻率。只有愛會幫助你走得更遠,而恐懼正是一直困住你的原因。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恐懼轉換為愛,將不安全感轉換為我心自在。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自己的人性,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被我們感知到了,我們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要去找那些很強、很可怕、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山本耀司

說到底,你想要的,你一直擁有。秘密在於:做自己。(完)

相關焦點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我大哭了一場後下定決心,大三一定要通過,因為只有最後一次機會了。大三那年自己真的很努力,內心有一個強大的信念,從心底裡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通過。我每日按照計劃學習。儘管在學習時,也曾因壓力太大而痛哭,即使如此,內心的信念從未動搖。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個視頻很火爆,相信大家都看過,就是這個「奧裡給」的視頻。「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它!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    對每個人來說,在正能量很多的環境中,人就容易獲得啟發與鼓勵,才更容易引發對自己的積極心理暗示,我能行,我一定行。隨著心態的改變,行動也越來越變得積極,最終更容易成功。    所以,儘量保證自己在一個積極的環境當中,並且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很多人會奇怪,自證預言難道只有積極的一面嗎?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定義為自證預言,自證預言即根據自己的直覺提出某件事的結果,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在不具有主觀意願的情況下促使語言結果的實現。所以當某件事情最終按照自身的決意實現後,其實都是自身產生了促成該結果的行為,既是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是這個人的下意識。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不管你相不相信,人的意識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一旦你意識到某種東西,就會停留在你的腦海中,然後不知不覺中地影響著你的生活。後來心理學家給這樣的一種現象起了一個專業的名字,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言(想法)來行事,最終令預言或者想法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人生的佔卜師,而且應驗的概率超過街頭任何一位擺攤算命的先生。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文|福林媽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一位心理醫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講到一例她接觸的案例。一位女士因為自己被丈夫家暴了,所以向這位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外界權威就是父母的態度或者說是暗示,暗示自己,這個孩子是好是壞,然後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孩子便開始形成自證預言,而這個自證預言,滿足的恰恰是父母最開始的態度。
  •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Merton,1948)。默頓強調,自證預言能夠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比如銀行破產、種族衝突和不公平的勞工實踐等。錯誤的社會信念具有創造現實的強大力量。默頓的「自證預言」概念建立在「託馬斯定理」基礎之上。
  • 心理學家自證預言:你相信的,往往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大家讀書的時候最怕的事情應該就是考試了吧,尤其是那些大型考試,每次要參加這種考試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心裡頭默念;千萬不要忘了帶準考證,但結果就是你真的忘了帶;而當考完同學們對答案的時候你記不起在A和B之間選了哪一項,但你覺得自己應該是選擇了正確答案B,但發下卷面之後你發現自己選了A。生活當中時常會發生這種事情,每當這種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自己可真是倒黴。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無師:是的,你基本會按照你所想、你所說和你所做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命運勿空:嗯,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沒聽懂無師:換句話說就是,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勿空:您的意思是說,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命運就會按照我想的、我說的或我做的來發展是麼?
  • 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我們都知道這個社會總有一些「幸運的傢伙「,仿佛他們總是運氣很好,想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成功,想要什麼就會運氣很好的遇到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擁有主角光環,開掛的人生。那麼,你想不想也用用這樣的能力呢?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研究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
  • 相信什麼,就能成就什麼?年輕人,努力吧 | 自證預言
    相信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原創 師建國 心聲經典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自證預言
    如果你感覺這段描述很像你,那可要注意了,「越相信什麼,越發生什麼」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心理學中,這種人的自我暗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這種實現童年願望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在人們的生活中自證預言被運用在各個地方,許多家長也用自證預言教育孩子,那麼,所謂的自證預言到底是什麼呢?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爭取我們理想中的狀態。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2019年的國慶70年閱兵中,他以"黃繼光"班班長的身份,昂首闊步接受人民的檢閱,實現了人生的蛻變。當年只有12歲的孩子,遵守和自己的諾言,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如果孩子在幼小的心底埋下"消極自證預言",會摧毀孩子未來的可塑性,家長不應該忽視"消極自證預言"的不利影響。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一、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自證預言」」,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在某種層面上導致你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你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你最開始的對於自己的某種心理暗示,你「預言」自己會行動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語言」。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是因為那些先入為主的信息讓整件事情的結果產生一系列的導向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這些問題中一些問題事先已被鑑定為適用於提問已知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如果你想使一個聚會的氣氛活躍起來。你會怎麼做」。另一些問題,則被認為是適用於已知具有內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什麼因素使你難以向人敞開心扉」。訪談者會採用哪些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