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對比」的種類,及攝影作品分析

2020-12-25 皇城手機攝影

一、什麼是「視覺對比」

要弄清楚「視覺對比」,首先必須了解「反差」、「對比」概念。

1、「反差」:在攝影中,反差一般是指不同攝影元素,在同一方面存在差異的程度。如兩攝影元素之間的大小差異、明暗差異、長短差異、高低差異等等,均稱之為「反差」。差異大則反差大。

2、「對比」與「視覺對比」:「對比」是指將不同元素,在同一方面進行比較。例子:對兩個人進行形體上的比較,一個是高個子1.8米以上,另一個尚不到1米。兩人站在一起必然會在視覺上產生震撼的效果,反差越大震撼越強烈,這種對比方式就稱為「視覺對比」。視覺對比是人們在觀察物體時,潛意識所採取的不自覺行為,或是視覺上的條件反射。就攝影而言,則是人們觀賞攝影作品的一種內在方式,在效果上會產生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殘荷

二、「視覺對比」是攝影創作常用的表現手法

根據人們在觀察事物時,會不自覺進行視覺對比這一現象。攝影師們為提高作品的視覺衝擊效果。在攝影構圖時,往往有意識地選擇(安排),並突出表現畫面中的反差對比內容,使觀賞者通過所產生的視覺衝擊,以提升觀賞興趣。我們發現有經驗的攝影師往往能在普通場景中,熟練捕捉到普通人熟視無睹的視覺對比現象,並將其納入畫面構圖之中。同樣的拍攝場景,不同攝影人拍攝出的畫面也可能會有天地之別。究其原因多為運用攝影構圖技巧及表現方法存在差異。這些技巧和方法中,「視覺對比」正是攝影師們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攝影師們通過「視覺對比」及其他各種技巧的運用,增加對觀賞者的視覺吸引,以達到增強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筆者在下面內容中,將以過往拍攝作品為例,對各種「視覺對比」手法,作較為具體的介紹,希望能對朋友們今後的攝影創作有所幫助。

三、常見「視覺對比」種類

能引起人們視覺對比的反差現象(以下簡稱「視覺對比」),大量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為方便朋友們了解及應用,現分類整理如下:

1、形態類:形態類對比是所見數量最多也最常見的一類視覺對比,如:大小對比、高低對比、長短對比、寬窄對比、幾何對比(方圓等形狀)、虛實對比、動靜對比、遠近對比等諸如此類,以物理形態為特徵的對比,都屬此類。此類對比自然界隨處可見,人們常說的對比多指此類;

2、光影類:黑白對比(明暗)、顏色對比、冷暖對比、物影對比等。此類對比皆因光照而產生,也隨處可見,但不是很多;

3、人文類:人文類對比指人類社會活動過程中存在的視覺對比。如貧富對比、戰爭和平對比、侈華簡陋對比、高樓小屋對比、人種對比、新舊對比、古老與現代對比、表情對比等均屬此類;

4、生態類:自然界中動植物對比、高山流水對比、平原山峰對比、母與子對比等諸如此類自然現象,屬於生態類對比。

除以上所列視覺對比外,還可列出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尋找。

四、「視覺對比」在攝影創作中的應用分析

1、大小對比:大小對比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視覺對比,下圖拍攝於廬山一山澗中,畫面中顯得渺小的遊客,反襯出山澗的寬大;

廬山景區

2、高矮對比:下圖拍攝於北京銀杏大道,畫面中彎腰拾銀杏果的老人,突出了銀杏樹的高大蒼勁;

銀杏樹

3、虛實對比:虛實對比是攝影師為了減少背景對主體的幹擾,最常用的方法。下圖中,背景被虛化了,主體花朵才會顯得突出;

紫荊花

4、動靜對比:動靜對比常用方法是使運動物虛化,以區別於靜物的清晰,讓人眼感覺其在運動而顯得突出。如下圖中飛翔的蜜蜂;

杜鵑花

5、色彩對比:下面畫面是典型的色彩對比運用實例。綠色葉子陪襯紅色的臭牡丹花,綠葉中的紅花特別搶眼;

臭牡丹花

6、明暗對比:剪影拍攝是典型的明暗對比,下面畫面中,人物剪影在亮背景的前面,其輪廓細節清晰,形態表達完美;

7、高山流水對比:下圖中的廬山瀑布是高山流水對比的例子,高聳的山體反襯了流水的氣勢磅礴;

廬山瀑布

五、複合型「視覺對比」的應用

以上舉例均為較典型且單一的視覺對比應用例子。有人會問,視覺對比在攝影中作用這麼大,效果這麼好,那麼能否在同一畫面中,安排多個「視覺對比」?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一個畫面中具有多對「視覺對比」,那麼一般來說,該畫面內涵會更豐富且更耐看。下面介紹兩幅由筆者拍攝,包含多對視覺對比內容的攝影作品。

1、《神燈》

下圖畫面中包含有多重反差對比,具體分析如下:

①明暗對比:陽光直射下的荷花及蜜蜂、部分荷葉清晰突出,而陰影中的荷葉成暗背景明顯弱化;

②、動靜對比:飛翔中的蜜蜂與荷花組成動靜對比,增添了畫面活力;

③、色彩對比:荷花與荷葉組成紅綠色彩對比,突出了荷花;

④、虛實對比:荷葉為「虛」,荷花是「實」。實者紋路細節清晰可見,觀賞者目光最終落於荷花主體;

⑤、大小對比:荷花、蜜蜂又組成大小對比,蜜蜂作為參照物,顯示荷花的大;

此外,蜜蜂的出現還形成生態對比中的動植物對比,使畫面中具有了生氣。以及荷花與背景組成的冷暖色調對比,此兩種對比均有效突出了主體荷花。

神燈

2、《母與子》

母與子

按照《神燈》作品的分析方法,對《母與子》畫面進行同樣分析,我們也可以找出許多對「視覺對比」:

①、明暗對比:陽光照射部位與陰影處形成明暗對比;

②、大小對比:除月季花與花苞組成大小對比外,畫面中清晰的細節描寫與花的整體也形成大小對比;

③、冷暖對比:月季花的紅色(暖)與環境的冷色形成冷暖對比;

④、幾何對比:月季花與花苞不同的外觀幾何形態,也形成了一種對比。通過對比增加了兩個主體元素(花與苞)的可讀性。

3、《老友》

下面這幅作品《老友》中,畫面表現兩個老了的蓮蓬,似兩位老友在一起嘮叨。畫中也用到了好幾處「視覺對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細心找一找,看誰能找得最多!特別注意觀察兩個蓮蓬有什麼不同之處!

老友

相關焦點

  • 攝影構圖,善用9種「對比」手法,讓你的攝影作品更具觀感
    對比,在我們生活中也無處不在,如紅花與綠葉,高樓和茅草屋,天鵝與青蛙……等等。不可否認的是,對比反差強烈的作品,更加容易給人留下印象。而在攝影創作中,為畫面製造出對比是攝影者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如果能善於發現事物特質,營造、利用對比,是增強畫面視覺衝擊力,使照片主題更鮮明、更吸引人、更富有內涵的好辦法。對比有哪些種類?
  • 攝影構圖技巧:用顏色對比構圖,視覺衝擊力太強了!
    丨攝影技巧丨丨攝影入門丨丨攝影教程丨丨攝影圖片丨攝影構圖技巧:拍照時,很多人喜歡通過對比的構圖方法,來增強畫面的視覺衝突。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通過顏色的冷暖色調之間的對比來拍出大片感。1、用冷暖對比體現明暗日常拍攝時,我們可以利用小面積的陽光投影暖色作為亮調,用大面積的環境冷色作為暗調,這樣照片中鮮明的對比就會讓平淡的照片變得精彩起來。
  • 小白學攝影:用色彩為攝影裝點視覺感
    小白學攝影:用色彩為攝影裝點視覺感 2015年09月06日 00:10作者:方家俊編輯:方家俊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12色相環    對比色有著強烈的分離性,使用對比色可以增強畫面整體的對比度,表現出特殊的視覺對比與平衡的效果,通常能呈現活潑、具有生命力的畫面。
  • 《墜入》:印度導演的視覺隱喻,絕美風景下的攝影解讀與技巧分析
    影片《墜入》畫面我們今天就從攝影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下這部每一幀截屏都能夠做手機桌面的影片,有哪些值得攝影愛好者借鑑和學習的理念和技巧,並且指導自己的攝影實踐。通過攝影這種方式拍攝表現出來,如果不加修飾,或許會顯得直白突兀,所以導演選擇在表現夢境和幻想這樣的場景的時候,利用繪畫中的透視縮短法,還有攝影手工上色染色技術的工藝語言,疊加在這樣的畫面上。這種效果的使用,形成了濃重的超現實感和魔幻感。這種方式在攝影史上有攝影師使用過。比如捷克攝影家簡·索德克的作品,他早期作品基本上都是黑白,後期創作開始採用彩色攝影材料。
  • 攝影基礎理論知識:淺談攝影作品的主題與主體
    很顯然是微不足道的,這就彰顯出攝影作品的主題思想佔據著相當大的比重。攝影作品是有靈魂的,而拍照只是將某一瞬間記錄下來,這也就道出了拍照與攝影的本質區別。那麼,攝影作品也是一樣的,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一定要有鮮明的主題。主題必須是明確的,絕不含糊,讓觀賞者一看就知道這幅作品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與此同時,好的攝影作品除了有鮮明的主題外,還必須有主體。有了主體,才能表現主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攝影作品,讓觀賞者的視線直接聚集在主體上,不捨得離開。
  • 淺談攝影作品中的影調——色彩篇
    大家好,我是攝影者娟子。之前給大家分享了攝影理論基礎知識中的明度關係,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關於色彩的基本知識。我們都知道,明暗關係與色彩關係是構成攝影中影調的兩大核心要素。明暗與色彩共同影響著攝影作品的影調,從而影響作品思想與藝術的深度。
  • 編導藝考【圖評】| 攝影圖片分析方法與寫作要點
    攝影藝術是一門現代造型藝術,我們在分析一幅攝影作品時,要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為首要的衡量標準。在具體分析中,我們還應注意全面審視作品的題材、體裁、內容、形式以及直觀的視覺要素,既要挖掘作品的思想意義,也要注意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
  • 攝影構圖:了解「動靜對比構圖法」,教你提升作品的表現力
    攝影作品是一張靜態圖像,如果要讓一張照片表現出動感應該怎麼做呢?可以從構圖技巧入手。攝影構圖少說有幾十種,可用於表現動感的是「動靜對比構圖法」,通過一動一靜的安排讓畫面表現速度感、躍動感、現實感與虛幻感,通過這種構圖手法可以提高作品表現力,讓照片分為變得更活潑。
  • 陳漫攝影作品集:Cabaret Exotique
    說起國內時尚攝影,當然不得不提陳漫,她是中國當代最成功的時尚攝影師及視覺藝術家之一,2013 年被 CNN 時尚頻道稱為中國版的安妮·萊博維茨。《太空人》太空人是陳漫的早期作品,也是陳漫「繪畫式攝影」的代表作品,這組作品在2003年發表時就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 顛覆半個娛樂圈大咖的視覺藝術,央美妖女的攝影作品太震撼了
    蘭亭書畫解讀/文說到視覺藝術,有區別於繪畫,但又與繪畫緊密相關,它是通過一定的物質,材料,技術手段創作出可供人觀看的藝術作品。從廣義上說,雕塑、繪畫、攝影、等藝術門類都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視覺藝術不同於聽覺藝術,它是看得見,用手摸得到的藝術,強調的真實性。繪畫藝術,雕塑藝術,服裝藝術,攝影藝術都是傳統的視覺藝術。
  • 攝影作品分析-靜物攝影主體表現:細節決定成敗
    ,拍出合格的「攝影作品」。1,為什麼說細節決定攝影主題表現的成敗?攝影畫面的主體物是畫面表現的重點,特別是在靜物設計中,主體物它需要有足夠的細節來體現畫面的表達的內涵和意境,所以,主體物的細節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下面我們來分析照片,看看兩種照片:這張照片初看畫面整天感覺不錯,前後層次分明。
  • 如何使你的作品達到視覺平衡?
    視覺平衡通常是對其他構圖技巧的補充,三分法則,黃金分割線以及其他構圖技巧都需要達到視覺平衡。 對稱與非對稱這是視覺平衡的兩大支柱。對稱,我們知道是一個很好的構圖工具,但是如果兩個部分的其中一個元素視覺重量比另一個更大,那麼構圖就失去了效果。一個典型的視覺平衡對稱的例子就是倒影在湖中的風景。
  • 攝影構圖|微距攝影的構圖技巧,拍出精細小而美的作品!
    3、對比對比可以突出主體,讓畫面更加生動有趣。常見的對比有虛實、大小、遠近、疏密、高低、顏色、差異等。4、關聯讓畫面的各個元素互相聯繫,形成一個有趣的圖案或者趣味中心。在生態微距攝影中,如果能夠將畫面中出現的小動物、昆蟲與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聯地表現出來,那麼,你的作品更加有內涵,有深度。
  • 從另一種視角來分析史蒂夫作品
    中景的駱駝群可以看做一條z線 也充當了引導視覺的作用遠景的山脈 看著像是無路可走 遠景的山脈剛好劃分了三分之一 這張照片的畫面太精緻了 背景我無從得知,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右邊畫面樹 底下有幾個人 太陽可以當做點 人也可以看做點 樹成了畫面中的形狀起伏的梯田 即使線也是面 史蒂夫麥凱瑞右邊的線 也就是畫面中的路 成為了引導視覺的線
  • 終於總結全了荷花攝影十五要訣,掌握這些,距離成功作品就不遠了
    這也許是大多數攝影愛好者的荷花拍攝方式,這樣拍也許只能算是用照片記錄下罷了,還不能成為作品。通過前景遮擋的方式拍攝荷花,會拍攝出與眾不同,具有自己獨特想法的荷花作品。3、拍攝荷花不要急,大小虛實找對比拍攝荷花要帶著想法來拍攝,通過多走多看,找尋合適的對比來表現荷花獨有的氣質。
  • 我的教學日誌:攝影名家作品賞析——鄧偉《學徒工》
    除了系統的輔導他們專業知識外,培養他們對攝影作品的鑑賞能力也是我格外看重的。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對攝影作品的分析、理解、感受和想像,去體會攝影師對拍攝對象的觀察、感受與選擇,學習攝影師的創作技法,揣摩攝影師的創作意圖,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社會意義,不斷提升我們的攝影審美能力,使我們更好的掌握攝影這門藝術語言。(這也是每個希望成功的攝影人的必由之路。)
  • 「視覺的盛宴」渝中區第四屆書畫攝影作品展——攝影作品選登 上遊...
    近日,由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指導,渝中區文聯、渝中區書協、渝中區美協、渝中區攝協主辦的渝中區第四屆書畫攝影作品展作品徵集,共計收到書畫攝影作品1200餘件。精選出的149件書法、繪畫、攝影作品集中展出。
  • 美麗家園——「凝聚瞬間」攝影比賽獲獎作品出爐
    本期「凝聚瞬間」攝影比賽截至5月14日,我們收到50餘組近400多張攝影作品,本期作品質量依然很高,篩選後刊發於半島新聞客戶端圖片頻道。《交警戰疫保暢通》 2020年3月30日拍攝於市南區 作者:姚向民作品點評:動靜結合,視覺效果突出。
  • 攝影作品配文字,如何排版才能畫龍點睛,為畫面增添意境?
    古人喜歡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上面寫文字,為的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其目的是為了讓作品錦上添花。而攝影作品配文字,如何排版才能畫龍點睛,為畫面增添意境,為作品增添滿滿的逼格呢?首先要明白一點,攝影作品中的文字是為了引導人們更好的觀看照片,而不是喧賓奪主。
  • 編導藝考「圖評」| 攝影圖片分析方法與寫作要點
    ▼第1部分:題目,在符合作品內容的同時要力求新穎,使人眼前一亮;▼第2部分:圖片內容分析,要確保言之有物,而非泛泛而談;▼第3部分:結尾,要著力點出攝影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在精神層面上進行升華。接下來對作品進行專業技術層面的分析,包括構圖、景別、景深、用光和色彩。我們先來看構圖,大體分為構圖方式、主體和陪體、前景和後景三個部分。一幅圖片可能包含多種構圖方式,如三分法構圖、對角線構圖等,這需要我們一一點出,並說明每種構圖方式的特點及其帶給人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