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攝影者娟子。親愛的小夥伴兒們,在開始今天的攝影知識分享前,我給大家道歉。由於前些天身體不太舒服,休息了已經有大半個月,現在身體已基本調整過來。說好的儘量每天更新,但因為我的原因卻讓你們等了兩周多,真的很抱歉。從今天起我繼續為大家分享攝影小知識,期待你們的進步。
相信很多朋友在日常拍攝中,很多時候是根據感覺拍,看到好看的物品或者看到比較新奇的場景,就會很自然的拿出手機將它們逐一記錄下來。
可是,拍出的照片僅僅好看有用嗎?很顯然是微不足道的,這就彰顯出攝影作品的主題思想佔據著相當大的比重。攝影作品是有靈魂的,而拍照只是將某一瞬間記錄下來,這也就道出了拍照與攝影的本質區別。
就好比寫文章一樣,一篇主題明確的文章會給讀者闡述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大意,進而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而沒有明確主題的文章就像一盤散沙一樣,讓讀者無法再繼續讀下去,給人一種無趣的感覺。
那麼,攝影作品也是一樣的,一幅好的攝影作品一定要有鮮明的主題。主題必須是明確的,絕不含糊,讓觀賞者一看就知道這幅作品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與此同時,好的攝影作品除了有鮮明的主題外,還必須有主體。有了主體,才能表現主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攝影作品,讓觀賞者的視線直接聚集在主體上,不捨得離開。
一幅攝影作品往往是由主體、陪體、背景、前景和留白組成的一幅畫面,而主體是畫面中的核心,其餘都是為主體服務的。由此可見,攝影作品主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我們在日常拍攝中,應該怎樣讓主體部分更突出呢?一是直接突出主體,讓被攝主體充滿畫面,使其處於突出的位置上,再以適當的光線和拍攝手法,使其更為引人注目;二是間接表現主體,就是通過對環境的渲染,烘託主體,這時的主體不一定佔據較大畫面,但會佔據畫面中比較顯要的位置。
一般來說,突出攝影作品中的主體部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虛化背景
這種方法在剛開始分享攝影知識的時候已經提到過。利用虛化背景或者虛化陪襯體來突出主體,特別是在人像攝影中用得比較多。
2.巧用明暗對比
我已經不止一次提過光線對於攝影的重要性。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因此利用光線的明暗關係來突出主體是比較常用的手段之一。那麼我們在拍攝中,就要考慮到光線問題。將主體部分安排在光線較亮的位置,背景或者陪襯體安排在光線較暗的位置。也可以藉助各種人造光或者補光燈的照明來突出主體。比如亮背景襯託暗主體,暗背景襯託亮主體等等。利用光線變化來突出主體是經常需要用到的技巧之一。
3.利用色彩對比
在處理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時,特別要注意撞色的現象。主體與背景間的色差越大,視覺效果就越強烈。如果再加上不同色彩之間的亮度差異,主體與背景就會形成更大的色差,主體就不會淹沒在背景中。
一般來說,主體與背景的色差越大,主體就會顯得越鮮明,從而對表達主題也有利。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人們的視覺心理,淺色的主題與深色的背景更有利於突出主體。
4.簡潔的背景
攝影是一門做減法的藝術,這句話是在攝影領域中相當經典的話。攝影與繪畫不同的是,攝影需要從生活中提取素材,特別是需要經過刪繁就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畫面一旦雜亂無章的話,即使在漂亮再有意義的作品也是徒勞。
5.充分利用構圖技巧
從視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直接影響到觀賞者對它的關注程度。那我們可以藉助合適的線條來引導觀賞者的視線,比如以河流、小溪等作為引導線,引出主體。把主體安排在黃金分割線上來突出主體。
6.局部特寫
一些物體展示在我們面前時,往往是形體大的物體引人注意。所以在不大的畫面上,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積,讓主要表現對象佔據較大的面積也是突出主體的重要方法。特寫類的作品往往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這是因為特寫的攝影作品佔據了絕大部分畫面或者全部畫面,幾乎沒有與主題無關的任何背景。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世界頂級攝影大師的作品,學習他們是如何將主題思想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的。
1.《飢餓的蘇丹》
這張攝影作品是由著名攝影師凱文卡特在非洲拍攝的,並刊登在《紐約時報》上。作者憑藉該作品贏得九四年普利茲新聞特寫攝影獎。
作品中的女童是蘇丹,即將餓死倒在地上,而鷹正在女孩身後不遠處,虎視眈眈,靜靜等獵食女童的畫面。
這張圖反應出了當時南非的時代背景,是正處於饑荒落後的南非,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物質條件極為窘迫與匱乏。
2.《破碎的土地:愛滋病在非洲》
這是南非攝影師吉迪恩門德爾的攝影作品。其實在那個時代,很多攝影師都拍攝過愛滋病相關的攝影作品,但吉迪恩門德爾比其他任何攝影師都更關注這一災難性的疾病,他花了別人難以想像的十年多時間拍攝這個項目。
這輛卡車是愛滋病和HIV家庭護理小組的藥品和救助物資運送車,經常往返於尚比亞的各個村莊之間。我們也不太清楚這個追著卡車跑的孩子為了尋求幫助呢?還是純粹出於好玩?
這張照片觸動人心的是那隻快要移出畫面的手,它也許是救助人員的手,這隻手和孩子臉上的笑容讓照片充滿了希望。
照片也可以變成有力的武器,他們可以傳遞親密、悲憫、激情和希望。
3.《美國奧德賽》
這是美國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的攝影作品。在過去20多年中,馬克已經成為了美國女性新聞攝影中最絕傑出的一位。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總是熱衷於拍攝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妓女、精神病患者、無家可歸者、癮君子或者那些夜以繼日工作的人。通過那些構圖精妙的黑白照片,她引導著我們正式拍攝對象的悲慘生活,而不是假惺惺的徒發感傷。
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年,地點是肯塔基州,標題是《克里斯多福他的小貓桑德加普》。在拍人像時,馬克喜歡用這種方式讓讀者直接與主人公四目相對。照片選自她的攝影集《農村得貧窮》。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學習完今天的攝影小知識,你對攝影有了新的體會與感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