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你如何看待生活、職業與你詩歌寫作的關係?
有時我覺得生活與詩歌是無限貼近的,沒有生活,談何寫作?有時我又覺得生活與詩歌離得很遠。其實,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我近十年的詩歌寫作生涯中,我也一直在面對它、思考它,而它也在隨著我的成長而不斷地調整並變化著。實際上每一天我都在面對這個問題,更確切地說是學生和詩人或者說普通人和詩人之間的身份轉換問題。這是一件無法迴避的事情,曾經它對我產生過一些困擾——學生身份是處處受限的,而創作之時的詩人形象的構建則需要解放天性。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心,我都面臨著一種矛盾衝突。在面對這種情形的過程中,生命中那些晦暗的部分,即我個人天性中的軟弱、匱乏、不安同時也顯現出來,我為此苦惱卻也必須接受和正視它們。在我朝著成為一個更好的寫作者努力的過程中,我不得不反覆面對這些困擾。我帶著這些問題,以及從生活中得到的教訓,在寫作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發現、尋找、認識自己。
但現在一種新的衝突仿佛又顯現了出來。大眾對「女詩人」或者「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身在校園,似乎只有「隱姓埋名」才能更加自如一些。寫詩令我在難言的困境中獲得稍許慰藉,但是「詩人」的稱號則將我推向了某種令我意想不到的「高處不勝寒」的尷尬境地——真誠被視為作態,低調被解讀成虛偽,甚至愛意的表達也被當作服務於創作的慣用伎倆而被無情地退回。而與詩人們在一起時我便不會有這種「甜蜜」的負擔。
早些年,我也曾假借「創作」的名義,高喊「擁抱苦難」、「與痛苦同歸於盡」,但現在我更嚮往輕盈和自在。畢竟生活已經夠艱難了,誰想一直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呢?
2018冬 濟南
5、你關注詩歌評論文章嗎?你寫詩歌評點、評論和研究文章嗎? 關注。站在寫作者的角度,讀詩歌評論或研究類的文章,不僅能夠從中得到寫詩的啟發,還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詩歌、了解詩歌的發展脈絡,甚至有益於詩人自身人格的塑造。詩論往往包含著評論家獨到的思想和卓絕的智慧,尤其是那些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讀之令人醍醐灌頂,如沐春風。因目前所學專業與詩歌相關,所以今後會在詩歌研究方面傾注更多精力,朝著兼顧創作與研究的目標而努力。6、你如何評價現在的中國詩壇?
「詩壇」這個詞語似乎本身就象徵著熱鬧、喧囂的一面,如「影壇」、「樂壇」等。因此「詩壇」是一個複雜而多義的存在,甚至它是一個被人們建構起來的產物,這裡面不僅包含詩人和詩歌,還包含著不同的詩歌觀念、各種各樣的詩群流派、詩歌刊物、詩歌活動、詩歌獎項、與詩歌相關或無關的紛爭……詩壇仿佛波雲詭譎的大海,就我目之所及,不過是冰山一角。所以於我而言,現在的中國詩壇,更多的是一種模糊而不充分的想像,就像對現代詩壇、唐朝詩壇的想像一樣。2018夏 濟南泉城廣場
第一,情感。情感是一首詩的靈魂。任何偉大的文學或藝術作品,無一不滲透著創作者真摯的情感。情感可以克制,可以隱藏,可以自然流露,可以張揚,但詩句的背後一定要有一個作為主體的人在發聲,他必須直面並坦陳自己的內心,對筆下的每一個字秉承著真誠的態度。
第二,體驗。切身的體驗會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和深刻性。沒有真實的生命體驗的詩歌如同沒有根基的樓宇,搖搖欲墜。一個詩人要想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聲音,離不開真實而獨特的個人生命體驗。
第三,審美。一首好詩可以有千般模樣,但必須是美的,要有對語言、形式、意義、境界等各方面要素更深層次的表現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