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教學智慧 拓展課程視野——《認識分數—幾分之一》磨課與思考

2021-02-15 小語文榕

  

磨課是一種集體教研活動,是尋找有效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磨課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的過程。在一次次磨課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把握會更加準確,對教材的研讀會更加深入,對學情的了解會更加透徹。磨課還能磨出教師間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團隊理性思維水平的提升。

教師上好一節公開課和學生學會一節數學知識,都像是「西天取經」,「需要歷經千千萬萬的磨難,方能取得真經」。每一次的磨課經歷都能讓執教者更明晰教材、掌握策略、領悟道理,在不經意間更新了教育觀念、提高了思想認識,提升了教學水平,所以是「累,並快樂著!」

此次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幾分之一》,我們與集備組老師共同研討、集思廣議,最終形成教學方案。現結合此次磨課歷程,提出幾點思考與大家交流。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的認識是對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還是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差異,這部分知識也將為我們以後學習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於是,我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學生觀察發現、動手操作,了解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並初步學會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2.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提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與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動手操作、語言表達能力和勇於探索、自主學習的意識。

3.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感受分享的快樂,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磨課過程中,我們對學校三年級學生進行了前測,提供了多組圖片,讓學生從中選擇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的圖形。從前測的情況來看,對於「二分之一」,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也只是零散、模糊、碎片化的,他們認為二分之一是把圖形分成一半,如正方形從中間分開,但不明白「二分之一是把物體平均分成2份後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學生對「分得的每份要一樣」這點理解不夠明確。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決定在課前對學生進行測試,指出學生在認知中存在的問題。分數起源於分,是人們在處理「分物品」的長期經驗中形成的,我們介於這一點,商討創設了十分有趣的唐僧四人「西天取經」的情境,同時也象徵著老師帶領學生學習的含義,幫助唐僧分月餅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乃分數的本質特徵,另一方面,體驗月餅由完整的一塊到平均分成2個一半,從整數1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變化過程,自然引出分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探究環節,提供各種不同的圖形,讓學生自主表示圖形的二分之一。在操作中,讓學生不知不覺理解並掌握分數,幫助學生實現對於二分之一知識從有意義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而後,引導學生思考三個問題:1.這三個圖形的形狀各不相同,都可以表示1/2嗎?為什麼?2.這三個圓的大小都不一樣,它們的一半都是1/2嗎?它們的 1/2大小都一樣嗎?3.同一個圖形,折法不一樣,那也都是1/2嗎?這些1/2大小一樣嗎?通過對不同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充分交流、感受、體悟,揭示本質,尋找規律,解決問題。

    數學內在的特性是數學本身,應該反映數學的個性,體現數學的思維魅力,如果數學課堂無法讓學生得到思維的快樂,得到思維品質的優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那麼數學的本質力量也就無法得到體現。本課,學生對於分數的建構,經歷了以下幾個層次:

    1.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引出1/2表示生活中月餅的「一半」的數學化結果,在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了認知橋梁。教師讓多名學生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這是學生有意義地接受1/2概念的過程。

    2.讓學生通過分圓並表示「一半」,從月餅抽象為圓,引出1/2,將1/2從實物模型拓展到面積模型、集合模型以及數線模型,實現了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過渡,豐富了學生的認識表象,避免了思維的僵化。

    3.類比遷移,折不同的圖形,深入感知不同的1/2(圖形不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它的1/2),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明確「分的是誰就是誰的幾分之一」,「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

    這一探究、交流和匯報的過程是全課教學的亮點,凸顯數學教學對本真的追求。我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完成二分之一概念的建構。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並思考幾分之一的情境問題,通過探究唐僧四人跳了一條線段的幾分之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讓學生與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後,設計救唐僧的三大闖關題:1.塗色部分是圖形的幾分之一?說說理由2.下面哪些圖形的塗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3.白骨精把師徒4人關在了大正方形裡,現在請你仔細觀察,唐僧師徒四人所在的區域分別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讓學生深入思考幾分之一的意義,從思維辨析的層面積極促進學生建構分數知識,從而突出教學重點,豐富知識內涵,提升思維品質。

    磨課,磨教材挖掘、磨目標定位、磨課堂組織、磨教學細節、磨課堂機智,從本質上說,磨的是教師的文化內涵、教育智慧及師生共同創造的課堂靈動,正是在磨課的困惑、頓悟和快樂中,我們感受著成長。磨課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林丹榕    遊利瑛)

相關焦點

  • 點亮教學智慧 拓展課程視野——《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磨課與思考
    磨課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的過程。在一次次磨課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把握會更加準確,對教材的研讀會更加深入,對學情的了解會更加透徹。磨課還能磨出教師間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團隊理性思維水平的提升。  上好一節公開課就像是「西天取經」,「需要歷經磨難,方能取得真經」。
  • 為了參與教學大賽,教師反覆磨課真的有意義麼,磨課到底磨什麼
    在設計過程中,有的教師說該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合作交流氛圍不濃,要加強;教研組長說沒有創設課堂情境,要添加;還有領導指出,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聽起來都有道理。面對這麼多真知灼見,該老師沒了主意,只好按大家的意思,徹底修改了教案,這個凝結集體智慧的教案看似很完美,但因嚴重脫離了執教者的實際,而顯得格外生疏、僵化。最終,該教師與獎項無緣。
  • 要把分數當成「數」來認識——三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建議
    生: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摺,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在其後的教學中,老師們常常會讓學生繼續摺紙塗色,表示出其他的分數。在交流時還是會問同樣的問題:你是怎麼得到(幾)分之一的?在學生回答時會特別強調「平均分」,特別要求表述完整:塗色部分是誰的(幾)分之一?2. 一開始就著重教學分子、分母各自的含義。
  • 《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分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因此,我們的數學教育既要幫助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的課堂設計理念將圍繞這一核心展開。
  • 君翰磨課訓練營丨創新教研磨課堂,高效教學促成長
    如何上一節好課?這是許多老師和學生共同要面對的問題為強勢建立高效課堂,君翰教育每一堂課,至少歷經7層教研設計,21次打磨演練,每年針對10大考段,16個課程,至少進行8次百人教研大會。近期,君翰教育2020「名師啟航」磨課訓練營如火如荼。
  • 《認識分數》教案
    《認識分數》教案武勝縣葉家庵小學 夏俊蓉一、教學內容西師版第五冊課本第97頁至98頁例1、例2、例3及「課堂活動」中的1—3題。二、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分數: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2、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3、在操作活動中主動地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 基於教材 整合拓展 提升素養
    從規則物體過渡到不規則物體的表面積,王老師組織學生在獨立嘗試、生生交流中,探索出從觀察物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拓展了學生數學思維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陳金晶老師執教《比的應用》,是將圖形與比例進行了有機整合。陳老師在學生的思維衝突點上頻頻設疑,激發了學生對「比」應用的再思考,又結合變式練習逐步挖掘內含的等量關係,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 單元整體教學初嘗試:分數除法(一)——分數除法的意義
    單元整體教學初試分數除法(一)                          ——分數除法的意義在嘗試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方式教學分數乘法內容後,反饋不錯,於是在分數除法單元繼續進行單位整體教學模式。在分數除法單元,需要讓學生對除法進行再認識,這樣才能對分率、分量的引入以及分數除法算理的教學打下基礎。1、分數除以整數(1)說說五分之四÷2表示什麼?(2)你能畫圖表示出五分之四÷2嗎?
  • 好課多磨———柞水二小參加全縣磨課大賽側記
    聚集體智慧,本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磨」:在疑惑處磨,找突破(一)、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面對具體的文本、具體的教學目標、具體的學生,有時教師會在某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上遇到難題,一時找不到較好的突破口,不知該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有效學習。
  • 爭奇鬥豔沁芬芳,經典課例展風採 ——福清市元載小學林晶晶老師參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武活動側記
    經校領導研究決定委派我校數學組林晶晶老師參與「2019年福清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武」 活動。 「眾人拾柴火焰高」,林老師報名參賽後,數學組全體老師們積極參與備課,共同選擇了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這是一節數的概念課,也是一節種子課,對今後學習小數、百分數等知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 [課題研究]好課多磨最成長---估算教學課例磨課歷程與反思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減法估算,也積累了一般估算的方法經驗,作為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拓展內容,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並不會感到陌生。這也是我留意到的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我認真根據幾位老師的建議進行相應的修改,在此一併表示感謝!第二次磨課有了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第二稿的教學思路就比較清晰了,觀課完畢,老師們也對這節課做了肯定。尤其是相比較第一次,有了很大的提高。
  • 研課磨課,凝智慧——城區二中教師基本功大賽活動報導(三)
    通過磨課使老師們學會對課堂的精益求精。執教老師在磨課過程中對於其他教師提出的成熟的教材分析、巧妙的教學設計取長補短加以採用,使自己的教學課堂更加完美,更加深受學生的青睞。通過磨課有效的提高了教師的創新能力。磨課既有個人思考的結果,也有教師群體的智慧。
  • 朱富海:代數學課程教學思考
    2004 年, 我第一次講授有限群表示論, 使用的是孟道驥和朱萍兩位老師編寫的《有限群表示論》, 後來又多次開設該課程. 講過一兩次以後, 通過對比國內外同類教材, 並且查閱了相關的數學史資料, 我對於課程體系有了深入的認識, 發現這一課程非常適合運用 Moore 教學法.
  • 朱富海:代數學課程教學思考
    2004 年, 我第一次講授有限群表示論, 使用的是孟道驥和朱萍兩位老師編寫的《有限群表示論》, 後來又多次開設該課程. 講過一兩次以後, 通過對比國內外同類教材, 並且查閱了相關的數學史資料, 我對於課程體系有了深入的認識, 發現這一課程非常適合運用 Moore 教學法.
  • 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帶漸寬終不悔——《大自然的聲音》磨課經歷
    45堂課凝聚著45個研究團隊的智慧,老師們用生動的課堂來詮釋怎樣「讀懂統編教材」,如何「用好統編教材」。「樹立整體教學意識,努力構建教學評一致的語文課堂」成為語文教師們共同的追求。秦老師從十個方面進行了點評,讓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你的這些設計基於什麼?」「三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是什麼?」「這一課的學習為這個單元的學習奠定的基礎是什麼?」……黃所長更是以一連串的問題觸及所有人思想的深處,引發了我的思考,讓我如撥雲見日,豁然開朗。在黃所長和秦老師的專業引領下,團隊成員再次研讀教材教參,重新確定教學目標,重新劃分課時任務,重新設計教學活動。
  • 特級教師錢守旺經典課例「整數除以分數」教學設計與專家點評
    魔術揭秘後「二合一」「一對二」的課件演示,巧妙地複習了有關整數乘除法的知識;從「半個」到「二分之一」,從40個桔子到4000個桔子,從「一個一個數」到「一組一組數」;從「分數牆」到「等式的性質」;從「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到「得出結論」。
  • 單位,讓分數很神秘——深入認識分數
    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關於《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三年級「知其然」,五年級「知其所以然」,三年級時知道了用分數表示需要「平均分」,強調是誰的幾分之幾;五年級更加深入的理解關於單位「1」這個量。分數是相對於單位「1」的代數的概念,從單位的角度來看,分數很有智慧,可是生活中卻較少看到分數為什麼呢?如:一支鉛筆長8釐米,沒有分數啊?
  • 劉希婭《分數的初步認識》實錄解析:突破教材中心,回歸孩子立場因...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三年級學習分數的第一課時,我聽過很多教師執教不同版本的教材,一般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執教時,告訴孩子們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就是,再告訴孩子們各部分名稱以及讀法寫法,再通過分一個圖形來拓展認識
  • 集體備、磨課,促進共同發展
    2018年10月16日下午,全體英語老師在四樓會議室召開集體備課、集體磨課活動,組長徐鳳主持了本次會議。本次集體備課活動由劉婷婷老師主備,授課內容為人教版三年級上冊Unit 3 Part A, Let’s talk。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打招呼、相互問候的情境。讓學生理解「How are you?
  • 【論壇之聲】寶劍鋒從磨礪出|秣課·磨課·魔課
    深入分析,集體理解教材,共同抓住核心目標、分清主次,集中智慧,達成統一。我們先讓執教者自主設計一種教法,第一次試教後,執講者要對自己本輪磨課進行反思,聽課者進行討論。我們要求聽課者把發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來教,我會如何教」上,各種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輪磨課中的教學「亮點」,認真分析,進一步完善,促進大家開課的信心和熱情,營造和諧的教研氛圍;也讓其他老師抱著「找刺」的心理,滿腔熱忱地幫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藥苦口利於「行」,分析原因,找出對策,以促使執講者開拓思路,誘發智慧,促進反思,改進教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