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42年,擔任村支書41年,他與祖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起律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一步一個腳印,憑藉自己的勤勞、智慧、膽識和毅力,帶領鄉親們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一步一步打造成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全國勞模、沙河市欒卸村黨組織書記、河北恆利集團公司董事長——李長庚。
四十年前的欒卸村是一個山禿地薄、十年九旱,「花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的窮村。
1977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滿19周歲的李長庚擔任了欒卸村村支書。面對貧窮,他暗下決心,「做為全村的領頭人,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事業心,堅定目標,腳踏實地,才能實現遠景變近景,近景變現實」。
1978年,他帶領全村百姓,苦戰一冬春,興修水利,開山挖渠,引來東石嶺水庫的水,使3500多畝「望天收」旱地變成了水田,當年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群眾有了笑臉,支部有了威信。
吃的解決了,但村民缺錢花。1979年,李長庚利用地下資源優勢,建起了全縣第一個村辦煤礦。煤塊變白銀,村民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可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當煤礦資源挖盡的時候怎麼辦?為使欒卸人長富久昌,李長庚提出「挖出地下聚寶盆,栽上地上搖錢樹」。相繼建起了食品廠、種雞場、選礦廠、機制磚廠等集體企業,很快成為邢臺乃至全省有名的富裕村。
群眾滿足了,產生了小富即安思想,但李長庚想得更遠。1989年,他提出在工業項目中,上規模、上水平,決定上製藥廠。經過十幾年發展,使「康必得」從一個產品名稱發展成為產品品牌,進而又發展成為健康事業品牌。
目前,欒卸村已實現村企合一,總資產近30億元。現在的欒卸,村民不僅是農民,又是工人,還是企業的股民,先後從企業分得紅利5.1億元,戶均60多萬元,集體資產也增值了十幾倍。
如何把發展的好勢頭延續下去,讓子子孫孫都過上好日子?經過多方考察和論證,李長庚確定了建設生態欒卸,走綠色發展的路子。組織群眾綠化荒山,栽植銀杏樹,建設華北地區最大的銀杏園。先後投資2000萬元在村周圍建成高標準的生態大道和7座總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和小型水庫。
昔日荒山禿嶺,如今已是綠樹成蔭。150多萬株銀杏樹漫山遍野,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成為村民的天然「氧吧」,鳥類的天堂,更給欒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
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村民,是李長庚不變的初心。村委會投資2.3億元,建成了節能、水暖、電訊、公建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民居——恆利莊園,全村800多戶,全部住上了別墅,榮獲全國首個村級「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並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從1983年起,李長庚把掙到的第一筆錢就投向了教育,建起了三層教學樓,並在全國招聘教師;又投資2億多元建成了總建築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的河北恆利學校,使全村和周圍農民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如今,欒卸村走出來的博士生、研究生上百人,大學生600多人,平均一戶一個大學生。
打好基礎、立足長遠,穩紮穩打、行穩致遠。2016年,欒卸村成立了河北恆利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著力打造鄉村旅遊開發建設項目——欒卸小鎮。小鎮以鄉村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充分激活鄉村的山、水、林、田、人、文、宅資源,發展健康休閒和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
目前,欒卸小鎮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當中,以發展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欒卸村預計投資5億元,建設萬畝葡萄園、恆利酒莊、紅葉溝、荷花溝、油菜谷和山楂崗等特色景點;建設雙百畝梅花牡丹園和500個品種的菊花園;建設百車位房車營地和10公裡自行車賽道;建設5萬平方米鄉村旅遊服務中心和歐式風情休閒中心。
項目建成後,預計年收入可達10億元,帶動周邊15個村共同發展致富。藉助康必得品牌優勢,李長庚還把發展綠色和健康醫療產業相結合,依託生物製藥的優勢,進軍「健康產業」。目前,國家健康醫療基地和健康休閒服務中心正在欒卸緊鑼密鼓的籌劃建設之中。從資源型到科技型再到生態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再到綠起來,欒卸村實現了浴火重生的三次大跨越。
擔任村支書41年,從18歲到60歲,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造福一方百姓的宏偉目標緊緊地連在一體,始終圍繞「讓欒卸美起來、讓鄉親富起來」的奮鬥目標,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康莊大道。
步入花甲之年,李長庚臉上的皺紋多了,頭髮白了,但欒卸村的山更綠了,水更美了。
來源:新聞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