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從修道的角度看嶽飛:踐行忠孝義慈儉,以百姓心為心

2020-12-20 玉面如川水

眾人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嶽飛,一直深受中國人民的崇敬。他那英勇抗金的事跡,一直被人們傳頌不絕,他那精忠報國和寧死不屈的的精神以及對忠、孝、義、慈、崇儉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踐行,一直被人們仰慕效仿。時至今日,祭祀嶽飛的廟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嶽飛的身份早已從民族英雄上升為道教護法神靈。然而,學界一般喜歡從儒家的立場去研究嶽飛,其實嶽飛的思想行為處處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

嶽飛生活於北南兩宋之交的年代,紹興十一年十二月,年僅三十九歲的他就被秦檜一夥奸侫所謀害。但他卻用這短暫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嶽飛精神」,這種精神的誕生與當時的道教思想有很大的關聯。

《宋史嶽飛傳》載:「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力農。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從中不難發現,嶽飛的父親嶽和是個具有濃厚道教感情的大善人,他那慷慨施捨、不追債討租的品行是一個不信鬼神的人很難具有的,他為自己兒子取名為「鵬舉」顯然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是繼承了道教的祥瑞崇拜,其「鵬」字也是源於道教的《南華真經》:「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再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氣,我們就不難理解嶽和的崇道舉措了。

北宋是一個崇尚道教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真宗趙恆,這些皇帝對道教的崇尚一代勝過一代。尤其是宋徽宗集天神(長生大帝君)、教主、皇帝於一身,成為歷代崇道的帝王中最突出的一個。從六個方面興辦道教事業:

1、頒示天神下降之事,公開夢見老君面諭「汝以宿命,當興吾教」。

2、大興宮觀木土。

3、為神仙人物加封賜號並制定道教節日。

4、提高道士地位,仿照宮廷官吏品秩增置道官、道階、道職。

5、多次下詔令天下郡縣搜訪曉道法、有道術的道士,廣開入道之門。

6、提倡學習道經,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編修《道史》、《道典》《道藏》。

中國人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傳統,在北宋皇帝與朝廷的帶領下,百姓個個淳樸善良、忠孝守信,致使中國文化走進了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生活在北宋末的嶽和,自然會受到當時社會崇道風氣的影響,其子嶽飛也難免受到薰陶。早在唐代,道教祖師呂洞賓已將奉行忠、孝、義、慈作為修道成仙的條件,這些條件對嶽飛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嶽飛的忠,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忠於國家」這個觀念自幼就銘記於嶽飛的心裡,嶽母姚氏曾在嶽飛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字。在嶽飛被張俊、秦檜等誣陷,以「謀反罪」關進大理寺獄後,主持審訊「獄案」的御史中丞何鑄,在詰問嶽飛「反狀」時,嶽飛憤然地脫下上衣,袒露出背上深人肌膚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以表明一腔忠心報國的堅定意志。

何鑄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在罪狀得不到證實的情況下不願順旨給嶽飛定罪。他確定嶽飛是國之忠臣良將後,就把自己審訊結論上報氣焰薰天的宰相秦檜。秦檜無奈,迫不得已才說:「此上意也。」向何鑄挑明了捕嶽飛入獄是高宗皇帝趙構的旨意。然而,為了擁護嶽飛的忠心,何鑄頂著丟烏紗帽的危險,大義懍然地說:「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何鑄果然因此被罷官、貶謫徽州。可見,嶽飛的報國之忠,具有極其撼人心魄的威力,以致感染了良心尚未泯滅的秦檜黨徒何鑄。

嶽飛「天性至孝」,對母親姚氏的孝順達到極至,禮儀上儘量做到盡善盡美。嶽飛幼年喪父,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就將恢復中原、迎回二聖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母親也鼓勵嶽飛參軍報國。但是嶽飛每次一想到如果參軍就只能將母親獨自留下,就不忍離開母親。可是嶽母深明大義,不同一般的普通母親,屢次勸說嶽飛為國盡忠,最後嶽飛才「不得已,乃留妻養母」。當嶽飛跟隨高宗皇帝南渡後,河北淪陷,嶽飛與母親便失去了聯繫。

嶽飛雖然隨著部隊南徵北戰,但心中一直牽掛著身處北方金國佔領區的母親之安危。「先臣日夕求訪,數年不獲。」直到一天有人捎來了嶽母的口信「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媼為念也」。嶽飛第一次得到了母親的消息後,立即派人去金國的佔領區接回母親。可是在敵佔區敵人盤查很緊,通過不斷的反覆嘗試,共經共十八次才接回了自己的老母親。接回母親後,嶽飛熱淚盈眶,立即跪拜在母親面前譴責自己不符孝道。

後來,不管軍務多麼繁忙,嶽飛幾乎做到早晚探視母親,並親自為她「嘗藥進餌」,檢查衣服、器用的乾濕冷熱,「語咳行履未嘗有聲」,遇到出師,必定嚴飭家人對母親細心侍養。嶽母姚氏去世後,嶽飛痛不欲生,他「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每慟如初,毀瘠幾滅性」。他和長子嶽雲「跣足扶櫬歸葬,不避途潦蒸暑」。落葬後,又「廬於墓,朝夕號慟」。可見,嶽飛之孝是非常人可比擬的。

嶽飛一生特別重視情誼講究正義,並且非常痛恨那些忘恩負義的人。身為朝廷官員,嶽飛必然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大小事情,不但要為打勝仗操勞,同時還需面對身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慷慨大度的人,也有小肚雞腸的人。嶽飛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總是以他的正義去感化別人。在同朝為官的臣子之間,嶽飛一直保持自己正直、無私、知恩圖報之大義。嶽飛剛入伍時,四處碰壁,抱負無從施展,幸好受到了時任河北招撫使的主戰派張所的提拔。後來張所被投降派罷黜,逝世於嶺南,但「其子宗本尚幼」,嶽飛到處尋找,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張所的兒子後,就把他當作自己親生兒子一樣撫養,甚至破例請求朝廷賜予張所兒子一個官職。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嶽飛的知恩圖報的義氣卻活生生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後來在紹興四年收復襄陽六郡的戰鬥中,朝廷曾派劉光世部隊增援嶽飛,可在嶽飛已經收復襄陽六郡的三天之後,劉光世的部隊才姍姍來遲。本來劉光世延誤了軍情理應治罪,但是嶽飛在上報戰功時卻稱「雖其至不及期,然臣之軍士知有後援,所以能成薄效」,他說是因為劉光世的部隊與自己部隊能成犄角之勢,才能擊敗敵軍的。

紹興十一年,張俊知道韓世忠曾經想殺掉前來議和的金國使臣以破壞宋金和議之事後,立即轉告秦檜,獲得了秦檜的旨意:先去分掉韓世忠的部隊,然後再處辦韓世忠。於是張俊興衝衝的來找嶽飛商量如何分掉韓世忠的部隊。張俊對嶽飛說:「上留世忠,而使吾曹分其軍,朝廷意可知也。」沒想到嶽飛竟然對滿心歡喜的張俊一陣痛罵:「不然,國家所賴以圖恢復者,唯自家三、四輩。萬一主上後令韓太保典軍,吾其將何顏以見。」嶽飛的凜然正義讓張俊那樣的忘恩負義之徒顯得極其卑微渺小。同為中興四將,差別竟然如此之大。顯然,嶽飛一生的所作所為皆是為了心中的「大義」。

嶽飛的忠並非單純的忠於皇上,而是對道教思想的踐行——「以百姓心為心」,是因為他心性慈悲,總是為國家、為百姓著想。

嶽飛對南宋的妥協議和政策自始至終都是堅決反對的,在對金妥協議和過程中,高宗心中最怕的,就是嶽飛的抵制。因此,紹興七年,當被扣押在金的南宋議和使者王倫被放,帶回了金國允許議和的消息後,高宗一面加緊了議和的部署,一面對駐防長江中遊的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嶽飛三令五申,不得越出「界分」,以免「引惹」金人。可嶽飛並未遵從,仍然積極地進行「聯結河朔」活動,為北伐準備。他派出一批批人員,攜帶蠟書、旗子,潛入中原,去聯絡義兵,相約以「嶽」字為旗號,一旦北伐,舉旗響應。樞密副使王庶視師江淮,嶽飛寫信給他說:「今歲若不舉兵,當納節請閒。」紹興八年夏天,高宗為了說服嶽飛贊同議和,宣詔嶽飛入朝。

嶽飛猜測到高宗的意圖,於是上書高宗「乞歸田野,以養殘軀」。高宗遂以「疾速前來行在」、「不許再有陳請」的嚴厲詔旨,迫使嶽飛來到臨安(杭州)。接見時,宰相秦檜也在場。高宗向嶽飛表明了是出於孝悌、不得已才議和的苦衷。嶽飛毫不隱諱地表示反對,他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在嶽飛的強烈反對下,高宗「默然」秦檜「銜之」,都只好記恨於心。

後來,高宗因議和成功大赦天下,大臣們都照例向皇帝呈獻謝赦的公文,嶽飛卻藉此機會,重申「議和不便」。他特地授意幕僚張節夫起草了著名的《謝講和赦表》,其中寫道:「念此艱難之久,姑以和好之宜……圖暫安而解倒垂,猶之可也;顧長慮而尊家國,豈其然乎……臣幸遇明時,獲觀盛事,身居將聞,功無樸於涓埃,口誦詔書,面有慚於軍旅,尚作聰明而過慮,徒懷猶豫而致疑,謂無辭而請和者,謀;恐卑辭而益幣者,進。」《道德經》云:「慈故能勇。」嶽飛之所以有如此冒死進言的勇氣,是因為他具有心繫天下百姓的慈悲情懷。

嶽珂說:「飛用兵,雖伐叛,亦以廣上德為先。」心性慈悲的嶽飛在能夠不殺生的情況下會儘量避免。建炎四年(1130年)初,被金軍窮追逃往江西虔州的隆祐太后,給沿路居民帶來極大騷擾。其護衛禁軍,一路明搶暗奪,無異強盜,引起群眾反抗。領憤怒的虔州群眾包圍了隆祐太后的住所——景德寺。隆祐太后遂指使禁衛軍殺出景德寺,「縱火肆掠」,激起更大的民眾動亂。事隔三年,高宗傳出「密旨」給嶽飛,命令嶽飛血洗虔城,為隆祐太后的「震驚」實行報復,嶽飛接到這一「密旨」拒不執行。他上書高宗:「請誅首晉,而赦脅從。」高宗批覆:「不許。」嶽飛再次上書據理抗詔。高宗沉默不答。嶽飛不顧激怒高宗的危險,第三次上書堅持己見。

高宗不得已同意讓嶽飛自己裁決。嶽飛只把造事頭領彭鐵大、李動天、陳順等繩之以法,保住了虔城百姓的生命,「虔人歡聲如雷」,繪嶽飛像掛在家中祭祀禮拜。正是因為嶽飛具有《道德經》中的慈勇精神,他才多次「抗旨」,不屈地與趙拘、秦檜妥協投降政策作鬥爭,大無畏地面對「蒙冤受害」的。

當然,嶽飛除了具有以上所述忠、孝、義、慈等道教思想行為外,他還遵行道教崇儉抑奢的生活原則。嶽飛在平日裡生活非常節儉,平常吃飯時桌上的葷菜不會超過兩個,其節儉程度勝過一般普通家庭。有一次嶽飛請部將郝政吃飯,郝政看到嶽飛的飲食過於平淡,於是就拿了點在當時隨處可買到的酸餡給嶽飛嘗嘗。嶽飛居然沒有吃過那種東西,嘗了一點後覺得味道不錯,就對手下的人說:「留其餘以為晚食。」嶽這一舉措讓旁邊的郝政感到相當的慚愧。還有一次,嶽飛讓廚房做飯時,發現桌上多了份雞肉,他馬上查問為什麼會多一樣菜的原由,得知雞肉是別人送來的後才不再追究,只是沒忘叮囑不要再給他送菜。

紹興十一年(1141)嶽飛蒙冤被害後,秦檜讓自己的爪牙王會去抄嶽飛的家,沒想到嶽飛「家無儋石之儲,器用惟存尚方所賜,之外無有也」。嶽飛家除了一些皇上賞賜的東西,剩下的都是自己作為一名武將必備的鎧甲、寶劍,和一些常用家具以及幾畝薄田,並沒有其他什麼貴重的東西。嶽飛生前身居高位,當時人們個個都在追求物質享受,奢侈風氣盛行整個社會,他卻如此的節儉抑奢,足見他對道教思想踐行之毅力!

因為嶽飛一生踐行道教思想,以「忠、孝、義、慈、儉」為生活原則,將「以百姓心為心」當作為官標準。在他遇害之後,嶽家軍駐地荊湖一帶的百姓都陷入了沉痛的哀悼之中,全不顧權奸秦檜的兇焰如何高漲,幾乎家家懸掛嶽飛的畫像進行祭祀,並在鄂州城內的旌忠坊為他設立忠烈廟;百姓們還把他的一些事跡,編成各種形式的故事,彼此相互傳頌;以致宋孝宗登基後馬上為他建廟進行祭祀,並加封諡號「武穆」。

1615年,明神宗又為嶽飛加封聖號「三界靖魔大帝」,並建廟賜額、核定祭儀。後來的歷代帝王也無不對他充滿敬畏和崇拜,大眾百姓也無不對之頂禮膜拜。最後,他漸漸地從民族英雄走進了道教神壇。

總之,在嶽飛身上,不僅體現出了傳統儒家的完美人格,而且折射出道教思想在特殊時代的結晶和縮影。

相關焦點

  • 巴音朝魯: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 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 帶著感情帶著...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百姓之心為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帶著感情、帶著責任依法依規解決群眾信訪問題,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在省信訪局聯合接訪大廳,巴音朝魯與接訪窗口的信訪幹部親切交流,詳細詢問群眾來訪、反映問題及辦理解決等情況。
  • 嶽飛的佛緣,慈慧禪師授《易筋經》
    嶽飛幼年,嘗在湯陰大佛寺讀書,因為那時他體弱多病,得到方丈慈慧禪師授《易筋經》,後來他體健病消。嶽飛從青年時就去當兵,計他的一生,南徵北伐,戎馬倥傯,他的目的在於迎回徽欽二宗,收復失地。嶽飛與江南名剎江州廬山東林禪寺的高僧慧海來往密切,經常切磋佛理。《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云:餘駐大兵宜興,沿幹王事過此。陪僧僚,謁金仙(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壬子下詔令曰:「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徘徊暫憩。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俟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做人三寶,守住慈,守住儉,先人後己
    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言:「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大意是我有三件寶貝,需要保持: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參與你爭我奪的紛爭。慈愛所以能勇武;節儉所以能寬廣;不敢處在眾人之前頭,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現有人捨棄慈愛而崇尚勇武,捨棄節儉而進行大規模行動,捨棄退讓在各處領先,就會死亡。
  • 老子為何說不敢為天下先?
    之所以要重新認識,是因為了解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人要遠遠多於了解老子的其他兩寶——「慈」和「儉」。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比如說,人們為什麼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再者,人們對通常所知道的其一,又是如何理解或認識的呢?  毋庸諱言,很多人都認為「不敢為天下先」是一種消極的做法,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行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違背老子本意的。
  • 心累了,換個角度試試看
    所以需要從「心累」的困囿中抽離出來,換個角度試試。換個角度看得失心累,很多時候是因為過於看重得失。俗語說:「每失一物,必有所得,每得一物,必有所失。」生活的真相也許就是如此,不斷地得到和失去,循環往復。所以,看不開得失的人是最累的。
  • 風起蒼嵐:玄寂宗小人之心,慈寧態度真差,小晚懟得太精彩
    導讀:風起蒼嵐最新劇情,玄寂宗小人之心,慈寧態度真差,小晚懟得太精彩。桑冉回到蒼祈,小晚和桑冉之間的恩怨也就告一段落。對此,相信不少人看完後心中都略為不爽,畢竟桑冉就這樣毫髮無損的走了。不過,風起蒼嵐漫畫最新劇情相信能給大家帶來不少快樂,畢竟大家終於可以看玄寂宗尤其是慈寧的笑話了。玄寂宗慌了,真小人之心桑冉走後,嵐淵大會算是正式結束,於是擂臺上就滿是恭賀小晚成為優勝者的歡呼聲。
  • 【傳統文化】什麼是溫良恭儉讓
    修身養性:什麼是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溫良恭儉讓
    也有人甚至奉子貢為財神爺。孔子去世,子貢守喪時間最久,長達六年,再三向孔子致意。今天的曲阜孔林尚有子貢從南方移植來的楷木,前有康熙(1654—1722)手書「子貢手植楷」。「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在當時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得到「夫子」這一稱呼,孔子曾擔任魯司寇,因此弟子敬稱他為夫子。
  • 嶽飛簡介,歷史上真實的嶽飛
    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為朝廷殺害。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九 我心如太極 萬心從此生
    聖人之所以沒有私心,是因為聖人之心如太極。太極不自生。聖人不自私。太極生萬物,則物物有太極。聖人無私心,則百姓之心皆為我心。此所謂通神明之德也。此章以聖人開頭,顯然是聖人之德而言。故聖人之心皆為道心。同於太極矣。前面有章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此處所言之聖人也。百姓無論善還是不善,聖人皆以百姓待之。無親疏厲害關係。儒家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仍屬出世之治理國家百姓。善者以褒揚,惡者以懲罰。從而儘量公平公正。此乃王道之治。
  • 低碳生活全民行動|呼蘭垃圾分類深得百姓心
    低碳生活全民行動|呼蘭垃圾分類深得百姓心 2020-12-12 1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嶽飛屈死「風波亭」,真的是因為愚忠報國嗎?
    嶽飛滿江紅二而今再讀畢沅的《嶽飛》,崇拜之情之餘,又多了些悲憫之心。有時候常想,嶽飛最終蒙受「莫須有」之罪,屈死風波亭,大概就是因為他的人格過於完美,是千古少有的名將吧?嶽飛品格高尚,心裏面擔憂的只有家國天下,所謂:「主上奠枕,朝廷無虞,餘之願也」。皇上能睡好覺,國家安平無事,是嶽飛的願望。所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至於其他的,金錢美女也好,良田妙宅也罷,都不是嶽飛所想的。可是,志向高潔就好嗎?對於身居九五之位的宋高宗來說,你嶽飛品性這麼好,是不是「其志不在於小」呢?是不是有不可言說的志向呢?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米有文化在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融合「學修研」為一體,採用「網際網路+文化」的形式打造新書院智慧生態平臺,傳播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通過科技的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新書院平臺能夠連結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以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讓文化和產業結合,用文化為企業賦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 李長庚——以百姓心為心
    面對貧窮,他暗下決心,「做為全村的領頭人,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事業心,堅定目標,腳踏實地,才能實現遠景變近景,近景變現實」。1978年,他帶領全村百姓,苦戰一冬春,興修水利,開山挖渠,引來東石嶺水庫的水,使3500多畝「望天收」旱地變成了水田,當年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群眾有了笑臉,支部有了威信。
  • 40句經典詩詞,句句打動你的心!
    40句經典詩詞,句句打動你的心!   敬   請   收   看
  • 抗疫一線|踐行「四心」新要求,他們都是好樣的
    2月23日,習主席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增強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勇當先鋒,敢打頭陣,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當前,全國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階段,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們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習主席的「四心」新要求。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我們中華民族是有淵源的文化的,我們的先輩們用他們的經驗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講述生活道理的,有的是講述接人待物的,有的是講述為人處世的,很多的俗語中都是含有非常多的人生道理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品讀學習,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
  • 千年古剎靈隱寺舉行慈孝文化茶會 共話感人慈孝故事
    靈隱寺慈孝文化茶會現場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9月7日電(見習記者 胡哲斐)6日,中華慈孝文化節暨浙江省宗教界開展「傳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當晚,靈隱寺舉辦了慈孝文化茶會,分享感人的慈孝故事。「這麼多年來,一直是你給媽媽洗衣服、做飯的嗎?」
  • 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
    可以請上師講解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異同嗎?上師:慈悲心是慈和悲,慈就是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快樂,這種心願叫作慈;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種心願叫作悲,慈和悲就是這樣。大悲的大有很多種不同的層次。從範圍的角度講,我們對某些人或者對一部分的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這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悲心,對天下所有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叫作大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