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2020-12-18 東方星書法高考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法帖內容: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

大意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並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並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註解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諑」字,《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試」:考查、考試。「尋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僕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

藝術鑑賞:

用筆

《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在《二謝帖》中,第一個「面」自第一筆開始就以方筆書寫,之後第二筆連接著第三筆為方筆,似用篆刻中的「衝刀法」寫成,勁挺峻拔。連續方筆書寫,需要在發筆處,作翻切動作,左行筆後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個方筆。兔起鶻落,妙在乾淨利索。王羲之書寫長線條在運動中加力,短點畫則折翻豐富,因此線型外輪廓飽滿遒勁,但羚羊掛角,不著痕跡。

「想邰兒」三字全部以頓跳動作寫就:在轉折處用力壓毫,得力後彈跳而行,足行趣驟,因此線條細而挺勁;「尋、左邊」三字則厚重沉雄,兩者造就「輕如蟬翼,厚如沉淵」之氣勢。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

節奏

《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蟠,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遲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而「靜羲之女愛再拜」則完全是草書,並極盡誇張之能事,如「羲女愛」三字都寫得很長,每一個字的長度相當於第一行「詠(諑)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個字的長度。第三「想耶(邰)兒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細秀,行草雜揉。「所送議」點畫雖然也細秀,但更為草化,更簡省。「當試尋省」線條粗重,和頭三個字形線強烈的對比。最後的「左邊劇」用筆粗細變化更大,更豐富。「左」字的粗線抵得上其他細線條的十倍。短短35個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種書法語言,變化豐富,對比強烈。

臨習

《二謝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臨習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並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遊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臨習時,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後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並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重要展覽:

作品遞藏

《二謝帖》保管於日本皇室正倉院,是聖武天皇喜愛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民間,其後遞傳迭而不明。後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外部進獻王羲之書一卷。水尾天皇把進獻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後西院。後來原存官庫及置於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後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後西院駕崩後,為堯恕親王所購得。堯恕親王是妙法院的教皇,於是經該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獻給皇室,收藏於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出版展覽

到2006年於上海展出時,《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已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任駐日欽使隨員(任期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楊守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三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所知。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3月12日,「中日書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二謝帖》得以在中國國內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焦點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
  • 日本正倉院所藏王羲之《二謝帖》雜糅拼湊之作,疑為贗品
    (《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雙鉤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合裱於一卷,總稱為《喪亂帖》。《二謝帖》至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楊守敬任駐日欽使隨員時,始將「喪亂三帖」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書界所知。
  • 簡談:《二謝帖》與《喪亂帖》的用筆區別
    《二謝帖》整體用筆多變,輕重變化的處理非常明顯,換言之是用筆節奏多變,如從整章看,則呈現一種浪形節奏。如果細化到單字,則單字中又用筆巧變,布白靈動。給人的感覺是像登華山,遠處粗見林壑壯麗,攀登起來處處險絕刺激,下山之後才顯心情愉悅,即便一天累得跟孫子一樣。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都知道東晉書法有「二王」,那你知道「三謝」嗎?
    中國書法史上,東晉書法家「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聲名卓著,名揚天下,後人更是推崇備至。但晉代還有「三謝」似乎知道的人不多。「三謝」不僅在政治上著名,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因此得名。 書法「三謝」是哪三位呢?
  • 這些古代經典書法,都被日本人搶去了!
    民國期間,《草書四帖》流散出宮,傳入日本,現歸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蔡襄,《謝賜御書詩表》,東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 為報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並七絕一首獻上,此即「謝賜御書詩表卷」。從總體上說,所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張紙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後有米芾、鮮于樞、吳寬、陳繼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題跋。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為中村不折(1866—1943)從文求堂購得,現藏於日本東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 書法的「入帖」和「出帖」
    對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過於已故書法家費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還能退出虎穴」(茹桂《書法十講》)。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無論選擇某一種書體或某一種字帖臨習,即便天賦條件再好,學習較刻苦的,恐怕也得二、三年時間才能人門。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入門則幾乎是不可能的。書法的法則深藏在古人法帖之中,欲與古人溝通消息,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就是臨摹。如果耐不住寂寞,經不住考驗,千萬別選這個行當,到頭來也只是徒費光陰耳。
  • 翰墨飄香 桃李爭妍——記烏海市一中書法教師王鳳昌
    紅色的教學樓、大大的拱門,行道樹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書法文化牆上整齊劃一地懸掛著5幅書法作品,分別由篆、隸、草、行、楷5種書體寫就,整座校園充盈著綠意與墨香,這是記者於8月14日走進市一中看到的景象。經過尋訪,記者見到了這些書法作品的作者——市一中書法教師王鳳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王鳳昌將自己學習書法20多年的經歷和感悟向記者娓娓道來。
  • 王羲之《袁生帖》
    《袁生帖》為唐摹本,硬黃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九十七字。此摹本草書三行二十五字,是著錄全文的四分之一(詳見本志《書跡目錄》)。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書譜》著錄。《袁生帖》摹本鈐有『政和』、『宣和』、雙龍等印多方。泥金書標籤『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後有明文徵明、民國褚德彝題跋。明時藏吳興嚴震直家,散失後由沈維時購得, 轉藏華中甫,並撫刻於《真賞齋帖》中,後入清內府。紙汙暗,不為人重。《袁生帖》大約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流入日本,為京都藤井有鄰館所藏。一九四二年收入《有鄰大觀》,但無人注意。
  • 九力美術書法藝考超全乾貨 all in!
    藝考通過率2015年起從事藝考教學工作。學生聯考合格率99%,高考升學率99%,名校專業通過率85%以上,其中魯迅美術學院國畫專業合格率88%。青年書法家專業性強,課堂生動靈活,寓教於樂,能讓學生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感悟到書法的奧妙。2007年以綜合成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八大美院之一的魯迅美術學院書法專業,2014年考入八大美院之一的天津美術學院書法專業。自2007年起,一直致力於軟筆和硬筆的教學實踐。
  • 書法的筆畫,原來是這樣寫出來的!
    有一定書法基礎,渴望提高書法技能,並希望指明下一步書寫方向的書法愛好者。崔寒柏老師行書微課教學計劃 專題一(共4講)總論書法的概念、執筆和用筆示範 選帖、讀帖、臨帖楷書與行書的過渡及關係專題二(共11講)精解集王羲之聖教序
  • 王羲之這幅字流落日本1300多年,字字精彩,將情感與書法完美融合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書法人來講,王羲之的書法是每一個人都繞不過去的經典,所以王羲之的法帖在歷代書壇都備受矚目。這件作品原帖為一件長卷,乃是王羲之的3件手札作品,此帖在14年前終於重回中國,並且還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過。這就是著名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牘合裝,有人稱之為《喪亂得示二謝帖》,也有人將其總稱為《喪亂帖》。
  • 現代行楷書法的技術好帖,筆畫書寫的技法演示,快速提升書法水平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行楷字體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就說過,我們曾經做過一百個人的問卷調查,大多數表示若是練書法的話首選的字體就是行楷。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由於原作中字型扁平的字較多,總體略趨向於橫勢;臨作由於捨棄了一些字型扁平的字,如「十」、「二」、「割」、「至」、「不」、「理」等,並且把原作中扁平的字拉長,如「秋」、「即」、「如」、「何」等,使得臨作整體看起來趨於縱勢。
  • 他逆清碑潮流,與沈尹默並稱「二沈」,一代書法理論家推薦的書帖
    又與于右任、陳立夫、沈尹默等書家共同成立了專業性的書法研究機構「中國書學研究會」。1943年,中國書學研究會創辦了《書學》會刊,自第三期起由沈子善任主編。《書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沈子善做為一個著名的書法教育家,除了在教育上做過的卓著努力外,於書法上,他逆清至民國的碑學潮流而行,取道「帖學」,與沈尹默並稱「二沈」,圍繞「二王」一系,書風中正平和、儒雅淡然,為一時英豪。
  • 日有喜③ ‖ 徐梓寧(11歲)臨寫二王系行書法帖秀
    2021年1月21日,徐梓寧(六年級)在愛文字書藝館臨寫王羲之《蘭亭序》面對書法,我不再是一味的崇拜與急功近利,更多的是一份自然與敬畏。一帖映人生,深思;一拓照吾心,醒神。書法是心法,心靜,即至心境。論書法,一帖《閒居賦》便是我的摯愛。尋字帖,鋪毛氈,一香沉水沁心房;展長卷,並四角,一方硯臺幾墨霜;浸毛頭,潤筆尖,筆蘸墨汁形神灑——這一切是那麼的井然有序。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賞析
    此帖與《頻有哀禍帖》共一紙,或將二帖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 《吳鴻清講書法》第六集:讀帖、摹帖與臨帖
    讀帖、摹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那怎麼讀帖、摹帖和臨帖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讀帖、摹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什麼叫讀帖,這個「讀」的意思和讀書不同,讀書是通過字形了解音義,在理解詞句,而讀帖不是讀字的音、義,而是讀「書法」:筆法、結構、章法等等。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 • 論臨摹二法》曰: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字帖上描寫,依據元字帖形跡書寫。這種摹寫方式後成為了人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方法,並發展成為我國璀璨的書法藝術寶「雙鉤」乃書法術語也。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