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在剛剛公布的2020年教師節主題中,特別提到要關注「特崗教師」群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新蓉在近日一次鄉村教師成長與發展研討會上,以特崗教師為例,從家庭出身、年齡、學歷、婚戀情況、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職業認同、就業路徑、地域融入等方面,全景式呈現了新生代鄉村教師的特徵。以下是演講實錄,一起來看!
最近十年,我們北師大特崗教師評估團隊都在關注新生代的鄉村教師,尤其是特崗教師,因為在我國中部西部的22個省份裡,他們構成了鄉村教師最主體的部分,所以我今天呈現的數據主要是來自於他們。
在鄉村教師的研究中,我根據國家現代化進程,及教師背景與身份等的維度,將新中國後的鄉村教師分為五代:1949-1957年是第一代,以富裕農家出身為主,男性佔絕大多數;1958-1966年是第二代,普通勞動家庭出身教師增加,也包括城市下放教師;1966-1976年為第三代,教師來源包括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大學生;1980-1999年是第四代,以中等師範生為主;2006年特崗計劃實施至今為第五代,是近十五年來最大規模的招聘農村青年教師。
我所關注的第五代鄉村教師,他們多數生於1980年之後的農村,曾在收費並軌的高等院校就讀,畢業後又返回農村,主要通過21世紀改革以後的教師招聘機制,進入到教師崗位,在農村鄉鎮及鄉鎮以下鄉村學校任教,通常是公辦教師(含待入編的「特崗教師」)。相較於之前不同年代的鄉村教師,他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質上有著顯著差異,各種改革政策和城市化進程,與他們的成長、遷徙、就學經歷相近,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城市化、信息化等特質。
他們是中國快速轉型、高度崛起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年,也是中國百年現代化歷史進程當中最特別的一群鄉村教師。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後,從鄉村走出,又返回鄉村任教,服務鄉村,反哺鄉村,給鄉村的社會建設和鄉村學校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現在很多鄉村學校都會有這種情形:年老的男鄉村教師居多,年輕的女教師也越來越多。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高校進行多重變革,不同程度帶來了農村教師「十年短缺」,大量代課教師出現在農村學校。為此,本世紀初,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急速補充農村教師的新舉措:包括「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城鄉教師交流制度、「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免費教育師範生等等,其中2006年推出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是一系列舉措中規模最大、見效最快、影響人群最多的一項政策。
特崗教師這個群體有什麼特徵呢?他們是同質性較高的群體,超過80%都出生於多子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鄉村,以農村戶籍為主,其中女性比例很高;14歲以前基本生活在農村;由於父母打工和學校撤併,多數人曾有留守和流動兒童經歷,相當一部分也有在城市打工的經歷;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佔大多數;畢業院校通常是本省普通院校或普通師範,六成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三成為大專畢業生,也有極少數是研究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比較靠前,自我陳述「優秀」(班上成績排名前10%)和良好(班上成績排名前25%)的佔90%以上,總體水平較高。
關於特崗教師的任教情況,絕大多數是在鄉鎮及以下的學校,甚至本鄉村。任職學段以小學、初中為主,以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為主。由於工作在偏遠、小規模的學校,很難配足師傅帶他們,所以教學任務是其工作生活及工作壓力的第一來源,其次是經濟負擔和晉升職稱,以及個人婚戀方面的壓力。「喜歡當教師」是其主要入職動機,六成以上特崗教師職業認同度較高,九成調查者認為「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他們期望對教師考核的重心以孩子的喜歡程度為首,其次是孩子的成績,再是考試評比、家長和社區認可等。
新生代鄉村教師,從出生到就業的人生經驗與20世紀90年代開啟的社會和教育變革是同軌的。新生代鄉村教師的城市化特徵,是從他們所處的社會結構投射和萃取出來的,而社會結構的變遷常常是由重大政策的出臺引發的。鄉村教師趨向城市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在居住地點、子女教育、擇偶與婚戀、網絡消費、育兒方式、教育教學等方面。他們是第一代完成離土、離鄉、離農戶身份與角色轉變的鄉村教師。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他們是新生代鄉村教師的原因。
新生代鄉村教師戶籍身份從農村戶口向城鎮戶口的轉變,使很多鄉村教師有了城鎮居民的身份,他們在身份上認同是「城市人」;他們的居住地點打破了以往「以村為家」或「以校為家」的居住模式,為數不少的鄉村教師通過「資助」或「貸款」的方式在縣城購買房屋,現在更多的是「離鄉離校」或「進城安家」。這種居住方式,致使其與周圍的鄉土社會之間的聯繫發生了斷裂,基本上沒有時間接觸鄉村社會中的人和事,他們中大多數不熟悉學校所在的鄉村;身份上更多認可的是縣裡「分來」或「派來」教師,而不是傳統的融入鄉村的「鄉村教師」。
他們所面臨的孩子情形是什麼樣的呢?所教班級中,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兒童、成績較差學生較多。四成班級存在紀律問題。同樣非常可喜的是,新生代教師很多都認為學生中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佔有一定比列。
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通常的解決問題方法是「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上網搜索」。在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課堂管理經驗不足、教學資源匱乏、學校教學條件差、教學基本功欠缺、教學理論知識匱乏等。教學當中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課程問題,甚至還有語言溝通的問題,因為特崗教師是全國範圍內招聘教師,可以跨省招聘,很多北方青年人的去了雲南,或者四川的去到了東北當教師。
在工作和生活相關方面,他們最希望改善的第一項是工資水平,第二項是職稱評定,第三項是各種保險和住房公積金,這幾年有關部門都有在逐步解決。
我們在調研問卷中問到:「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有規劃」,45%的老師認為「我對未來1-2年的生活有規劃」,34.9的老師會「規劃未來3-5年生活」,也有7.1%的老師提前「規劃5-10年的生活」。很大一部分鄉村教師對於自己的規劃還是不足的。
比較可喜的是,這群年輕人教育功效感較高,非常有自信,相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正面影響。在一般教育功效感調研中,大多數教師認同「一個班上的同學總會有好有差,教師不可能把每個學生都教成好學生」,說明他們是相信教育的力量的。在個人功效感調研中,在具體的情境裡也有非常多自信的回答,對於選項「對於刺頭的學生常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多數教師完全不是這麼看的,他們覺得還是有辦法面對這些學生的。這些反饋,都反映了教師在功效感上的自信和堅定。
在教育效果自我評價方面,教育效果的評價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填寫問卷的是教書1-3年的新老師,也可以看出這是新老師信心滿滿的教學階段。當我們問到「哪些因素在標誌一個人社會地位上的重要性如何」,如果按分值來看,鄉村教師還是把經濟收入和社會關係放在前面。我們都說80、90後是消費的一代,是比較物質化的一代,但是問卷顯示他們普遍不把消費看成是社會地位的標誌。當然,他們同樣也有他們的特點,包括不太看重家庭背景出身、社會職務頭銜等等。
新生代鄉村教師在育兒方式上反映出幾乎和城市青年人一樣的消費標準和品味。他們願意在生活方式和水準上更多地參照城市,不再以父輩的農民生活模式為參照,並以此追求較高品質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雖然農村地區的物質環境不容樂觀,難以向鄉村青年教師提供休閒娛樂的條件,以及追求高品質生活條件的要求,網際網路在其中起到了勾連城市的重要作用,他們通過網際網路購物、娛樂、與朋友和家人交流、理解城市最新信息。與此同時,他們也容易疏離了身邊的村落,青年教師聚集的鄉村學校,以城市孤島的方式,通過網際網路連接著城市。
關於新生代鄉村教師群體的現代性,我們結合中國社科院做的研究,關注不同群體的現代化程度,這裡有時間維度,看過去或者看未來,重視經驗還工具。還有一個維度是群體主義優先還是個人優先,再有就是特殊主義和普遍主義。在這些維度上,在規則維度方面這個群體的現代化性是非常高的,在時間維度上也很好,可能在價值的維度上還是偏傳統,比較在乎家庭、在乎群體、在乎學校整體的利益。當然,現代化性只是反映他們的現狀。
關於幸福感方面,選「我已經得到了生活中想要的東西」的特崗教師接近四成;選「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幸福的人」,也有比較高的比例。
在地域融入方面,特崗教師是一代新的鄉村教師,除了學校,有接近50%的人「不熟悉村莊」;和同事的歸屬感也是,即使天天和他們在一起,有四分之一的人覺得「不屬於他們」。選擇「我在學校感覺很孤獨」的老師也有一定的比例。也有30%以上的老師選擇「在這裡再待十年我也願意」。「我感到有責任為這裡做點事」、「我知道這裡最需要什麼」「在鄉村學校任教,我如魚得水」選項的比例也非常高。
根據特崗教師在教育功效感、教育效果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幸福感評價、地域社會融入評價、自我接納等方面的得分,通過聚類以得到基於主觀態度的分類。結果顯示:可分為積極、較積極、積極但融入困難和相對消極等四類群體。
積極型的教師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通常是自我評價比較高。總的來說,喜歡當鄉村教師的成為積極型的鄉村教師的可能性是更大的。積極型的鄉村教師融入社區的情形和情緒的職業倦怠感是比較少的,消極型的鄉村教師職業倦怠感的程度是更高的。三年後,積極型的鄉村教師繼續留在本校任教的比例達到71.7%。
新生代鄉村教師的成長、教育和就業的路徑,已經不同於前幾代鄉村教師,即使出生農村,今天還在農村學校工作,他們與學校和兒童的關係,不再是基於血緣、親緣和地緣的傳統關係,學生通常也不是本家本姓本宗祖的下一代。
這一代鄉村教師,完成了農村學校教師由「自在的教師生涯」到「專業化教師發展」的轉變。鄉村教師鄉紳般的教育情懷,以及對家鄉孩子前途負責的強烈使命感逐漸讓位於陪伴兒童、績效和教學任務。教師們逐漸脫離土地和鄉村,在信息化、市場化、商品化的社會環境中,鄉村教師的身份感和精神世界通過戶籍、編制、婚配、流動、買房、買車、安家育兒、子女教育選擇等具體城市化生活實踐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如何讓當代鄉村教師一如前輩那樣守護鄉村和培養兒童,需要新的文化精神和制度建設。
文章來源 |本文系作者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主辦的「麥田守望者: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研討會上的演講,授權轉載自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有刪減
責任編輯 | 董筱婷
微信編輯 | 孫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