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依舊稱北京為「北平」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我們臺灣這些年2》一書中,作者以一個臺灣平民的視角,講述三十多年來臺灣現代化進程中的大事件與小八卦,分享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我們臺灣這些年2》,廖信忠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文摘自《我們臺灣這些年2》,廖信忠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21:匪夷所思的地理課題

在中學地理方面,教的內容都還是1949年前國民黨統治大陸時的地理劃分,所以在課本裡用的都還是舊稱。比如東北有九省,還有什麼察哈爾省、熱河省、嫩江省;北京還是北平;烏魯木齊叫迪化……學生被要求背下各省、市、自治區的城市、山系水系、鐵路、氣候、天然資源和農作物,異常繁複,誰叫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以及一千一百四十二萬平方公裡的廣大版圖呢?何況有聯考撐腰,再複雜的年號,再豐富的礦產,學生一定能背起來的,就如同以下這道很典型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臺灣中學的地理考題:

皖南丘陵的居民外出經商,人口稀少而都市不發達,是因(1)石灰巖地形發達,土壤貧瘠;(2)河谷平原狹窄,耕地有限,食糧不足;(3)交通不便,經濟落後;(4)氣候嚴寒,不利人居。

下列對於江西省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1)流域最廣的河川是贛江;(2)是一個開口向南的盆地;(3)交通線呈輻輳狀;(4)境內有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浙江省發展漁業較江蘇省優越的地理條件是(1)大陸棚較廣大;(2)市場較大;(3)海岸較曲折;(4)港口較不易結冰。

青島的氣候,冬不嚴寒、夏不炎熱的主要原因是(1)充分受海洋調劑;(2)冬迎西北風;(3)夏、秋有颱風侵襲;(4)夏季背東南季風。

當然也有這種變化比較多的題目:

小豪利用暑假作長江之旅,第一站在重慶,發現有「三多」:一、洞多,因抗戰定為(),防空洞很多;二、石梯多,因市區依()建築,稱為山城;三、橋多,因其位在長江和()江匯流處,有三面環江。告別了重慶,搭乘「長江公主號」順流而下經過川東桐油集散地(),而後到了奉節即進入長江切穿()山形成的三峽,依序是()()(),谷中中斷壁千仞,令人嘆為觀止。出了峽口進入湖北()市,江水自此由山地進入()地形。為遏止洪水,乃建一水壩稱(),但將被三峽大壩取代。接著船在曲流中進入古雲夢大澤,但因長江和()帶來泥沙淤積,現變遷為()平原和()平原。隨後到了湖南北部大都市(),登樓遠眺()湖,浩浩蕩蕩,橫無際涯。順江往北到了武漢市,即()()()三聯市,其中()是內陸最大商埠,高樓林立,交通發達,至此即結束長江之旅。

因為大陸地理背得那麼熟,所以像這種現在看起來匪夷所思,更早以前的題目臺灣學生也答得出來:

「國軍反攻大陸」,從廈門登陸,一路打到北平,試問,從南到北,一路要經過哪些鐵路,經過哪些省?

臺灣學生背大陸地理背得比自己住的臺灣地理還熟,這也不意外,因為從小唱的歌曲裡,幾乎都是歌頌神州壯美,想念大陸家鄉的歌曲,比如《長城謠》:「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在臺灣唱過這首歌的人,有90%以上故鄉明明就是臺灣,越唱越虛幻,反而是臺灣民謠硬生生被禁止。

22:當兵的都不想抽到「金馬獎」

金門和馬祖,對於臺灣本地人來說,是「外島」和「前線」,幾十年來一直都是神秘的「戰地」。國民黨到臺灣之後,統治土地除了臺灣省之外,還有金門跟馬祖,所以在「政府」組織架構下,除了有「臺灣省政府」,還有一個「福建省政府」象徵性地存在著,因為金門跟馬祖在地理上還是屬於福建省。

金門在廈門對面,肉眼可望。馬祖也在福州對面,航程頗短,在過去兩岸對峙的年代,作為「前線」,實行的是「戰地政務」,絕對軍管。一個金門守軍的指揮官可能就比當地縣長還大,每到晚上,在一定時間還有宵禁,生活在一片肅殺的風聲鶴唳當中。

臺灣每個年輕男人都要當兵,而當兵最怕的就是抽到「金馬獎」,在新兵中心時,會抽你未來要服役的單位和地區。首先,選兵官會問,有沒有人自願到外島或離島的啊?當然住金門馬祖的弟兄就會搶先舉手,因為這代表他們可以在家的附近當兵。這時,如果越多人自願,現場阿兵哥的掌聲就會越熱烈,歡呼聲也越大,因為那也代表自己抽到「金馬獎」的概率又降低了一些。

好啦!等到自己要抽的時候,那可是各顯神通了,自求多福,比如在手掌上畫個眼睛,表示長眼。還有的先把手洗得乾乾淨淨,噴了香水再抽,這樣也可以抽到好籤。有些人還會先在手掌上塗好萬金油、白花油或者風油精,傳說這樣可以抽到比較「涼(輕鬆)」的單位部隊,有些人還會先去拜拜以求抽到好籤,但拜媽祖婆絕對是禁忌,因為這樣很可能就會抽到馬祖。

這種抽籤的偏方是見仁見智啦!有人手握女朋友照片抽籤,結果真的抽到一個離家近的好單位(不過最後還不是以「兵變」收場)。也有人在手掌上畫了眼睛再塗上風油精,說威力可以加強,沒想到還是抽到外島,我們就笑說眼睛被刺得睜不開了。總之,有人一抽到外島,現場可說是歡聲雷動,這時也會看到籤主面無血色,如喪考妣,當場放聲大哭的都有。事後,新兵中心的教育班長也會對這些人比較好一點,算是一點心理補償,免得他們想不開。

反正在過去,大家都是很不願意到金門和馬祖當兵的,不過這也不是誰能自己說了算的。每個當兵的男生都聽了太多有關金門和馬祖的傳說。一抽到「金馬獎」,即代表你要離鄉背井,遠離臺灣了。在過去,那是個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前線,心理壓力不小,再加上很久才能回臺灣一次,心情苦悶無人知。

現在比較好了,一年可回臺幾次。但在金門和馬祖當兵,也代表「兵變」的概率比在本島當兵更高,因為君在前哨,無法隨時安慰女朋友,內心一寂寞,女朋友就在他當兵時變心了。侯孝賢早期的電影《戀戀風塵》中就有這麼一段:男主角到金門當兵,天天給女主角寄信,沒想到女主角就這樣愛上了天天送信的郵差。這種無奈的情節就常出現在臺灣男生的軍旅生活中。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日本地理教科書涉及釣魚島 稱其為「固有領土」
    本報記者 王爾德 北京報導  初中地理8年級教材今年已啟動新一輪修訂。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有關處室的工作人員曾對媒體表示,在教材特別是地理教材的修訂過程中,專家組成員就有來自外交部的有關人士,主要是對涉及領土的文字表述、圖示進行把關。  實際上,本輪初中地理8年級教材修訂啟動於在中日釣魚島問題激化之前。「此次修訂是為了實施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此前的課程標準是2001年頒布的,10年過去了,其中一些內容和要求需要調整。」
  • 日本新版地理教科書稱釣魚島不存在領土問題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時事通訊社3月26日報導稱,圍繞與中韓分別存在領土爭議的釣魚島以及獨島(日稱:竹島)問題,日本新版地理教科書計劃修正9處相關問題的表述,包括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在內,新書中共有9條沒有沿用日本政府正式見解的檢定意見,並依舊宣稱釣魚島「不存在領土爭議」。
  • 臺灣中小學教科書詳解
    新版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事實多有篡改、抹殺。就《臺灣史》來說,幾個版本或從圓山遺址開始,或從臺灣少數民族開始講起,還都介紹了向來被「臺獨」人士奉為「臺灣地位未定論」重要法理基礎的《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從上周開始,臺灣的中小學結束寒假陸續開始新學期。在這個學期,島內的高一學生拿到了新版歷史教科書第二冊――《中國史》。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還能更扯一點嗎?
    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蘇逸修認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他決定親自教女兒正確的知識內容,並感嘆「現在的家長太難了」。
  • 劉暉, 李惠, 李俊堂, 張立:臺灣教科書政策未來走向研究
    與鄉土教育相比,本土教育圍繞著更為廣泛的地理與文化區域展開,即以「臺灣」為本地教育與文化的疆域。在部分臺灣學者看來,本土教育通常是一個國家或文化區域在遇到外來文化衝擊時的危機反應(藍順德, 2011, 第160頁)。因此,它必然關聯著對於一個國家或文化區域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臺灣本土教育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性格,與臺灣主體、去中國化、國家認同、族群認同等意涵相連接。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民進黨必自食「仇中」惡果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 有網友批評,這跟現況實在差太多了,大陸現在減碳排放很嚴格,北京治霾、西部治沙,植樹造林做得不比哪個地區差。臺灣的空氣汙染主因是中部火力發電廠,卻完全叫大陸背鍋,也不提美國既不批准《京都議定書》,又退出《巴黎協定》,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大陸兩倍多。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還能更扯一點嗎?
    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蘇逸修認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他決定親自教女兒正確的知識內容,並感嘆「現在的家長太難了」。
  • 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北平(1928年6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北京,改北京為北平。1937年10月,日偽政府時期又將北平改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又改為北平。本文1928年之前稱北京,其他統稱北平)即是其中一個重災區。考察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及其影響,揭示日本僑民(簡稱日僑。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
  • 臺灣教科書回歸「一中」: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 不是玉山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曾是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成員,他昨天(22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與以往的課綱所不同的是,這個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新版本」,徹底排除了「臺獨」及「皇民化」思想,在史觀上回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比如必須寫清楚中國(註:早前教材稱大陸為『中國』)第一大島是臺灣島,而不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而不是玉山;臺灣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所以『臺獨分子
  • 臺灣初中地理課本現「仇中」離譜言論
    「我13歲女兒容容現在在學校用的臺灣初中8年級上冊地理科講義,請大家幫我看一下有什麼問題好嗎?」臺灣律師蘇逸修9月21日晚上在臉書上貼出7張照片,內容是上初中二年級的女兒所用地理科講義。貼文吸引了數百條網友評論和分享,大家看完嘆為觀止,驚呼「這哪是地理課本,根本就是一本羅織罪名的書籍啊!」
  • 臺灣的中學歷史課本怎樣教「大陸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是1976出生在臺灣,讀中學時大約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但現在呢?
  • 民國時北京不是首都所以改叫北平,那「北平」這名字是誰取的?
    當然了,建國後就不信這一套了,所以南京不是首都,但名稱沒改,清朝的時候,南京不是陪都和首都的時候,可是改叫舊稱江寧的,那民國的北平稱呼是咋來的呢?不過明朝的京師也的確是個軍事意味極其重要的城市但,明朝也是借用古稱而已,「北平」的稱呼事實上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操弄下,繼新歷史書三國消失史記不見後,又對初中地理講義下手!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
  • 臺灣教科書將改"國語"為"華語":莫讓學生成祭品
    臺灣教科書將改"國語"為"華語":莫讓學生成祭品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明年的中小學教科書將把傳統的「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為「華文」。消息傳出,輿論譁然。即將於明年正式施行的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在下臺之前強行授意通過的,其中有一條是將行之有年的「國語」(小學階段)與「國文」(初中階段)課程名稱改為「華語」與「華文」,以隱晦的方式,將中華文化歸類為外國文化,而所謂的「本國文化」,則主要意指臺灣當地文化。陳水扁此舉,目的在於割裂中華文化,逐步改變島內青少年的文化認同,為「臺獨」分裂炮製文化基礎。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核心閱讀今年9月新學期以來,臺灣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
  • 《狼煙北平》登陸北京衛視 平民視角解讀戰爭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BTV系列好劇濃情巨獻據悉,《狼煙北平》一劇是北京電視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又一部重點劇目,與此前的《戰北平》、《潛伏》、《龍鬚溝》和即將播出的《闖關東》(中篇)及《爸媽都是老黨員》一起,組成了2009年BTV宏大歷史戰爭題材系列。
  • 民國赫赫有名的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下北大清華
    當時,在北平(今北京市)出現了4所頂級水平的大學,被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燕京大學創建於1919年,輔仁大學創建於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
  • 臺灣中學歷史課綱不得不改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1月24日消息 臺灣《中央日報》24日刊文《莫忘甲午戰爭》指出,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為遂行「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惡意扭曲臺灣中學歷史課綱,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危害。農曆甲午年即至,一百二十年前的國恥不容忘卻!馬英九執政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學歷史課綱的調整,是對被民進黨抹煞的歷史的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