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我們往往對修行,伴有一種神秘感,覺得有浩如煙海的典籍,包括寺院裡面要做很多法事,要去早晚課、繞塔、禮拜、懺悔,覺得好像修行是件很神秘的事情,這是站在一個凡夫的角度這麼認識。
修行實際上很簡單,非常簡單,就是要把你在心底裡面,對生命、對人世的理解,掉個個兒,把它轉過來。怎麼轉過來?我們常人認為,神佛的世界他是一種傳說。因為你沒見過嘛,你只是聽說過,聽說過的東西他不一定事實啊,所以我們常人說的是「眼見為實」,實際上,修行就要把這個觀點給轉過來。我們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現在現有的人身——這個身體,包括我們在經歷的命運,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實際上這才是傳說呢,這才是不真實的。而我們傳說當中的仙佛世界,那些非常美妙的極樂世界,包括十方諸佛的淨土,那個是真實的。相對於我們這邊,那邊是真實的,只是你們見不到而已。修行就是要脫離這個虛幻,證得你自身的佛性,讓你的佛性成為你自己,從而去取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知道為什麼《六祖壇經》裡面有講過,覺性光芒在六根門頭髮光,為何常人卻看不到自己的六根光芒?因為我們的心攀緣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了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六塵遮蔽了覺性光芒,覺光透過六塵幻化出境界、六根和我們的心識分別,取捨根塵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看到、聽到、想到、觸到、嘗到、聞到,這六種功用,六根,六塵,六入,相續交融,覺光依塵境純潔程度,而呈現出天堂地獄諸種世界。宇宙一切眾生,與眾生所在世界,皆由心識境界所投射,是宿業因緣聚合幻現的業果。在境界中必定有一個分辨天堂與地獄的,內心裏面的認知,這個就是我執識,就是自我。去瓦解構成自我的內在因素,淨化附著在我執識上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六塵乾淨了,我執的內在的因素,體驗和認知他們也就慢慢分解了。我執一分解,內心裏面,心靈背後,心靈深處那個覺性就會展現出來,這個就是所謂的修行。在展現的過程當中,心靈認知就會親身經歷到天堂地獄,六道人間的種種境界。當心靈習慣於在那種境界當中,去體驗那種妙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人世間並不真實。我們如何去界定「真實」這個詞,「真實」究竟是如何界定的?可觸的,可以反覆驗證的,可以看到的,可以聽到的,這是我們凡夫認為是「真實」。可是真實,真正的含義什麼呢?——不變易,不改變的稱為真實,一切變易的都是虛幻的,是這樣子的吧。好了,那麼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存在的人世間,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覺受,有哪一樣東西是不變易的?不可能的,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想到、觸到、品嘗到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形成的果,他叫果,他不是因,因是在我們的心識分別當中。 心識分別是什麼呢?就是你們現在聽我說話的時候,你的耳朵在聽,眼睛在看,但是你的內心能明白,我在講什麼的這個「明白」,這種瞭然,這個確定感,那個就是人的認知。我現在如果講的是外語,你們依舊在看,依舊在聽,依舊在思考我所說的話,但是你內心不明白,那個不明白的背後,知道自己不明白的「知道」,就是你的認知,而不是你的頭腦。你的頭腦,你的意識,僅僅是你的認知願望的一個延展,一個工具而已。所以,修行是要在我們現有的人身當中,找到自我。你不要在自我的表現上做功夫,沒有意義的。你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非常莊嚴的修行者,然後你每天讀經,每天抄法,每天磕大頭,每天拜懺,踩般舟,那個只是在你的自我投射出來的影像當中做文章,那個叫緣木而求魚,那個叫水中撈月、鏡中取花,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修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到自我。一定要找到自我,身心中若沒有自我,你們不能稱為一個人。沒有自我,你和那個低等生物沒有任何區別,它只有知覺,知覺它可不是覺知,覺知和知覺是相隔十萬八千裡的,天壤之別。你要是真正地在你身語意相續的間隙當中,找到那個不變易的,不動的覺察者,你就是造物主了,你就是七地菩薩了。我說的這個不是覺知,是知覺,「知覺乃眾生」。咱們看那個微生物,細菌微生物,它們是有知覺的,咱們看低等生物、小蟲,它們也是有知覺的,但是它們那個知覺不是覺知,它們也不是意識。也就是說,低等生物和微生物它們是可以沒有意識而存活的,它們只有知覺。「知覺乃眾生」,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有知覺的,而這個知覺和意識一旦結合的上,和我們的六根一旦結合的上,它就會變成了意識,有「我」的存在了。這個「我」就是針對於動物和人類有,這是我執識。這個「我」是怎麼表現的呢?這個「我」就是內心願望與認知體驗——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愛什麼,我恨什麼;我需求什麼,我失去了什麼。他一定有一個「我」的存在,那個「我」,你把「我」的這個名相去掉,他背後什麼呢?願望與認知。就是你內心裏面願望背後的明了,心中明了的認知,被你的欲望,你的願望,你的感受所形成願望,心願結合你的意識和六根,形成這個自我,從而有「我」的概念。修行,把所有外界的形式去掉,你可以不去看經書,不用去拜懺,不用去磕頭,不用去打坐,初期要找到這個「我」。你要知道是誰在修行,修行的目的,修行的方向在哪裡。就在這個「我」上面。把你這個「我」,構成「我」的願望,全部朝向佛法。
編後語
來源:網絡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