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康復行業發展的關鍵標誌之一,就是言語治療師數量與專業化水平的提升。為共同推進國內語言康復專業人員的在職培訓,近期,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簡稱:中語康)聯合北大醫療腦健康開展了關於兒童言語語言治療師的專業技能培訓,旨在藉助雙方專業力量,夯實語言康復的專業建設,探討並建立國內言語治療師的認證和考核標準。
我國言語治療師人才極度匱乏。
近年來,我國言語障礙患者數量日趨增長。據今年國際聾人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超過 2000 萬人患有聽力殘疾障礙,其中不乏有6- 14 歲的兒童。兒童時期是孩子形成語言的關鍵時期,對聽障兒童而言,聽力殘疾直接影響了孩子對聲音的感知,也會阻斷他們獲得有聲語言的途徑,從而會導致言語障礙。
除此,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結果,我國單純言語殘疾人超 127 萬人,其中6- 14 歲的言語殘疾兒童有 17 萬人。另外有一部分精神殘疾兒童,比如孤獨症孩子也存在言語溝通方面的障礙,由此可見我國言語障礙兒童的數量龐大。
「然而,面對 2000 多萬的言語障礙康復需求,我國言語治療師師資隊伍數量不足,兒童言語治療師更是少之又少。」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孔德明接受採訪時坦言。
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準入門檻高。
「兒童言語治療是一個多學科融合、多專業交叉的行業,從業者不僅要具備言語病理學的背景,還要熟練掌握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橫跨康復醫學、學前教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技術門檻和準入門檻都是很高的。但如今的大部分從業者都是某一學科畢業,缺少全面、系統的多學科知識,不具備理論和實踐融合的從業資質,更沒有規範的從業資格認證。」孔書記表示。
對於言語障礙兒童的康復,言語治療師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一直以來,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都在為康復一線輸送專業人才,但就整個社會而言,人才還是短缺的。作為一個需要多專業來共同解決孩子言語障礙的崗位,孔書記強調,行業要發展,就必須做交叉、融合。
兒童言語語言治療師培訓,一堂言語康復從業者的必修課。
作為我國唯一一所國家級、專業做聽力語言康復機構,三十多年,中語康一直致力於聽力語言康復的實踐和研究,專注於聽力語言康復的學科建設,有一支多學科的專業隊伍。在語言康復領域,中語康一直進行前沿探索,出版言語殘疾兒童康復的系列教材及輔助康復用具用品;針對聽力殘疾兒童言語障礙問題,研發言語評估標準及評估軟體等;同時,開展多類言語治療培訓課程,培訓一線康復教師。
而北大醫療腦健康作為校辦企業、北大醫學兒童康復領域的產學研平臺,承載著北大醫學權威的醫療與康復資源,掌握著前沿的技術研究成果,是我國兒童康復教育高水準服務能力的象徵。並且,作為兒童康復教育新職業成長平臺,依託多學科多專業優勢,北大醫療腦健康始終為行業提供多場景一體化的康復知識、技術及服務,累計已培訓康復人才數萬人才,推動著兒童康復教育的專業化、標準化、職業化發展。
此次中語康聯合北大醫療腦健康開展關於兒童言語語言治療師的專業技能培訓,孔書記強調,培訓將以理論為基礎,實踐為導向。一方面是希望基於北大醫學的深度和廣度,雙方多學科多專業合作、取長補短,搭建一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訓體系,推動學科和人才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打通學科界限,希望能儘可能多培養人才,讓更多機構規範起來,提升服務能力。讓老師、機構、家長掌握這門技術,讓更多的孩子克服甚至跨越言語障礙!
據悉,《兒童言語語言治療師培訓》培訓涵蓋針對一線從業人員所必須的知識及技能,包括兒童言語治療師必須的崗位要求,兒童言語語言治療要掌握的知識、診療思路、評估理念,兒童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構音障礙、吞咽障礙、聽力障礙、口吃及其他障礙類型等專業內容,將展開 8 大模塊、為期 100 課時的線上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真正賦能老師,提升實際教學幹預治療能力。
同時,還將就言語語言矯正治療相關從業人員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及實操技能,開展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操演示視頻觀摩等多元化教學形式,系統全面的開展線上培訓,以保障學習效果。考核合格者,可獲得由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和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共同頒發的培訓合格證書。
人才培養只是開始。對於言語殘疾康復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孔書記表達了這樣的願景:「未來中語康通過康復實踐、資源合力,還將形成標準化的康復治療體系,向全國言語康復機構推廣應用,以此來規範言語殘疾康復服務的技術流程和執業行為,儘快建立有法律效益的從業標準,是保障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質量的有力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