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利益衝突,我該怎麼「拐」?

2020-12-14 中國網財經

  ■今日視點

  給一臺機器或「自主駕駛車輛」(AVs)編程,讓它以道德原則為基礎來做決策,目前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道德標準的考量,應該把自我利益還是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在道路安全問題上,自主駕駛車輛(簡稱,自主車輛)給人們拋出了一個兩難之選。自主車輛包括無人駕駛的汽車、貨車、巴士等,如果用交通規則給這些自主車輛編程,很容易出現規則之間互相矛盾的情景:車前面前突然出現一個行人,它要麼撞上行人,要麼突然急轉彎,急轉彎的話它又會撞上路障導致車禍,傷害車上的乘客,這種情況下應該給它什麼指令?

  去年6月到11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對這方面問題專門做了一項調查,結果卻發現公眾的觀點是互相矛盾的,而這種明顯分歧可能真會出現在生活中。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道德標準遭遇社會困境

  在一系列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對自主車輛的道德標準通常採取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在極端危險情況下,人們傾向於選擇使事故傷亡最小的做法。這意味著如果車上有10個乘客只有1個行人,它可能撞上行人;如果車上只有1個乘客而對面有10個行人,它就會急轉彎撞毀自己。參與調查的受訪者同時又表示,真有如此編程的一輛自動駕駛車,他們自己並不想坐上去。基本來說,人們想要的自主車是對行人儘可能地友好——但他們自己乘坐的那輛除外。

  論文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副教授亞德·萊萬說:「大部分人想要的情況是,自主車能儘量減少傷亡,但每個人又都希望他們坐的那輛自主車輛能不計代價地保護自己。」這種結果就是所謂的「社會困境」:最終每個人都只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從而讓其他人變得更不安全。「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結果會成為一場悲劇——汽車不會減少傷亡。」

  研究人員指出,就目前來說,要想設計一種算法來調和道德價值和個人的自我利益,是很不容易的。

  調查結果彰顯民意矛盾

  利用一種「亞馬遜機器人塔克」(Amazon Mechanical Turk)的網上民意調查工具,研究人員進行了6次調查。每次結果都一致顯示,人們更看重能挽救的生命的總體數量。76%的被調查者認為,對自主車輛而言這樣更道德,如果車上只有1個乘客而行人有10個的話,則犧牲那1個乘客更為道德。

  但調查結果還顯示,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真的這樣編程,犧牲乘客利益而保護行人,很少有人願意買這種車。問卷中有一項是讓人們對一輛會犧牲自己的乘客而保護10個行人的自動駕駛汽車評分,當被調查者考慮到自己可能坐在這輛車上,給它的評分頓時下降了1/3。

  如果讓政府來管理無人駕駛汽車,確保按實用主義原則給它編程的話,這種設想同樣遭到人們的反對。在調查中,人們買這種受管理的車的可能性只有1/3,而同時他們又反對不受管理的、假定能以任意方式編程的車。

  看來尚需實踐經驗指導

  大規模採用自主車輛的總體效果如何,尚不能確定。但人們基本上都同意,自主車輛能減少交通事故,要定義幫自主車輛做道德決策的算法,無疑是個艱難的挑戰。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調查從可能出現的道德利益的角度,為人們提供了有益參考。他們也承認在這個問題上,公眾的認識還處在一種早期階段,即隨著自主車輛的發展演變,目前得出的任何結論「不保證長期以後還是這樣」。

  萊萬說:「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從理論上探討,重要的是還需要在實踐中探討。」

  論文中強調,這是一個挑戰,任何汽車製造商和管理者都應記住這一點。此外,如果自主車輛經證明比接受政府管控更安全,強制實施實用主義算法可能導致矛盾的結果,即出於對管理的擔憂而推遲採用更安全的技術,反而增加了傷亡。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道德之必要,來源於個與社會利益所存在的衝突
    那些不能專嘗甜頭不吃苦頭的人,覺得需要訂法律立契約:既不要得不正義之惠,也不要吃不正義之虧」,這一對法律起源的霍布斯式解說,既可以用來解釋國家與法律的產生,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作為與法律同樣規範社會行為的道德的必要。
  • 加拿大道德專員調查認定加總理特魯多違反《利益衝突法》
    中新社多倫多8月15日電 (記者 餘瑞冬)加拿大聯邦利益衝突和道德操守專員當地時間8月14日在渥太華公布調查報告,認定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在SNC蘭萬靈公司(SNC-Lavalin)案件中試圖幹預司法,違反了《利益衝突法》。
  • 道德摻雜利益還是道德嗎
    消息傳出,有人形容為「道德淪陷」,認為拾金不昧是自發的道德行為,怎麼能採取物質獎勵呢?請問,該怎樣看待這一嘗試?道德摻雜利益還是道德嗎?  ——上海滬閔路 許俊音  答:法律與道德本質上並不衝突。作為一種規則,法律主要側重於對人們行為的調整。法律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屬於基本的底線要求,其主要功能在於防範人們實施破壞社會秩序和損害他人的「惡」的行為。
  • 如何正確看待《完美關係》中的職業道德、社會道德與利益的關係
    這部劇讓我們深思,在職場規則以及道德、利益面前,我們應該如何取捨,應該遵循怎樣的行為規範。1.職業道德、社會道德與利益的衝突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種行為符合某種行為準則,可同時又違反了另一準則。
  • 中青報:「道德綁架」實質上是一種道德衝突
    原標題:「道德綁架」實質上是一種道德衝突   道德標尺是模糊的,不同人對道德的運用也不同。一個群體聲嘶力竭地主張某種道德,另一個群體可能就覺得自己被「綁架」了。   這幾天,題為《阿姨,對不起,我不能給你讓座》的視頻火了,這段視頻由幾個小片段串聯起來,喊出了「拒絕道德綁架」的口號。視頻中「最煩非讓人喝的酒桌文化」「最怕逼著我讓座的阿姨」「最怕不管熊孩子的家長」等橋段,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經歷,所以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   很多人對「道德綁架」深惡痛絕,但是,究竟什麼是「道德綁架」呢?
  • 論康德的道德衝突
    如果存在著例外,那就是責任的根據之間存在著衝突問題,即道德衝突問題。在這一節,康德也舉了一個例子來展示這種道德困境。他設想如下情景:一個對我善意的朋友陷入了悲慘的境地,我應該感激他,如果我此時剛好有一筆要還債的錢,債主很富裕,我不還債不影響他的財務狀況,此時我是否可以把這筆錢用來幫助我的朋友?
  • 金融危機反思錄:利益衝突與自我膨脹
    更值得重視的是,緣於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和利益衝突的金融危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密集地爆發,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也越來越強烈。從20世紀80年代儲貸危機中美國儲貸協會的冒險放貸,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行為,到20世紀90年代末新經濟泡沫中華爾街投資銀行的盲目樂觀和機構投資者的狂躁投機,再到21世紀次貸危機中各類金融機構(包括放貸機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評級公司等)的「貪婪」和「冒險」,金融中介的利益衝突行為已經從個別金融機構蔓延至整個金融部門。
  • AI 讓學術論文更客觀:機器人助手查找利益衝突
    過去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研究的數量每年增加了3%,人力無法應對  新湧現了一批輔助檢查論文潛在利益衝突的AI  AI不能也沒有能力直接進行論文是否通過的決策  科學應該怎麼去處理利益衝突?一旦發現存在利益衝突,這就會成為客觀性的障礙,而客觀是科學的基本信條,也是學術和研究的基石,一旦存在利益衝突,科學家報告背後的真相也會受到質疑。  有時候,利益衝突是很明顯的。如果在成果裡面研究人員沒有披露存在商業利益的資金來源,其研究結果的合法性往往就會受到破壞。此外,當論文作者跟期刊編輯在其他研究上存在廣泛合作時,這種利益衝突也是很顯然的事情。
  • 道德監督中的價值衝突難題
    在這種對是非、善惡的不同評判背後,所隱含的乃是人們之間道德價值觀念的差異乃至衝突,前者是後者的外在體現。與上述種種令人憂心的現象相比,這種價值衝突及其所引發的爭辯似乎不會造成太大的不利影響,所以,不為人們所重視。然而,為了促進道德監督的健康發展,有必要深入探討價值衝突的內在原因,破解這一道德監督面臨的深層次難題。
  • 孫春晨:避免陷入「道德和利益相互矛盾」的誤區
    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圍繞「教育質量怎麼提高
  • 第三人利益與當事人權利的衝突和協調
    ◎ 文 《法人》特約撰稿 張俊我國民法典中引入了「第三人利益合同」,在合同的履行、變更與撤銷、合同解除等多個方面,第三人請求權將和當事人既有的合同權利發生衝突,但法律尚未對兩者的關係如何協調作出規定。民法典引入「第三人利益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指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當事人向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可依該合同而取得對債務人的直接請求權的合同,即直接發生第三人享有獨立債權效力的合同。我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條在合同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的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基礎上,規定了第三人向債務人的直接請求權。
  • 鴉片戰爭是國家利益衝突,還是清末各階級的利益衝突?
    是國與國的利益衝突,還是清末各階層的利益衝突?也許當我們終於從鴉片戰爭的歷史迷霧中走出來時,就更能有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的底氣與經驗。王曉秦先生在《鴉片戰爭》一書中,以史家觀點,文學筆法,從人、制度、技術三方面一層層剝開鴉片戰爭的歷史迷霧。
  • 網友對當今社會道德觀的論述:道德的近鄰是利益,利益使人不道德
    道德的近鄰是利益。現代人的道德觀大都披著一層外衣,或虛假,或真誠,或帶著利益。——題記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扇門,門裡關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或優或劣,參差不齊。這扇門便是道德。這扇門最大的敵人,是飛舞在門外的,紛亂繁雜的種種利益。與這些利益相對,門內也有許多隻形狀各異的手。由於利益的誘惑,這些手都在門裡迫不急待揮舞,都想衝出門去抓住點什麼。所以,利益與道德近在咫尺,道德相對於利益產生,利益受到道德的約束積澱的純淨。道德的朋友是理智,利益的朋友是人情。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他們和士大夫之間的衝突,並不是源於道德上的高低,而是源於做事邏輯上的差別,道德只能算是衝突爆發的導火索。那麼是為何導致了宦官與士大夫在做事邏輯上的差別呢? 所謂做事邏輯差別,歸結成一句話,就是宦官是皇帝的代理人,不受部門政治的影響,做事也只看效果,而士大夫卻不一樣,他們內部存在盤根錯節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做事還得受到儒家道德觀念的限制
  • 「無直接利益衝突」苗頭並不可怕
    「無直接利益衝突」現象引起專家、黨政幹部的普遍擔心,他們認為,這首先表現為群眾利益從廣義上看受到損害的情況比較多發,進而導致社會情緒異變;其次,「無直接利益衝突」本身的化解非常困難,只能治本,難以治標(10月17日新華網轉載《瞭望》新聞周刊)。  「無直接利益衝突」現象提出後,媒體評論很多,網民議論不斷,社會反響很大。
  • 面對道德和情感的矛盾衝突,我們應該怎麼做?
    道德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也指個人把道德規範內化的道德品質。情感是人對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的心理反應和態度。道德和情感的關係複雜。道德和情感共同影響人的行為。情感影響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主要是協調人際關係中的利益關係的。而利益價值的最終判斷標準是愛。愛的事物才有價值。人們總是按照愛的程度來制定道德規範,來保護對於大多數人最重要的最愛護的事物。
  • 國際商務談判中利益衝突的預防與解決
    美國人在談判某一項目時,除探討所談項目的品質規格、價格、包裝、數量、交貨期及付款方式等條款外,還包括該項目從設計到開發、生產工藝、銷售、售後服務以及為雙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從而達成一攬子交易。同美國人談判,就要避免轉彎抹角的表達方式,是與非必須保持清楚,如有疑問,要毫不客氣地問清楚,否則極易引發雙方的利益衝突,甚至使談判陷入僵局。
  • CSGO:YEAH戰隊正與組織談判利益衝突,TACO冷神捲入衝突
    巴西戰隊Yeah發表了一份聲明,聲稱他們正在與一些組織談判,談判內容涉及到他們和其他三個組織之間的利益關係。在四月份的時候有關該戰隊的利益衝突就已經被曝光,當時MIBR和Yeah正在準備參加通往裡約之路的比賽,前者拿到了7-8名,獲得950點RMR積分;後者拿到了11名,獲得了600點RMR積分。與此同時V社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他們在夏季積分賽前解決所有利益衝突。
  • 被道德綁架,我到底該怎麼辦?
    就像老王在魔都和一位創業者朋友交流時,他說,別人幫助我,我會心存感激;別人不幫我,我也不心生怨恨,因為那本不是他的義務職場上,當你遇到德道綁架時,你該怎麼辦?老王建議:1、不要被別人道德綁架所嚇倒,法律是治理動輒使用道德綁架的人群最有力的武器。
  • 道德相對主義與學校德育
    我們的前輩曾經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封閉和穩定的社會,彼此之間不是沒有分歧和衝突,但大家的是非觀、善惡標準總的來說是比較一致的。教師可以把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當作「知識」教授給學生,道德教育因而簡化為道德知識的教學。改革開放加劇著社會分層,不同階層人士有不同的利益,因而在同一事件上往往立場不同[①]。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向傳統的價值體系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