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道德和情感的矛盾衝突,我們應該怎麼做?

2020-12-14 幸福學者

道德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也指個人把道德規範內化的道德品質。情感是人對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的心理反應和態度。人對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情感,反之會產生消極負面的情感。道德和情感的關係複雜。道德和情感共同影響人的行為。情感影響道德的形成道德的作用主要是協調人際關係中的利益關係的。而利益價值的最終判斷標準是愛。愛的事物才有價值。人們總是按照愛的程度來制定道德規範,來保護對於大多數人最重要的最愛護的事物。如果道德規範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情感需要,最終這樣的道德會被人們違背或者拋棄,最終被廢棄和更改,以符合大多數人的情感需要。比如曾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被自由戀愛制度取代,就是證明。道德影響情感的發展現存的道德規範和內在的道德品質都會制約人的情感發展。對於符合道德規範和自己道德觀念的情感,個人會感覺自由和諧美好。比如愛妻子,見義勇為,勤勞致富,懲惡揚善等等。而和道德規範及自己道德觀念相矛盾衝突的情感,個人心理上會存在壓力,糾結甚至痛苦。比如婚外情,黃賭毒,不義之財,助紂為虐等等。懂得了道德和情感的關係以後,一定要注意讓兩者協調,既不要輕易違背道德去濫情,也不要因為落後的道德規範影響到自己正當的情感需要。

相關焦點

  • 直面我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
    每天,我們都或多或少跟我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在做鬥爭。想寫一篇文章,困惑不知從哪裡下手;想做一頓飯,可就是不想被油煙燻;想吃炸雞喝啤酒,一邊嚷嚷著減肥;沉迷於彩票的不勞而獲,幻想著能一夜暴富;想要好好學習,永遠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想被爹媽嘮叨而衝突口角
  • 永久的矛盾:記者的職業職責與道德邊界
    二、記者的職業職責與道德邊界——矛盾的存在 這兩件事之所以長期為人們所爭議不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代表著一個新聞領域長期以來沉重卻又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記者的職業職責和道德邊界問題,換言之也就是記者的職業責任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衝突。
  • 道德監督中的價值衝突難題
    然而,在肯定其積極效應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這種第一時間、人人參與的道德評判也產生了某些不應有的扭曲、變形,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假道德監督之名,進行道德綁架者有之;杜撰、誇大、歪曲事實,以謀其私者有之;甚至產生了逾越道德、法律界線,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人身攻擊,肆意踐踏當事人的應有權益,給其及相關方造成侵害等事件……面對這些問題,不少有識之士基於認真的觀察思考,提出:是否應為道德監督設立一定的邊界
  • 《我們內心的衝突》: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內心會發生衝突
    默爾索的行為看似冷漠和荒誕,實際上卻折射出人物難以遏制的內心衝突——身處人群之中,到底應該迎合別人,還是保持特立獨行的狀態?應該說,人只要活著,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每種選擇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內心難免出現衝突。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就探討了這個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內心衝突的癥結,將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
  • 李勇| 道德矛盾心理——一種相對主義的解讀
    真正有意思的是,當兩種價值序列是相互衝突的時候,一個道德主體的心理反應如何?讓我們看看黃百銳所討論的一個案例。當一個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帶著自己的兒子到北京看望自己的姐姐的時候,他姐姐的女兒從他兒子處了解到美國的隱私觀念後,對於自己母親私自拆開自己的信件表示非常憤怒,而他的姐姐對此表示很難理解。她想知道,為什麼她還需要女兒的同意來獲知女兒最近過得如何。
  • 面對青春期我們該怎麼做?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在這個家庭裡,我們看到了兒子的青春期叛逆,而媽媽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乾柴遇上了油火,就越燒越旺,從而爆發了矛盾衝突。那麼在面對青春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矛盾衝突呢?
  • 論康德的道德衝突
    然這種解決方式在某些情況下會引起諸多爭議,但是它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實踐哲學相關理論的發展,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反思我們的日常生活。關鍵詞:德國哲學;康德;《道德形上學奠基》;《道德形上學》;道德衝突;義務衝突道德衝突是倫理學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當我們同時面對兩個或者更多義務選項而不得不進行選擇時,道德衝突就出現了。
  • 新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與技能教育,而是道德和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與技能教育,而是道德和情感教育。家庭道德與其他社會道德相比,具有天然性、持久性的特徵。夫妻之間的感情關係和兩性關係是人世間最自然的關係,而所有家庭都是以婚姻為起點,以血緣為紐帶連接起來的,各人依據不同的性別、不同輩分分擔不同的家庭角色,組成一個天然的家庭關係網絡,表現為同輩人或幾輩人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傳遞。這種天然性特質使得家庭成員之間在進行家庭道德教育的時候更容易產生認同和形成示範。
  • 小朋友鬧矛盾,家長約架後頭破血流:孩子發生衝突,家長該怎麼做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也不難發現,上學時與同學產生矛盾是很常見的事情,只要不是充滿惡意的霸凌和欺辱,最後這些矛盾都會消散。親子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獲獎給這位記者帶來了聲譽和名望,但同時也使他承受了眾多的非議,人們不斷地對他發出質疑:為什麼不先趕走禿鷹救助小女孩,而是冷血地拿起相機?在飽受非議之下,凱文?卡特於1994年7月27日夜裡用一氧化碳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成名不但沒有給凱文?卡特帶來任何快樂,恰恰相反,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
  • 面對婚姻中的衝突和矛盾,該如何禱告?
    穿戴全副軍裝,並做好準備 對於婚姻中必然有的矛盾和衝突,年輕夫妻們通常並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學習如何解決衝突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淺析情感壓抑下的人性矛盾與價值衝突
    這種特殊情感已經超越了同性之愛,還摻雜了個體需求對集體無意識的反抗。而傑克瀟灑不羈,勇敢獨立,即便身在戰俘營,也不卑不亢,這種人物塑造方式有些臉譜化,卻象徵著反戰與自由的立場。傑克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像撕裂世野井人格的催化劑,他屢次違反戰俘營紀律,讓世野井騎虎難下,世野井對軍國主義的維護和對他私情的內在衝突,讓自己多次陷入難堪境地。
  •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應該如何進行早期識別?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要面對著家長給予的厚望,還需承受著來自父母和學習的壓力。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承受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每天面對學習,面對家庭所承受的壓力……更何況當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庭的回應和有效解決,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比比成年人更難以承受的傷害。
  • 《以家人之名》「因為她是你媽」:面對道德綁架,我們該怎麼做?
    凌霄並不是心甘情願地去照顧陳婷的,而是被道德綁架逼的。在醫院裡,凌霄的舅舅與凌霄有過一段對話。舅舅要求凌霄去新加坡上大學,以便於照顧自己的媽媽,凌霄不願意,質問舅舅憑什麼。結果,他的舅舅一句「因為她是你媽」堵得凌霄啞口無言。因為她是你媽,這句話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道德綁架。
  •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以此為基礎,我們認為親子衝突是子女與長輩(父母、爺奶等)之間因為某些原因而導致的觀點與行為上的對立、矛盾以及不一致、不協調、不和諧的現象。親子衝突在家庭關係中普遍存在,是一個極其現實又難以解決的問題。親子衝突有突發性、長期性兩種情況。
  • 面對情緒,我們應該怎麼做
    面對情緒比較好的做法是,無論發洩還是不發洩,都清楚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是否願意去承擔這個後果。比如當情緒來臨時,我可以發洩情緒也可以不發洩。如果這個後果自己能承擔,那我想發洩就發洩,不想發洩就不發洩。那麼,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具體如何做?
  • 面對孩子內心「隱秘的角落」,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這些觸目驚心的文字,讓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面對孩子內心深處可能存在的「惡」,家長究竟應該怎麼辦?實驗者會設計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衝突的故事,讓被試(被測試者)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價,以此來測評被試的道德發展水平。面對這樣的道德兩難問題,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並提出不同的判斷理由。
  • 正視我們內心的衝突,揭開自欺欺人的心理謊言
    這些矛盾的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當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想法、欲望存在於意識中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衝突,進而產生矛盾的行為。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內心衝突的情況,而這種心理問題輕則引起人內心的焦慮和抑鬱,重則造成心理或精神問題。
  • 話題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媳婦和婆婆矛盾衝突最激烈?
    「父母必讀」育兒傳媒官方訂閱號,集眾多機構、專家智慧,第一手育兒科學權威解讀,引領千萬父母共同將一個健康、快樂、幸福,有良好道德品行與價值觀的孩子帶入成人社會。文/楓竹溪雨 1 朋友A 和婆婆住在一起,經常和我倒苦水。
  • 淺議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矛盾的主要表現
    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先導;道德認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導人們形成明確的道德判斷和進行自覺的道德行為選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德育過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道德認知 教育 而忽視道德行為的培養,導致人們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出現言行不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