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戰影片,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自我歌頌,比如《男人的大和》,政治宣傳意圖大於藝術價值;二是還原歷史,如《兵臨城下》,情節和場面是賣點;三是反戰題材,典型例子《辛德勒的名單》。
由大島渚導演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又譯《戰場上的聖誕快樂》)就是反戰片,它以標新立異的角度和優美的音樂成為傳世經典,我從沒見過這樣的電影。
第一次遇見這部影片,是因為偶爾聽到片中配樂,優美的旋律給予我觀影衝動,於是搜來,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居然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
影片依託日本文化,以兩個日本軍官的視角反思戰爭,和眾多反戰影片一樣,處處表達出戰爭中壓抑的人性。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沒有從敵對的立場去碾壓對手,反而另闢蹊徑,從同性之情的角度,賦予人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影片獨特的反戰元素,營造出不一樣的戰時氛圍
①戰爭影片沒有戰鬥
發生在歷史上的太平洋戰爭非常殘酷,影片取材於日軍佔領東南亞後,美軍還無力反攻的間歇期,日軍和盟軍俘虜處在不用兵戈相見的微妙平衡中。故事地點選取了景色優美、遺世獨立的爪哇島,如果沒有戰爭,更像一次悠長的夏日假期,正因為雙方處於敵對狀態,才讓影片美感與壓抑氣氛產生反差。
②影片配樂與戰爭不搭
片中配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是傳世經典,也是主演坂本龍一親手操刀的代表作,節奏簡單,曲調空靈,有著日本音樂典型的唯美和傷感,更像愛情配樂。事實證明,影片內容的確和感情有關,戰爭題材只是導演包裹人性的外衣。
③同性題材獨闢蹊徑
同性戀題材的影片,並不少見,而戰爭中的愛情,更是反戰影片主題之一,即便敵對雙方產生愛情,還有《沉靜如海》這種先例,但像《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描述了跨膚色敵對同性之間的感情,還真少見,有點挑戰禁忌的意味,因此這部影片顯得離經叛道。
主角撲朔迷離的關係糾葛,表現人性在極致壓抑下的抗爭
影片有四個主人公,分別是坂本龍一飾演的日軍大尉世野井,大衛鮑伊飾演的英軍少校傑克,北野武飾演的日軍上士原,和湯姆康蒂飾演的英軍軍官勞倫斯。故事以世野井暗戀傑克作為主線貫穿始終,而原上士和勞倫斯,則像這段歷史的記錄者。
①兩位男主角的情感糾葛,隱喻戰爭中人性的掙扎
世野井出場穿著一身傳統武士服,他在片中從頭到尾都注重禮節、不苟言笑、極度壓抑自己。傑克的出現讓他內心起了微妙變化,那種感覺類似於一見鍾情,所以他屢次對傑克出手相救,這種不正常行為甚至連他的下屬都能察覺到。
世野井對傑克的感情體現在細節上,比如從勞倫斯那裡側面打聽傑克的過去,一見到傑克就情不自禁的失去冷靜,明明是勝利者與戰俘的關係,卻表現的很被動。這種特殊情感已經超越了同性之愛,還摻雜了個體需求對集體無意識的反抗。
而傑克瀟灑不羈,勇敢獨立,即便身在戰俘營,也不卑不亢,這種人物塑造方式有些臉譜化,卻象徵著反戰與自由的立場。傑克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像撕裂世野井人格的催化劑,他屢次違反戰俘營紀律,讓世野井騎虎難下,世野井對軍國主義的維護和對他私情的內在衝突,讓自己多次陷入難堪境地。
傑克這個角色雖然塑造的很有性格,但少了一點深入感,他是為世野井量身打造的鏡像角色。傑克內心唯一的傷疤,是回憶裡對弟弟的愧疚,導演利用這個角度,賦予他救贖人性的使命感,也為他與世野井的緣分埋下伏筆。
②原上士與勞倫斯亦敵亦友,是影片主題的審視者
原上士與勞倫斯的關係非常特別,在士兵面前,原上士不惜屢次動手打傷勞倫斯,維護日軍的權威,而在私下裡,兩個人又像老朋友那樣平和交談,嘗試理解彼此的價值觀念。
原上士是軍國主義狂熱分子,經常打罵戰俘和下屬,他代表著無數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普通日本人,但他本性醇厚,私下裡有著和藹的一面。當他舉起軍刀時,就要對天皇負責,守道盡忠;端起酒杯時,又像普通人一樣渴望回歸正常生活。
他在兩種分裂的面貌中自由轉換,不敢違背集體意志又不想背叛個人良知,戰爭對人的異化在原上士身上體現的很明顯。
勞倫斯並非影片主角,影片卻以他冠名,因為他串聯起整片人物關係,帶著旁觀者和批判者的視角。
勞倫斯身上有著西方宗教的寬恕情結,所以從他的角度才能更好的理解日本文化,比如他說:「我不想痛恨任何作為個體的日本人」,就是立場的體現,因為他痛恨的只是戰爭。
導演的心思,通過勞倫斯的嘴直接表達出來,勞倫斯就代表著導演本人的意志。導演還通過原上士與勞倫斯亦敵亦友的關係,和相互溝通理解,還原了世野井的面貌,畢竟世野井不可能把內心真實想法說給傑克,那就藉助原上士與勞倫斯的對話,揭露世野井對傑克的微妙情愫。
兩種榮辱觀的碰撞和妥協,體現在情感矛盾上
影片中所有死去的人,都不是死於戰爭,而是死於價值衝突。
①主角內心的痛苦就是對戰爭的傾訴
世野井是全片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內在的矛盾衝突最強烈。自從傑克出現後,世野井變得神經質,一方面,他要維護日本軍人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本該是在戰俘面前高高在上,冷酷無情;另一方面,他面對傑克時又情不自已。
身份上,世野井要保持日本軍國主義的儀式感,內心上,他又燃燒起無法泯滅的人性,所以,影片開頭他救下了犯錯的韓國士兵金,是基於人性,後來為了維持徵服者的秩序感,又處決了金,還逼迫英國戰俘觀看,這種前後矛盾,恰恰體現出世野井的矛盾。
至於面對傑克時,世野井從影片開頭痛苦到尾。他既不敢背叛天皇,又做不到違背內心,所以在他要處死英軍俘虜頭目希克斯利時,面對傑克突如其來的一吻,才在強烈的情感衝擊下暈厥過去。
導演通過塑造世野井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了日本獨有的恥感文化。
接替世野井的新長官活埋傑克後,世野井割下傑克一縷頭髮留作紀念,了結了彼此間的糾葛。
②不同生死觀與貫穿全片的價值衝突
原上士與勞倫斯一段對話非常有意思,把兩方軍人價值衝突表達的很直白。
原上士對勞倫斯說:如果你自殺我會更加佩服你。而勞倫斯說,我不會自殺,自殺是懦夫的逃避方式。
在原上士看來,勞倫斯不自殺就是怕死,畢竟對飽受武士道精神毒害的日本人來說,自殺是勇敢,效忠天皇是榮譽;而勞倫斯的觀點和原上士相反,他認為,只有努力活下來,才有最終勝利的可能。
另一個細節,英軍俘虜被懲罰吃齋戒,俘虜隊長希克斯利十分憤怒,他認為用拿走食物和水來懲罰懶惰的方式有些不可思議,但勞倫斯告訴他,日軍會陪著他們一起吃齋戒。雖然勞倫斯也對日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但他嘗試去理解,並奉勸希克斯利接受。
兩人的對話反應了真實的歷史,日軍在二戰時的殘暴,罄竹難書,寧為玉碎的武士道精神,也讓盟軍頭疼。在日本人眼裡,效忠天皇才是第一位的,至於個人感情,甚至生命,都微不足道;而歐美盟軍,則更注重個體生命,不管是《拯救大兵瑞恩》,還是《血戰鋼鋸嶺》,都在表達盟軍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③主角之吻,是全片最大膽的設計
這個吻在刑場上完成,傑克為了救下即將被世野井處決的希克斯利,慢步走到世野井身邊,親吻了他。
鏡頭延長了傑克走到世野井身邊的距離,也充分描摹出世野井此時的驚訝和忐忑。這個吻不但出乎世野井的意料,也出乎觀影者的意料,以往沒有電影情節是這樣設計的。
世野井全片壓抑的情感,被這一吻打開,從而徹底失控,他大叫一聲,暈厥過去。這個敵對雙方的同性之吻,是我看過所有戰爭題材影片中的唯一特例,是全片的點睛之筆。
④「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升華了主題
原上士第一次露出笑容,是在喝醉後,問勞倫斯,你知道聖誕老人嗎?之後,原上士對他們笑笑,說出了聖誕快樂。原上士在這次醉酒後,私自放走了正被關禁閉的勞倫斯和傑克,並且在士兵面前編了個理由,體面的維護了世野井的秩序感。
釋放勞倫斯和傑克,讓勞倫斯對原上士刮目相看,說,你果然是個人啊。而傑克認為原上士瘋了。
在西方的聖誕節夜晚,一個粗暴的日本士官釋放英軍戰俘,作為聖誕禮物送給被釋放者,這種做法不可思議,卻充分表達出影片的反戰態度,原上士替導演送給了苦難一絲曙光。
影片結尾,到了1946年,戰爭結束,此時原上士已成為盟軍俘虜,而勞倫斯則變為勝利者。原上士被盟軍處決的前一晚,勞倫斯來探望他,直言,如果我說了算,就會讓你回家。
原上士則帶著勞倫斯回憶起四年前的時光,在勞倫斯離開時,他含著淚對勞倫斯說了一句:「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話音落下,影片結束。
此刻他終於完全做回了人,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結語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雖然是戰爭題材影片,卻處處透漏出理解與交流的意願,哪怕這種交流不惜以另類的同性題材來展現。
影片諸多情節安排,都在著力描述人性的矛盾,比如結尾,勞倫斯對原上士說「你是那些自以為正確的人的犧牲品」,批判了軍國主義,同時他也強調「我們沒有人是對的」,來表達反戰立場。
我未曾考證史料裡是否有真實原型事例,但能感受到導演通過這個故事批判軍國主義的用心;而導演對對同性之愛和西方宗教文化的認可,則把這種批判推向極致。
影片結尾,原上士與勞倫斯一起回憶了四年前那個聖誕節,同稱為美妙的聖誕節,此時任何一方的勝利都讓人感覺不堪重負,因為包括世野井和傑克在內,已經有太多有血有肉的人,因為戰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