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瓜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水果,起源於古代中國以外的地區,後來又傳播到中國,並在全國傳播並繼續發展。西瓜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的種植和傳播,已經形成了許多以西瓜為主要元素的文化,歷史和習俗。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在中國朝代的發展中,西瓜不僅在涼爽人們的夏季和解渴方面發揮了作用,而且還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許多有意義的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它產生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影響程度不同。它不僅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農業文化遺產之一,西瓜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
西瓜雖然起源於中國以外,但自古以來就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直到今天,西瓜仍然是國內經濟作物中的重要作物之一,它豐富了原始的傳統民間文化生活。作為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西瓜值得系統的討論。在相關文獻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從西瓜的傳播,推廣和文化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梳理。
品瓜的古人
一、西瓜的歷史
1976年,在廣西桂縣縣出土的西漢墓墓地的淤泥中發現了西瓜種子。1980年,在江蘇省揚州市西郊漢江縣出土的漢墓墓漆清漆被子中發現了西瓜種子。1995年夏天,敖漢旗四家子鎮的村民在挖水土保持坑時不小心挖了三個古墓。進行一定的清理並發掘後,考古學家在敖漢旗洋山一號遼墓壁畫中發現了一幅西瓜圖,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西瓜壁畫。
圖片主要描述了墓主的生活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墓主面前的黑色壓紋黑色方形桌子上有2盤水果。一個託盤裝滿3個綠色的橢圓形西瓜。這幅壁畫是當今中國在內蒙古東北地區,即遼代腹地的西瓜引進史研究中極有價值的圖像資源。
西瓜壁畫
(1)根據書籍,胡喬是在遼上井附近第一個吃西瓜的人。最早關注西瓜的人記錄了西瓜向北的擴展。根據胡喬開始留在契丹時的研究,公元927-947年遼太祖在位,胡喬對西瓜進行記載。遼太祖開徵西部地區後,西瓜被引入北方。是在公元10世紀初期;並且在它的統治期間被種植了。
(2)在《本草綱目》中,有一卷關於"西瓜"的詞條,表明了人們對胡喬的認同態度。由於西瓜的寒性,李時珍稱之為"寒瓜"。可以確定該瓜和冷瓜是同一件事。這表明中國西瓜種植的歷史很長。
(3)《中國文物報》發表文章表示"西瓜碑"的記載。南宋期間,淮西地區已有80多年的種植和食用歷史。第一個記錄諸如西瓜的名稱和來源等信息的中原人是第五代人胡喬。
(4)《光明日報》報導說,西瓜種子出現在浙江杭州水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如果這些信息確實可靠,那麼中國西瓜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關於西瓜原產於非洲的說法則完全不同。
西瓜的寒性
西瓜原產於非洲,後來被引入中亞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從西部地區被稱為西瓜。西瓜的誕生最早是通過古埃及和蘇丹種植的,並傳播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到目前為止,它已在古羅馬地區廣泛種植。唐初,當回民被契丹人被侵略時,他們無意將西瓜子引入新疆。北宋靖康之變後,西瓜被引入黃河中下遊和江南地區,直到元代才擴展到全國各地。
這只是大部分數據的記錄,但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有西瓜存在的跡象。根據《漢書地理志》的描述,一些專家大膽猜測,西瓜的引進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引入中國的。如果在漢武帝時期,中國開闢了與非洲的交通海洋。斯裡蘭卡和南洋群島有可能成為中非之間運輸的中轉中。在這個轉運站之中,非洲西瓜可能會被引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種子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中非文化交流的證據。
西瓜傳入我國的歷史
二、西瓜與中國傳統的融合
(1)西瓜已經成為中國的普通農產品。一方面,它是美麗的食品價值因素。西瓜具有止渴降熱的作用,其味道相對甜美,具有天然的美譽。一方面,西瓜很容易生長。對於普通農民來說,種植西瓜的工作量利潤較低,在瓜期後可以種植蔬菜。它每年可為農民家庭帶來可觀的收入,並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
(2)中國一貫強調親屬關係和尊重道德。它非常重視孝道。在許多節日中採摘的新鮮水果通過墓葬和香爐來紀念,反映出人們濃鬱的人味。西瓜的特徵與後代對祖先的珍惜相吻合,至今已在傳統節日中自然流傳。
(3)根據西瓜的形狀和發音,人們稱其為"團圓瓜"和"開心瓜"。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具有團圓與和諧的意義。巧合的是,西瓜降溫了口渴,甜美,清爽,正好滿足了人們對幸福和滿足的追求,滿足了親朋好友交換禮物的需要。古老的農業文明和傳統習俗流傳著典型的禮物和水果。
唐朝人沒有人吃過西瓜
古代被稱為"元旦",當中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寒冷時,夏秋季節很難看到時令水果,西瓜也不例外。由於緯度和經度的不同,臺灣的氣候模式與大陸不同:冬天溫暖,適合各種水果的生長,正好填補了大陸的空缺時期。早在康熙年間,西瓜就被用作貢品之一,每年春節都把西瓜放在桌上作為祭品。
"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此段對於西瓜的描述,在乾隆《重修臺灣府志》、《重修臺灣縣誌》、臺灣史地風俗雜記《臺海使槎錄》中均有記載。
"端午節,吃粽子"是民間最普遍的習俗,但臺灣人通常會把西瓜和粽子作為禮物。因此,西瓜已成為端午節的重要角色之一。
西瓜角色的轉變
漢族將在立秋季節吃西瓜,以消除熱量和避免痢疾。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熱情好客。它也已成為向鄰居,親戚和朋友送西瓜的活動的一部分,但這一天在不同地區吃西瓜的時間並不完全相同。北京人習慣於早晨吃瓜,只有到了晚上太陽完全落山時才吃西瓜。立秋那天,江蘇人吃西瓜。他們認為這具有防止秋季結子的作用;上海農村一定要吃親朋好友捐贈的西瓜,品嘗味道。其次,可以討論種植技術。
三、西瓜文化研究
西瓜味誘人,清爽,涼爽。在炎熱的夏天,每個人都會口乾。如果大口吃甜美可口的西瓜,就會有浮空的美。但是西瓜不僅具有美麗的外觀,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其獨特的魅力。
瓜皮被雕刻成各種圖案,製成了西瓜燈,這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清除果肉,在瓜皮,人物,建築物,風景,人物,傳說等上雕刻精美的圖形,並在其中放置蠟燭。
西瓜雕刻
傳說在幽靈節期間河燈被點燃以引導鬼魂。當河燈熄滅時,意味著鬼魂已經通過了橋。河燈籠最初被稱為水泛光燈,由彩色紙製成。但是西瓜出現後,人們發現瓜皮也可以作為燈殼漂浮在水面上,因此出現了西瓜燈,南瓜燈等。除了獻祭之外,瓜燈籠也被帶到了宴會上。在牆上,掛在餐桌中間或用來調節亮度來裝飾大廳,營造出輕鬆的氛圍,使人們的食慾大大增加。
西瓜必須切開並食用。據記載,周朝的等級差異很大,特別是在公開法庭會議上,為不同等級的人砍瓜是不同的。例如,為皇帝切瓜,為王子,醫生和學者切瓜,都有不同的重點。人們吃瓜時只能去瓜提島。但是,根據將西瓜引入中國的時間,可以得出結論,瓜也可能是其他瓜類食品,而不是西瓜。但是,這種禮節制度已擴展到清代,在清代極為精緻。清代老百姓切西瓜時特別注意,通常切成駝峰或蓮花瓣的形狀。到目前為止,出售西瓜的商店還將把切成蓮花形狀的甜瓜樣本吸引顧客光顧。
瓜地裡滿滿一筐的西瓜
有禮貌的切西瓜的規則不只,吃西瓜也很特別。吃冷煮熟;與糖和鹽一起食用;吃瓜片和瓜皮;甚至在牛奶中加入牛奶和辣椒。慈禧太后在吃瓜時非常苛刻。眾所周知,西瓜中最甜的是瓜果肉。慈禧太后偏愛瓜片,不吃其他任何東西。她還想出了如何吃西瓜杯的方法:將瓜子挖空,只留瓜皮,放入雞,蓮子等配料,然後用瓜皮蓋上鍋,煮至少一小時,然後注意燉煮水系統。
在明清時期,普通百姓用水井冷卻西瓜,將西瓜浸入井水中,浸泡三到四個小時。大型家庭通常購買碎冰並將西瓜放入冰中,飲食方式是一樣的。
吃西瓜可以解渴。大聲朗讀有關西瓜的文字也非常有趣。仲夏時節品嘗西瓜的最佳時間不僅是可以解渴和降溫,而且還可以抒情寫實。古代的很多詩句都生動地概括了西瓜本身的形狀,質地甚至效果。
食瓜
宋代詩人範大成所作《西瓜園》一詩中,詩中寫道:"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這句話中的軟沙一詞極為出色,描繪了人們吃西瓜時的現實景象。
古代文人墨客不僅把西瓜放進詩歌裡,而且在夏天的苦澀的午後,有很多夫妻在吃瓜時候對接上下聯。宋代文學作家蘇東坡是代表人物,夏天熱愛吃瓜對聯。
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等人去了溫泉,幹了以後,吳南軒剛買了西瓜解渴,說出了一個上聯,此後,公交車上每個人都聽到車站指令下車,然後文思泉湧,說了下對聯。每當我談論這個時,我比吃西瓜要快樂得多。
硬幣大小的小西瓜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歡給一些帶有諧音和特殊形狀的物體作為禮物。據媒體報導,近年來,臺灣一所學校的女生一直期待同學給自己送西瓜,因為西瓜被認為是校園裡愛的象徵。不同品種的西瓜也有不同的含義。例如,普通的紅肉西瓜象徵著愛情,綠色西瓜皮代表友誼,無核西瓜代表單相思。
西瓜節的歷史並不長,但是在古代,西瓜收穫季節每個瓜鄉都有一次盛大的收穫活動。現在人們舉行真正的西瓜節。北京市大興區每年都舉行大型的西瓜節。在節日期間,舉行了以西瓜為主題的經濟和文化活動。此外,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政府和國家西瓜產業技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全國西瓜鄉產業聯盟大會,這項活動使西瓜節更加重要。近年來,其他地方也效仿大興舉辦西瓜節。
瓜農與西瓜
西瓜節不僅是西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平臺,還是該地區對外交流的窗口,帶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振興,同時實現了發展自己的業務,為消費者營造節日快樂的氛圍和夏季水果盛宴。
根據歷史記錄,在中國古代流行一種有趣的西瓜遊戲。早在五朝,吳越的國有宗族門徒就會花一個夏天的時間玩一場名為西瓜大戰的遊戲。首先選擇一個西瓜來猜測瓜子的數量,然後切瓜子並計算種子的數量。最大的區別是失敗者,否則就是勝利者。同樣,也有關於瓜果肉顏色的猜測。
在追求時尚,美麗和個性的今天,傳統的球形西瓜和橢圓形西瓜已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幻想和興趣強行改變西瓜的形狀,例如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和拇指形西瓜。他們還使用了一些技術手段將西瓜"種植"成各種所需樣式。受古代人們雕刻西瓜燈籠的啟發,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將西瓜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例如美麗的花朵,江南水鄉風光,人物形象,動漫形象等。可以看出,當今西瓜已經從簡單的可食用水果演變成裝飾藝術品。
西瓜藝術品
不僅如此,西瓜有自己的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大興。它以飛翔的西瓜為外觀主題,整體效果鮮明,標誌性鮮明,是一座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築。博物館中殿的穹頂宏偉。從內部看,它像一個巨大的西瓜。兩側的主要展館像西瓜葉子一樣分層,就像一對拍打著翅膀的鳥。整體造型文化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西瓜消費國的領導地位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光輝成就。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外太空,實現了太空西瓜的栽培。宇宙射線輻射後,部分西瓜基因被誘變並種植在地球土壤中。與普通西瓜相比,太空西瓜具有不使皮膚開裂和中心糖分較高的優點。
普通西瓜糖分低
結論
中國一直以農業為基礎,農業生產是極為重要的部分。西瓜自唐初開始傳入中國,並以相當快的速度廣泛傳播。由於西瓜的性質,形狀等特點,很容易與中國傳統節日,禮節,文學等融為一體,已逐漸成為一種廣泛種植的經濟作物。在滿足人們對時令水果的需求的同時,它增加了人們的生活,很多樂趣也為數億農民帶來了財富。
西瓜現在已成為我們夏天消暑神器
歷史是由文化承載的。正是由於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的積累,西瓜才有如此強大的文化。近年來,中國農村面臨著農村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變化。是否能夠繼承中國悠久的傳統民間文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西瓜文化傳播到今天,促進了西瓜產業的發展,贏得了市場和人們的關注。如今,西瓜已成為一種高效的園藝作物,可以調節中國的產業結構,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也是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時令水果。中國是西瓜生產和消費的最大國家,人均消費約佔該國夏季水果市場總量的50%。展望未來,市場上西瓜的供需基本平衡,價格總體穩定,但季節性衝擊依然存在。隨著休閒農業的發展,有必要不斷發掘和研究當地西瓜的民間活動,文化,飲食等,繼續發展西瓜旅遊和觀光旅遊,擴大市場範圍。
參考文獻:
《西瓜園》
《重修臺灣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