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藍在現場錄製《龜雖壽》
重陽節這天,寧波諾丁漢大學(簡稱「寧諾」)在喜馬拉雅FM上播出了一期特別的詩歌朗讀節目,來自蘇格蘭的教育與英語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李瑞藍朗讀了由她自己翻譯的《龜雖壽》。有意思的是,這首詩傳達的人生哲理與她的研究不謀而合:「保持積極的心態,始終求知和探索,就能夠延年益壽。」
據悉,這檔節目叫《寧諾傾聽》,已經播出了10期。節目邀請寧波諾丁漢大學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以8種語言演繹全球經典詩歌,並分享他們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有時同是一首詩,不同的人卻讀出了不同的風景。這正是《寧諾傾聽》節目成立的初衷之一。該節目是寧諾師生共同錄製的詩歌朗讀與訪談播客節目,由寧波諾丁漢大學圖書館的兩位老師王一冰和陳子童發起,學生王加特和童陳通參與完成。
李瑞藍說,之所以選擇朗讀這首詩,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她喜歡中國文學。在來中國之前,她就著迷於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來到中國後,她開始閱讀四大名著,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尤其崇拜曹操。她認為,曹操非常智慧,是一位出色的領袖、將軍和政治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
而在曹操的眾多詩篇中,《龜雖壽》又與她有特別的緣分。「我研究的是衰老,包括我們的大腦如何應對衰老,語言學習與大腦老化之間的聯繫等等。有一種觀點是,衰老會導致認知能力受損,大腦衰老勢不可擋,人們對此無計可施。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積極地面對衰老,吃得健康,保持鍛鍊,訓練大腦,有利於減緩大腦衰老。而當我開始讀曹操,驚奇地發現,2000年以前,他就已經寫出『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訴我們一個年老的人應該如何面對和理解衰老,這與我的研究不謀而合。」
節目每期都會邀請一名在校教師閱讀一首詩並分享詩背後的故事。有意思的是,由於學校國際化教育的特色,整檔節目以英語錄製為主。嘉賓來自不同的國家,朗讀的詩歌除了英語之外,還有漢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丹麥語、波蘭語和日語,總共8種語言。
據悉,節目錄製歷時三個月,完成了第一季21期的節目錄製,共有22位嘉賓朗誦了30首詩。目前已在喜馬拉雅上線了10期節目。
上一期,寧諾商學院院長馬丁·洛克特教授帶來了經典的《再別康橋》,並且他首次嘗試用中文讀詩。「詩中的康橋,讓我想到了在劍橋時有一年多時間住在16世紀的古堡裡學習,那是非常珍貴的體驗」,馬丁·洛克特教授說,他在劍橋踏上了學者之路,之後一直關注和研究中國經濟。早在40年前他就來過中國,之後又多次回到中國,現在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繼續研究和教學。因此《再別康橋》予他意義不同尋常。
馬丁·洛克特教授展示他做的「功課」
有《再別康橋》,也有出生於義大利,成長於英國的英語語言老師Gabriella Buttarazzi,因為熱衷於瑜伽冥想而對道家思想產生興趣,所以選擇了朗讀英文翻譯版的《道德經》。
來自澳大利亞的James Farrell博士是寧波諾丁漢大學經濟學老師,他尤其喜歡中國唐詩,因此帶來了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還有的老師深情並茂地閱讀了家鄉的小詩,更多的老師則選擇了他們感悟頗深的一首詩。寧諾人文社科學院院長任格雷教授說,在人生的某些「至暗時刻」,他會閱讀狄蘭·託馬斯的詩。因此他選擇朗讀他的詩《不要踏入靜謐的黑夜》。
「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衷不想只局限在專業領域的交流,而是儘可能請到不同專業、文化背景的老師來分享不同國家、創作時期的詩歌,聊聊詩歌與他們的工作、生活。我們希望讓詩歌看起來不那麼遙不可及,希望將詩歌帶給更多人,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生活快節奏的時代」,《寧諾傾聽》項目發起人之一陳子童說。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因不少詩歌的原版和翻譯版涉及版權,幾位發起人以各種途徑聯絡了版權所在方。「原來挺惴惴不安的,怕版權使用費很貴,沒想到收穫了很多感動」,陳子童記得,馬丁·洛克特教授朗讀的《再別康橋》的英文版翻譯者恰好是劍橋大學的一位學者,當他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有人喜歡他的譯作,還請求能夠讓他聽一聽這檔節目。還有由RobertW·Service創作的《The Cremation of SamMcGee》,這首詩的版權由他的子孫後代繼承。對方在知道此事後大為欣喜大洋彼岸居然有人朗讀了父輩寫的詩,他們還想要把這段朗讀放在其個人網頁上。
「有一種用詩連接了世界的感覺」,幾位發起人表示完全沒有想到節目會收穫這麼多的關注。播出後,他們收到了很多好評,也有一些中肯的建議。目前他們正在計劃第二季的UNNC Voice,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並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