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歷史在這裡留下最厚重的印記,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這裡留下最深刻的註腳。
「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進入新時代,山西省委、省政府發出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向深度貧困宣戰的最強音。
2020年,山西58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退出,擺脫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山西邁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做足成色,如期交帳,山西在在決戰脫貧攻堅中有怎樣的擔當?在決勝全面小康中彰顯怎樣的氣魄?
8月中下旬,「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報導組深入山西採訪,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在城市鄉村、田間地頭、產業基地、扶貧車間裡的一線見聞,見證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的山西擔當,決勝全面小康中的山西氣魄。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山西報導組在大同。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易地搬遷,走出大山天地寬
一條條青石鋪就的街道,一座座生活氣息濃鬱的小院,一張張樸實動人的笑臉……
這裡,是位於晉西北的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山大溝深、坡陡地瘠,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走訪了山坳裡的趙家窪村後,來到岢嵐縣規劃的8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之——宋家溝村察看新村建設情況,鼓勵鄉親們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
3年後,昔日的「窮山溝」變身為國家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易地扶貧搬遷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宋家溝也活力日顯。
鄭仙仙正在打理客房,為即將到來的客人做準備。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村裡遊客越來越多,看到我經營得好,鄉親們也紛紛來向我取經,開起了農家樂。」57歲的鄭仙仙過去靠種地為生,如今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3年前,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鼓勁兒的話後,鄭仙仙下定決心,召喚在太原打工的兒子兒媳回鄉創業。在政府的幫扶下,2017年7月,「仙仙農家樂」正式運營。小院門口,她還支起攤位,叫賣著毛健茶、蘑菇、小雜糧等土特產,年收入5萬多元。
航拍山西省岢嵐縣宋家溝村全貌。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64歲的沈姚付曾是與宋家溝隔河相望的口子上村的貧困戶,以前一家人擠在兩孔年齡比他自己還大的土窯洞裡,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2017年5月,他們一家搬進了宋家溝村獨門獨院的新四合院。看到來村裡旅遊的人多了,精明的沈姚付和老伴在村裡支起了第一個涼粉攤。
如今,沈姚付一年的收入是過去的七八倍,「窮帽子」早就甩到一邊。
據統計,兩年來,宋家溝村依託鄉村旅遊創收達260餘萬元,帶動從事旅遊服務業村民41戶,戶均年增收4000餘元。2019年底,宋家溝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16元,實現全村貧困戶脫貧。
3年間,從省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再到縣委書記、鄉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層層籤下責任狀。山西用五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機制,凝聚起全員動員促攻堅的磅礴之力。
立下「軍令狀」的岢嵐縣委書記王志東,帶領縣委一班人,6環聯動,破解7難,一年間整村搬遷達到115個,交帳交卷,撕開一道口子,蹚出一條路子。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山西,大多貧困縣位於燕山—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區。而易地扶貧搬遷正是攻堅深度貧困的超常舉措,事關脫貧進度和脫貧成色。
近年來,山西省將易地扶貧搬遷當作脫貧攻堅頭等大事來抓,以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搬遷為重點,採取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產業就業保障和社區治理跟進「六環聯動」辦法,統籌解決「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問題,走出了一條「山莊窩鋪搬出來、陡坡耕地退下來、荒山荒坡綠起來、光伏產業亮起來、轉移就業走出來、群眾生活好起來」的新路徑。
截至目前,全省1502個集中安置點全部建成,3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11萬同步搬遷人口告別窮窩窩,住上了新房子,開啟了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的山西路徑,從根本上改變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極大地改善了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力保障了搬遷貧困戶實現穩定產業就業,有效銜接了鄉村振興打造美麗鄉村,逐步構建起社區治理的新格局。
產業扶貧,小康路上「挑大梁」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
黃花俗稱「金針菜」,又名「忘憂草」,集食用、藥用、觀賞、生態價值為一體,與蘑菇、木耳並稱為「素食三珍」。
塞外大同,種植黃花已有600多年歷史,素有「黃花之鄉」的美譽。但受到採摘勞力不足、晾曬場地不夠、受益周期長等因素影響,一直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形不成產業,農民守著「香餑餑」過著苦日子。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大同市雲州區把黃花產業確立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出臺促進黃花產業發展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黃花辦」,開啟了「保姆式」服務模式:黃花種到哪裡,水利設施跟到哪裡;新建晾曬場地、開放公共場地,解決晾曬難題;為黃花上保險,徹底解除農民後顧之憂;推出「黃花貸」,緩解資金不足問題……
山西省地質勘查局派駐大同市雲州區許堡鄉下莊村第一書記李永澤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為了讓黃花產品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山西省地質勘查局派駐雲州區許堡鄉下莊村第一書記李永澤動起了腦筋。他充分發揮地勘局農業地質方面的優勢,通過富硒改良,降解化肥、農藥及重金屬殘留,完成了富硒黃花產品改良試驗示範,使黃花成為綠色生態富硒產品,市場價由20元/斤可以提高至50元/斤。
難題一個個迎刃而解,黃花由過去「不想種」變為「爭著種」。黃花多了,「黃花辦」主任也火了。「農戶人人都有我的電話,問政策時他們喊我『安主任』,要貸款時他們叫我『安經理』,請教技術時又稱我『安工』。」雲州區「黃花辦」主任安一平笑著說,電話多到一天需要準備兩個充電寶。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的花傾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黃花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晾曬黃花菜。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經過幾年努力,僅雲州區黃花種植面積就達到17萬畝,全區貧困戶基本實現了人均1畝黃花,年產值達7億元,呈現出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的良好態勢。在黃花產業的帶動下,作為2012年列入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縣(區),雲州區2018年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
今年5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州區考察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時指出,鄉親們脫貧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希望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如今,漫步在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黃花已「顆粒歸倉」,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人們的臉上。乾淨整潔的院落、曬場,晾曬著一籠籠剛剛蒸好的、像是鍍了金的黃花菜;工廠車間開足馬力,清洗、篩選、烘乾、加工、包裝,及時將一車車精品黃花運送到全國各地……
「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和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說上話。」雲州區志海黃花專業合作社監事楊旗跟黃花打了27年交道,通過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他帶動了周邊5000餘戶貧困戶,種植黃花2萬多畝,外銷1億多元。
貧困地區,貧在沒有產業支撐,困在沒有產業推動。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
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山西省產業扶貧之路特色鮮明——
立足資源稟賦,對接市場需求,科學謀劃布局,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發揮好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拉長產業鏈條,輻射千家萬戶;構建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貧困戶抗擊風險的能力,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發展成果。
8月初,《山西省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果的實施意見》出臺,再次擘畫了從提升脫貧產業、壯大產業「龍頭」、強化技能服務、暢通產銷銜接、完善體制機制五個方面發力,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藍圖。
生態攻堅,書寫綠富同興篇
8月的呂梁,群山蒼翠,萬壑蔥蘢。
如果不是站在海拔1100米的呂梁市臨縣城區東山林業扶貧工程觀摩點,很難想像一萬餘畝的綠化面積鋪就在荒山溝谷是何等壯觀。
若問這美景價值幾何?參與造林的臨泉、木瓜坪、安業3個鄉鎮的村民都能報出個數來:造林勞務收入年人均9300餘元;退耕還林政策性補貼每畝5年補貼1500元,戶均補貼5281元;林業管護的貧困勞力年人均工資6000元……
「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要把脫貧攻堅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脫貧攻堅的好路子,也是生態建設的好路子。」這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交給山西的重要使命。
生態建設,是一場持久戰;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堅戰。如何互促共贏,是一道時代考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西省針對呂梁、太行貧困現狀成因,統籌生態生計,協調增綠增收,下決心走出一條生態脫貧互促雙贏的路子——摒棄過度開發模式,走綠色發展路子;摒棄資源依賴路徑,走生態轉型路子;摒棄急功近利思想,走可持續發展路子。通過退耕還林得獎金、造林綠化掙薪金、生產經營得現金、流轉入股得租金,打造項目聯動興林增收的新模式,帶動52.3萬貧困人口致富。
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如今,面對呂梁山多年來乾旱少雨、多山少綠、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生態脆弱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嚴峻現實,呂梁人把這種精神用在了脫貧攻堅的實踐中——
山區立地條件差、陡坡多,就把溝壑填平整,再挖上有一定蓄水容量的魚鱗坑;荒山荒嶺沒有路,老百姓就背著樹苗一步步爬上山……
正是憑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呂梁市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2019年達到33.2%,上升為山西第二。
山西臨縣昔日的荒山禿嶺因植樹造林,綠滿山川。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這兩年,我們縣的降水量明顯增加了,以前乾旱得很哩!」71歲的劉生虎和樹打了二十幾年交道,搭上國家生態建設政策的「快車」,成為了臨縣生松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通過造林和培育苗木,他帶動社內外50餘戶實現了穩定脫貧,貧困戶每年勞務收入達到1.6萬元—2.4萬元。
「綠葉子」變成了「紅票子」,呂福勤很有「發言權」。
「以前全家6口人擠在2間破爛的土屋裡,靠種地維持生計。誰想到山越刨越荒,人也越來越窮。」呂福勤是臨縣大禹鄉火燎坡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他主動加入了生松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靠植樹和開三輪車託運樹苗,我一年收入5萬多塊錢,蓋起了360平米、貼滿白瓷磚的兩層小洋樓。這可真是種樹『種』出了好日子!」
創新生態建設參與機制,山西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使貧困群眾真正成為了生態建設的參與主體、受益主體。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為紐帶,貧困戶既入股分紅,又務工掙錢,造林投資款的45%以上作為社員勞務費,直接支付到戶到卡,平均每年帶動4萬多貧困勞動力人均增收8000多元。
好政策恢復好生態,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太陽一出來,我們村就有收入了!」臨縣木瓜坪鄉康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郭平平幸福地說,脫貧攻堅為我們建了一個「陽光銀行」。
2017年,康家灣村先後建設了玉家梁1兆瓦地面式光伏扶貧電站和50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並已於當年陸續併網投入使用。幾年間,這座「陽光銀行」陸續為康家灣帶來了真金白銀。僅今年前5個月,就已累計到帳收益資金66萬餘元。
「經過堅持不懈的推進,光伏扶貧在山西讓『靠天吃飯』有了新註解,扶貧效應正在逐步顯現。目前,山西累計建成5143座光伏扶貧電站,惠及34.57萬貧困戶。」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自豪地說。
耕退林進、人退綠進、產業多元、增收有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山西變為生動實踐。
志智雙扶,輸血造血動力足
儘管處於暑假,但承擔「呂梁山護工」培訓任務的呂梁市衛生學校卻依舊人頭攢動、活力十足。
「5月中旬,我從嵐縣來到呂梁衛校開始為期3個月的赴日介護培訓。與其他科目不同,這次培訓除了病患陪護、家政服務等專業培訓外,還必須掌握日語培訓、日本傳統文化等一系列內容。只要通過專業技能和語言考試,第三方派遣公司會協助辦理籤證安排出國就業。」因日本薪資待遇較高,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已經就業的「呂梁山護工」熊俊鳳又成為了一名「學生」,立志通過提升技能走出國門,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這輩子折騰最對的一件事就是當護工。曾經學好本領走出去,為了脫貧致富,今天走回來是為了鄉村振興。我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呂梁一流專業的家政服務公司,帶動呂梁3000多人就業。」從家庭主婦到走出大山再到當上省人大代表,許豔平對未來信心十足。
熊俊鳳和許豔平僅是呂梁市脫貧攻堅路上智志雙扶的微觀縮影。馬金蓮、李愛紅等一批曾走出大山的「巾幗英雄」,如今也紛紛回到了生養自己的這片土地,開起家政公司,帶動更多家庭脫貧致富。她們用勇於奉獻的「呂梁精神」和勤勞的雙手成為了脫貧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近年來,「呂梁山護工」免費培訓就業已成為貧困人口和富餘勞動力掌握技能、實現就業、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在山西呂梁衛校,參加護工培訓的學員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病患護理實際操作。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截至目前,「呂梁山護工」已累計培訓 51918人,其中貧困人口22041人,實現就業27720人,其中貧困人口10905人,就業區域輻射京津冀等8省20多個大中城市。未來還將走出國門,服務海外市場。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光山縣考察時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後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
扶貧攻堅,如何「提質」?脫貧致富,怎樣「增效」?關鍵之關鍵就在於,讓扶貧與扶志、扶智「同頻」,使扶貧的外源動力與脫貧的內生動力「共振」。
「在貧困治理過程中,僅停留在『富口袋』層面的幫扶方式,往往難以真正實現貧困人口可持續脫貧。」大同市扶貧幹部楊河芬對智志雙扶有著真切的感受。
朱鳳霞,22歲,天鎮縣張西河鄉許家窯村人。因家境貧寒,她放棄讀高中的機會,在子承父業當起「女羊倌」的同時,她的包裡始終裝著書本抽時間自學。發現這個細節後,楊河芬多次上門最終說服朱鳳霞家人。2017年9月,朱鳳霞走進高級技工學校的大門,楊河芬和愛心人士承擔了她上學期間的全部學習費用。
「俺娘說,多虧楊叔的堅持,家裡也出了大學生。我一定繼續好好學,以後讓爹娘過上更好的日子!」今年6月,通過參加朔州職業技術學院單獨招生大專升學考試,被畜牧獸醫專業錄取的朱鳳霞對未來充滿信心。
擔任天鎮縣許家窯村第一書記後,楊河芬獨創精神扶貧創意,為50多戶村民送上一個裝著收音機、報紙、雜誌等聲畫載體的「爭先笸籮」。他帶領扶貧工作隊不斷注入「志動力」,通過創立「邊城小村」、愛心股份等方式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脫貧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弘揚「新風正氣」逐步改變傳統陳規陋習和舊有心智心態,探索出「輸血同造血結合,扶貧同扶志扶智並重」的「許家窯模式」。
近年來,山西省出臺了《關於深化扶貧扶志促進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各地在扶貧扶志方面也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湧現出臨縣扶貧孝善基金、陽曲周末學堂、蒲縣道德銀行、忻州脫貧光榮榜、長治愛心扶貧超市等優秀基層創新實踐案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言猶在耳,動人的願景如今已經成為美好的現實。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收官之年不鬆懈,慎終如始戰正酣。放眼三晉大地,響鼓勁催、旌旗如畫。(宋麗雲 馬立明 王韜 餘璐 常慧忠 桑莉媛 麻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