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穿戴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服等所致皮膚病咋辦?

2020-12-19 澎湃新聞

近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部分醫務工作者長時間穿戴醫用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服等隔離保護裝置,出現了一些皮膚症狀。

前幾天值班時就遇到一位在隔離病房工作的護士,出現皮膚發紅、風團及瘙癢等來皮膚科尋求幫助。此外部分民眾穿戴口罩等也可能出現相關皮膚疾病,因此簡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穿戴這些防護裝置引起皮膚病的預防和治療。

穿戴防護裝置出現的皮膚病病因

總體來說,穿戴防護裝置出現的皮膚病有以下兩大病因:

一是變態反應參與的,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過敏相關的皮膚病,包括蕁麻疹、接觸性皮炎、溼疹等;

二是物理因素導致的皮膚病,包括局部壓力損傷、冷熱刺激、水浸漬等。

蕁麻疹

最常見的過敏反應就是蕁麻疹,蕁麻疹表現為穿戴這些裝置後身體出現片狀紅斑、風團(所謂風團就是類似蚊子咬的「扁包」,略微鼓起,俗稱「鬼風疙瘩」等),伴有明顯的瘙癢。

這主要是由於部分人對防護裝置的材質過敏所引起。

治療上當然如果能夠避免接觸引起過敏的東西是第一原則,但是部分醫務工作者可能並不能馬上撤離。因此部分輕症的可以口服抗過敏藥物,比如撲爾敏、賽庚啶、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奧洛他定、苯磺貝他斯汀等。但注意服藥後有的可能會出現嗜睡、反應降低等副作用,尤其撲爾敏、賽庚啶等。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有報導發熱合併蕁麻疹是新冠肺炎表現的病例,因此要注意鑑別。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也是常見的接觸過敏反應。部分接觸性皮炎是由於接觸含鹼、酸等刺激物所致的刺激性接觸性皮炎,一般防護裝置只要質量合格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大部分還是屬於變應性接觸性皮炎,類似於平時我們見到的穿戴衣物、皮帶、鞋子、以及眼鏡、手錶等飾品所致的接觸性皮炎。

大部分人可能不會出現接觸性皮炎,但少部分人因為體質特殊,可能會對某些材質過敏,引起局部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甚至糜爛、滲出等。對於單純的紅斑,局部可以外用激素類藥膏,比如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滷米松乳膏等。面部可以用弱效激素類如地奈德乳膏(使用不超過1周),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他克莫司軟膏等。

如果有流膿淌水等情況,要用呋喃西林溶液、硼酸溶液、複方黃柏液等溼敷倒到6-8層紗布上溼敷,每次半小時,每天2-3次,局部還可以視情況用點百多邦、夫西地酸乳膏等抗感染的藥膏。此外可以配合口服前面提到的脫敏藥、甚至口服激素,有繼發感染的要應用抗生素。

溼疹

長期穿戴防護裝置,反覆刺激,反覆搔抓等則會出現溼疹(含汗皰疹)等皮膚表現,尤其醫護人員因長期帶手套等,出現手部溼疹的比例特別高,表現為瘙癢的小疙瘩、小水皰,少量脫屑,反覆搔抓後局部可能角化增厚或有裂隙等表現。

治療上我們推薦修復皮膚屏障,應用一些保溼霜、護手霜等,局部可以應用激素藥膏。瘙癢明顯的可以應用口服抗過敏藥物。有裂隙的可以應用膚疾寧貼,剪成適當大小貼到局部。預防上注意避免搔抓,洗手後及時應用護手霜。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膚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壓力造成的機械損傷了,我們看到很多醫務工作者因為長時間佩戴防護裝置,皮膚表面出現壓痕甚至破損等,主要與穿戴時間過長、局部壓迫、摩擦等有關。

因為很多防護裝置需要保持密閉性,另外防護裝置有一定硬度,每個人臉型不一致,防護裝置大小不一定完全合適,因此我們要做一定的防護。目前網上有北京同仁醫院傷口專業委員會給出的一些局部防護意見,都非常的完善,大家可以網上檢索查看。

防護建議

1、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不同的防護裝置輪換實用,比如口罩有掛耳式、系帶式等,掛耳式比較簡便但繩比較細對耳部壓力比較大,平時手術時戴幾個小時都會覺得很疼。可以兩種交替使用,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

2、就地取材用創可貼、輸液貼、醫用粘貼、泡沫敷料等貼到容易受壓的部位,比如耳後、鼻背等,然後再穿防護裝置。

3、局部紅腫的可以適當進行冷敷、按壓等。

4、癢的位置可以塗抹激素軟膏、複方樟腦乳膏等,有破損的部位一定做好保護,儘量保持通透、乾燥,局部可以用點生長因子凝膠,或者用一些紅黴素軟膏、百多邦等都是可以的。

痱子和皮膚浸漬

因為過度潮溼、大量出汗、高熱等,還可能出現痱子,痱子常表現為米粒大小的亮晶晶的小水皰。如果能通風,改善環境高熱、潮溼的條件是最好的,使用排風扇、空調等,但目前很多時候可能達不到,可以使用一些痱子粉能改善一些。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皮膚浸漬,就是大家熟知的被水浸泡太久所致,與醫務人員穿戴密閉不透氣的手套、靴子等太久所致,如果能保持乾燥一般可較快緩解。

除了這些過敏和物理條件所致皮膚病,因為生活工作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還容易出現毛囊炎(以毛囊為中心的實心小疙瘩,或帶膿頭的小疙瘩),足癬、股癬加重,花斑癬(汗斑)復發等,此外還要注意鑑別有無病毒疹、藥疹等可能性,這些需要皮膚科醫生進行會診。

如何預防以上皮膚疾病?

專家建議

1、有條件的話儘量定期更換防護裝置,避免長時間穿戴,保持通風乾燥。

2、使用前做好防護,局部可以貼一些粘貼做緩衝。

3、保護好皮膚,雖然要勤洗手等,但如果沒有無菌要求的情況下,要洗完後馬上擦乾並塗抹護手霜、保溼霜,出汗多的地方用一些痱子粉等。

4、保證休息和睡眠,保證營養。必要時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永遠與所有的醫護同道站在一起,並肩作戰。

相信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共克時艱。

 

相關焦點

  • 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制定《穿戴醫用防護裝備所致皮膚問題及...
    引言2020/2/1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奮戰在一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因長時間穿戴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手套等容易引起諸多皮膚問題及皮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常的防疫工作。
  • 衡水一小學生用粘土作品致敬一線醫護人員
    近日,來自衡水市程富路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劉羽檸,用粘土創作了一組可愛生動的作品,向最美的一線醫護人員致敬。劉羽檸今年9歲,她的媽媽張春連是衡水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的一名職工。一次接媽媽下班時,劉羽檸看到了急診科剛下班的醫護人員,當他們脫下防護服、摘下口罩的那一刻,每個人臉上都是深深的口罩印跡,因為長時間戴手套,雙手也被捂到發白髮皺。
  • 戴手套、護目鏡有用嗎?口罩戴錯都沒用?聽聽專家怎麼說
    2.戴手套有用嗎?什麼情況下需要戴手套?蔣榮猛: 對過去病毒的研究經驗顯示,病毒在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下,有可能會在物體表面保持活力1~2天,時間是比較長的,所以我不建議戴手套。如果手套本來就是髒的,存在病菌的,反而有可能會把病原體沾染到四處,這樣通過手就有可能傳播病毒。所以不建議用戴手套的方式取代洗手。在醫院裡,醫護人員操作結束後,手套是要脫掉的,絕對不允許佩戴手套四處活動的。3.需要佩戴護目鏡嗎?蔣榮猛: 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
  • 脫一次衣服就要洗12次手,解密「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如何防感染
    從建立之日起,「醫護零感染,病人零死亡」就是武昌「方艙醫院」的目標。由於「方艙」裡收治的大多是輕症患者,相對而言「零死亡」的目標較好實現,「零感染」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那麼,武昌「方艙醫院」採取了哪些嚴格的措施,以確保每個醫護人員的健康和生命呢?
  • 美國醫護被逼上街抗議:沒口罩沒手套,我們不想死……
    PPE是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也就是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話題的意思就是:請給我個人防護裝備。有些地方的醫護人員,出於無奈只好主動抗議。馬林郡有二十多人確診,而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卻沒有防護措施。「他們把N95口罩都拿走了,告訴我們就用普通的口罩。」護士們人手一個口罩,必須重複使用,摘下來就要分別放牛皮紙袋裡。為此,一群憤怒護士在當地時間19日走上街頭進行,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 衛健委:重點做好口罩、防護服、護目鏡合理使用
    中新網2月4日電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3日發布《關於加強疫情期間醫用防護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醫療機構要重點做好醫用防護口罩(常被稱為「N95口罩」,實際二者有一定差別)、防護服、護目鏡的合理使用,確保將這些供應緊張的物資用在適用的區域範圍,或在執行較高風險操作時使用。
  • 120急救中心洗消組:做好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護身符」
    「如果一個小細節做不好,就會導致醫護人員被感染。只有洗消工作到位,才能保證車子能夠安全出發,醫護人員能夠安全工作。」據悉,2003年非典過後,北京急救中心在院內的西側專門建設了用來給急救車和醫護人員消毒的通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急救車接送完病人,則按規定來到這裡接受集中消毒。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急救車停穩後,身著隔離服的洗消組人員上前,讓參加轉運的司機以及醫護人員到達指定位置,脫下防護服,對他們噴灑消毒藥水,反覆消毒,並收集處理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
  • 口罩與防護服的變遷
    藝術因口罩與防護服而展現出新姿彩,而這兩種「武器」背後的歷史,也同樣曲折跌宕。接著先從口罩開始,略述一二。口罩可以擋霧霾沙土,避北方寒風,而在當下疫情形勢下,口罩更是必備物。畢竟,這面輕軟的盾牌,關係到的是生命安危。如此重要的口罩,在人類的歷史變遷中,曾譜寫過不尋常的往事,而且,雲集了東西方元素。
  • 乾貨:每個醫務人員必須掌握的分級防護標準
    高風險操作:醫用防護服(一次性)、隔離衣、醫用防護口罩、工作帽、防護面屏/護目鏡、雙層手套、手衛生。操作應當在通風良好的房間內進行,房間中人數限制在患者所需護理和支持的最低數量。 (二)在進入潛在汙染區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膚有破損或疑似有損傷者戴手套進入潛在汙染區。 (三)在進入汙染區前,脫工作服換穿防護服或者隔離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共穿戴兩層帽子、口罩)、防護眼鏡、手套、鞋套。
  • 火神山醫護滿臉是護目鏡壓痕 有人壓傷鼻梁墊紙巾
    戴上3層手套後,感知動脈的跳動變得異常困難。護士們在採血前往手指上抹上酒精,既為了消毒,也為了強化自己的觸覺。隔著好幾層口罩,病房裡醫護和患者的溝通依然順暢。感染八科一區的護士長左卉川來自河北,病區裡許多老年患者只會說湖北方言,同病房的年輕患者會主動在查房時充當翻譯,把老年患者的用藥、進餐情況記下來告訴醫護人員。醫患之間還建起了微信群,交流治療感受。
  • ...外科手套7.4億雙,防護服5.6億套,護目鏡4154萬副,呼吸機11701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介紹,據中國海關統計,從3月1日至10月18日,中國對美累計出口口罩377億隻,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美國人100多隻口罩。另外還有外科手套7.4億雙,防護服5.6億套,護目鏡4154萬副,呼吸機11701臺。
  • 美媒:新冠疫情期間美國人坐飛機防護措施嚴密 雨衣口罩護目鏡洗手...
    他們穿戴各式各樣的裝備,從塑料鬥篷到實驗室護目鏡,乃至生化防護服。他們用消毒劑擦拭託盤桌和扶手。一些乘客說,他們認為廁所裡的感染風險更高,因此即使是在洲際長途航班上也不去上廁所。他們很多人自帶食物,甚至睡覺時也不脫下防護裝備。由於尚不確知病毒會在衣物甚至頭髮上停留多長時間,他們推斷,防護措施越多越好。
  • 38歲一線醫護工作者為了節省防護服,穿上了成人尿不溼
    可是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線,成人尿不溼卻成了醫護工作者的「護身符」!38歲,她第一次穿尿不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參與一線救援的醫護人員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按照醫院標準,醫護人員的防護用品每四個小時就要更換。但是在疫情緊張的當下,很多醫護人員為了節約本就緊缺的防護用品,也為了節省時間,生平第一次穿上了成人尿不溼。而黃鋒就是一線醫療救援中的一份子。在接到疫情防控任務後,主動請纓,深入防控一線。
  • 研發護目鏡防霧溼巾贈醫護
    同時,省去樣本在實驗室檢驗時的複雜處理程序,22分鐘即可得到檢驗結果,操作簡單,能保護醫護人員安全同時也能極大緩解當前巨大的臨床診療壓力。南科大團隊開發護目鏡防霧酒精溼巾為爭分奪秒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醫護人員經常長時間無法更換防護裝備,護目鏡上布滿霧氣,遮擋視線影響救治病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 專家呼籲把N95口罩留給醫護人員 普通人需要戴N95口罩嗎
    由於防護服僅剩6件,醫護人員只能用膠片、文件袋自製護目鏡!醫院已開通接受捐贈通道,接受渠道正規、資質齊全的下列防護物資:防護服、隔離衣、防衝擊眼罩、防護面罩、N95口罩。  數據顯示,截至30日12點,湖北累計接受捐贈物資615.43萬件,其中,醫用防護服2.66萬套,N95口罩47.9萬個,醫用一次性口罩172.87萬個,護目鏡3.93萬個。雖然近期捐助的物資陸續抵達,醫療物資短缺的問題仍然突出。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表示,由於疫情發展得太快,醫療防護物品在當下也一直處於有缺口的狀態。
  • 護目鏡下的框架眼鏡 援鄂醫護人員眼鏡雙重起霧讓他心疼又揪心
    「當看到我們醫療隊的隊員有的在前線工作時需要戴著近視框架眼鏡再戴上護目鏡、防護面罩,穿上防護服,一層又一層,被層層哈氣模糊了雙眼,在他們給患者看病例、打點滴都非常不方便時,我又心疼又揪心。」從醫45年的眼科專家王松田說。王松田是焦作尖峰眼科醫院院長。
  • 楊廷雙看望慰問援綏醫護人員
    楊廷雙看望慰問援綏醫護人員 2020-12-21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個人生活、工作防護需要護目鏡或手套嗎?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面對這場疫情,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疫情防護產品微指南》前面分別介紹了口罩和消毒液的選擇和使用注意事項:《疫情防護產品知識微指南》:口罩是疫情期間工作生活的「第一保鏢」【同心協力生活防疫提示】為裁員率不高於5.5%的中小微企業發放穩崗補貼;選擇家庭防疫用消毒液要注意的細節而對於「專業形象」大有提升的護目鏡和醫療手套,家庭個人防護需要配備嗎
  • 轉運發熱病人 醫護人員衣服汗溼得能擰出水(圖)
    原標題:「點對點」「一對一」轉運發熱病人 醫護人員衣服汗溼得能擰出水來源:武漢市第一醫院抽調20多名醫護人員,「點對點」(一個病區對接一個病區)、「一對一」(一個醫護對接一個病人)轉運發熱病人。截至目前,武漢市第一醫院已經抽調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200餘人組成一線防治,另有20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二線預備隊(預排了三線、四線預備隊),專門從事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等救治專項工作。其中包括13人的資深專家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放射科高級職稱醫師),專職從事肺炎患者鑑別診斷、綜合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