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部分醫務工作者長時間穿戴醫用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服等隔離保護裝置,出現了一些皮膚症狀。
前幾天值班時就遇到一位在隔離病房工作的護士,出現皮膚發紅、風團及瘙癢等來皮膚科尋求幫助。此外部分民眾穿戴口罩等也可能出現相關皮膚疾病,因此簡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穿戴這些防護裝置引起皮膚病的預防和治療。
穿戴防護裝置出現的皮膚病病因
總體來說,穿戴防護裝置出現的皮膚病有以下兩大病因:
一是變態反應參與的,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過敏相關的皮膚病,包括蕁麻疹、接觸性皮炎、溼疹等;最常見的過敏反應就是蕁麻疹,蕁麻疹表現為穿戴這些裝置後身體出現片狀紅斑、風團(所謂風團就是類似蚊子咬的「扁包」,略微鼓起,俗稱「鬼風疙瘩」等),伴有明顯的瘙癢。
這主要是由於部分人對防護裝置的材質過敏所引起。
治療上當然如果能夠避免接觸引起過敏的東西是第一原則,但是部分醫務工作者可能並不能馬上撤離。因此部分輕症的可以口服抗過敏藥物,比如撲爾敏、賽庚啶、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奧洛他定、苯磺貝他斯汀等。但注意服藥後有的可能會出現嗜睡、反應降低等副作用,尤其撲爾敏、賽庚啶等。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有報導發熱合併蕁麻疹是新冠肺炎表現的病例,因此要注意鑑別。
接觸性皮炎接觸性皮炎也是常見的接觸過敏反應。部分接觸性皮炎是由於接觸含鹼、酸等刺激物所致的刺激性接觸性皮炎,一般防護裝置只要質量合格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大部分還是屬於變應性接觸性皮炎,類似於平時我們見到的穿戴衣物、皮帶、鞋子、以及眼鏡、手錶等飾品所致的接觸性皮炎。
大部分人可能不會出現接觸性皮炎,但少部分人因為體質特殊,可能會對某些材質過敏,引起局部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甚至糜爛、滲出等。對於單純的紅斑,局部可以外用激素類藥膏,比如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滷米松乳膏等。面部可以用弱效激素類如地奈德乳膏(使用不超過1周),或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他克莫司軟膏等。
如果有流膿淌水等情況,要用呋喃西林溶液、硼酸溶液、複方黃柏液等溼敷倒到6-8層紗布上溼敷,每次半小時,每天2-3次,局部還可以視情況用點百多邦、夫西地酸乳膏等抗感染的藥膏。此外可以配合口服前面提到的脫敏藥、甚至口服激素,有繼發感染的要應用抗生素。
溼疹長期穿戴防護裝置,反覆刺激,反覆搔抓等則會出現溼疹(含汗皰疹)等皮膚表現,尤其醫護人員因長期帶手套等,出現手部溼疹的比例特別高,表現為瘙癢的小疙瘩、小水皰,少量脫屑,反覆搔抓後局部可能角化增厚或有裂隙等表現。
治療上我們推薦修復皮膚屏障,應用一些保溼霜、護手霜等,局部可以應用激素藥膏。瘙癢明顯的可以應用口服抗過敏藥物。有裂隙的可以應用膚疾寧貼,剪成適當大小貼到局部。預防上注意避免搔抓,洗手後及時應用護手霜。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膚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壓力造成的機械損傷了,我們看到很多醫務工作者因為長時間佩戴防護裝置,皮膚表面出現壓痕甚至破損等,主要與穿戴時間過長、局部壓迫、摩擦等有關。
因為很多防護裝置需要保持密閉性,另外防護裝置有一定硬度,每個人臉型不一致,防護裝置大小不一定完全合適,因此我們要做一定的防護。目前網上有北京同仁醫院傷口專業委員會給出的一些局部防護意見,都非常的完善,大家可以網上檢索查看。
防護建議1、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不同的防護裝置輪換實用,比如口罩有掛耳式、系帶式等,掛耳式比較簡便但繩比較細對耳部壓力比較大,平時手術時戴幾個小時都會覺得很疼。可以兩種交替使用,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
2、就地取材用創可貼、輸液貼、醫用粘貼、泡沫敷料等貼到容易受壓的部位,比如耳後、鼻背等,然後再穿防護裝置。
3、局部紅腫的可以適當進行冷敷、按壓等。
4、癢的位置可以塗抹激素軟膏、複方樟腦乳膏等,有破損的部位一定做好保護,儘量保持通透、乾燥,局部可以用點生長因子凝膠,或者用一些紅黴素軟膏、百多邦等都是可以的。
痱子和皮膚浸漬因為過度潮溼、大量出汗、高熱等,還可能出現痱子,痱子常表現為米粒大小的亮晶晶的小水皰。如果能通風,改善環境高熱、潮溼的條件是最好的,使用排風扇、空調等,但目前很多時候可能達不到,可以使用一些痱子粉能改善一些。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皮膚浸漬,就是大家熟知的被水浸泡太久所致,與醫務人員穿戴密閉不透氣的手套、靴子等太久所致,如果能保持乾燥一般可較快緩解。
除了這些過敏和物理條件所致皮膚病,因為生活工作環境變化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還容易出現毛囊炎(以毛囊為中心的實心小疙瘩,或帶膿頭的小疙瘩),足癬、股癬加重,花斑癬(汗斑)復發等,此外還要注意鑑別有無病毒疹、藥疹等可能性,這些需要皮膚科醫生進行會診。
如何預防以上皮膚疾病?
專家建議相信通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
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