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分類系統裡,食材扎堆兒的現象很常見。比如綠葉菜扎堆在十字花科,水果扎堆在薔薇科,糧食扎堆中禾本科等等。還有一個科,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唇形科,那是調料的地盤。
那些聞著有點清涼,在西餐裡起清口作用的香料,大半來自這個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顏值高、氣味重、顏色特別、名字好聽的——紫蘇。
紫蘇,印象中葉子是紫色的,但是紫蘇葉子卻不總是紫色的。在中國的古書上,葉子全綠的被稱為白蘇,又名荏苒,葉子兩面都是紫色,或者面青背紫的才被稱為紫蘇,相對而言,紫色的品種味道更濃烈一些,而綠色的品種味道更清淡一些。在老饕眼裡,這些葉子只有一個名字就是,好吃的紫蘇。
之前,紫蘇和白蘇被當做不同種來出來,DNA分析發現,除了葉片差別,兩者在花部結構等特徵上無甚差別,所以還是歸為一個種。後來,根據葉片的大小,以及栽培的情況,我國的紫蘇被分為兩個變種,即回回蘇和野生紫蘇。
白蘇
回回蘇也叫皺葉紫蘇,是廣泛栽培的一個變種。正統回回蘇的葉片是紫色,我們在日式料理中經常碰到的綠葉子也是回回蘇,其葉片皺巴巴的凹凸表面和深深的鋸齒邊緣證明了它的身份。至於野生紫蘇,它們的葉片比較小,葉子兩面都有柔軟的絨毛。葉片邊緣的鋸齒也更深。
雖說在日本料理店經常用到白蘇,但這種調味蔬菜確實不折不扣的中土植物。其實,紫蘇在我國的栽培歷史相當悠久。這種起源於我國的農作物,在公元5世紀時就進入了典籍《名醫別錄》。到公元8世紀-9世紀的時候才傳入日本。
古人給白蘇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荏苒。所謂光陰荏苒,就是指白蘇這種植物從茂盛的樣子又回到茂盛的樣子。後來荏苒也就用來借指時間飛逝了。
紫蘇,學名Perilla frutescens,食用部位為葉,闊卵形,綠色或紫色,產自全國各地。
圖片來自:《果蔬志》2017年周曆(博物小館編著)
南方人在對紫蘇的食用上更為精細一些,對紫蘇更熟悉一些。因為講究的人家吃蟹總要用到紫蘇。
秋風起,蟹腳癢,又快到了吃螃蟹的黃金季節。很多朋友都知道大閘蟹的黃金搭檔是紫蘇。蒸蟹之前把紫蘇葉覆蓋在綁好的大閘蟹上,旺火快蒸,蟹的鮮和紫蘇的媚混合在一起,不等裝盤就讓人忍不住要大快朵頤了。
一般紫蘇開花在6~7月份, 9月白露前後採制陰乾,這簡直就是給螃蟹預備的。
清蒸大閘蟹的時候,可以在蟹的臍部放幾片紫蘇葉,第一可以去腥,第二可以中和寒氣,第三還能添點特殊的香味。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就寫到,紫蘇性溫味辛,具解表散寒、理氣寬中、安胎解毒等功效。所以才能解螃蟹的大寒,是吃蟹的最佳伴侶。
紫蘇的香味濃鬱是因為含有紫蘇醛、紫蘇醇、薄荷酮、丁香油酚等揮髮油。它們能中和並去除一部分肉腥味,當然,只是一小部分,不然歐洲的同志們就不用發動大航海了,他們還是更需要丁香桂皮。
不過,如果不是燉肉,而是蒸螃蟹,紫蘇的作用就恰到好處了——如果要把腥氣完全去掉,那還吃什麼海鮮?
紫蘇葉還能防腐。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紫蘇的揮髮油是防蟲除菌的利器,用它來包裹肉類,能有效延長食物的保鮮期。
我猜,日料店在刺身下面鋪滿蘇子葉,恐怕除了調味又不髒手之外,還有幾百年來留下的慣性思路——紫蘇葉上的肉是新鮮的。當然,即使沒有這層意思,粉嫩的生魚片放在豔綠的蘇子葉上,本身就很誘人了。
紫蘇其實是中國的原產物。但現在經常可以在日料韓料中見到,因為它的味道人人都愛,只不過各國地吃法不一樣。
韓國人用紫蘇製作泡菜是個傳統,基本上在全世界的韓國超市裡都有紫蘇泡菜罐頭。
除了做醃製小菜,紫蘇葉還是韓式烤肉的必備配菜之一—。
除了提供餐桌上的色彩,紫蘇的莖葉還有多種用途。它們的嫩莖葉可以用來涼拌或者做湯;老的莖葉可以用來提取紫蘇油。紫蘇油裡面含有一種叫紫蘇醛的物質,正是這種物質賦予了紫蘇特殊的、類似孜然的香氣——孜然的香氣也多少來自於紫蘇醛。除了在吃肉的時候為我們解膩,紫蘇葉精油還可以用於菸草加工(孜然味的香菸?)、蛋糕、牙膏等等方面。想像一下那種香味,還是頗具吸引力的。
幼嫩的莖葉還可以用來自製紫蘇汁
當然了,紫蘇有用的不僅僅是它們的莖葉。它們的種子也有很大用處,因為有些變種的種子的出油率可以高達45%。所以,這些特別的紫蘇有一個別稱,叫做野芝麻。因為它像芝麻一樣,能提供食用油。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中華民族的花樣最多,什麼紫蘇幹燒魚、紫蘇鴨、紫蘇炒田螺、蘇鹽貼餅、紫蘇百合炒羊肉、銅盆紫蘇蒸乳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出。今天教大家做的是清氣爽口的紫蘇龍利魚片湯。
紫蘇龍利魚片湯
圖片來自:《果蔬志》2017年周曆(博物小館編著)
原料:
紫蘇葉、龍利魚柳、白胡椒粉、鹽、姜
步驟:
龍利魚柳切片,加入鹽、薑末醃漬10分鐘
鍋中燒水至滾沸,下入魚片
待魚片變色後放入紫蘇葉
出鍋前加入鹽、白胡椒粉調味即可
註:本圖文由無界田園整合而成,主要參考博物和物種日曆。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專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資訊分享交流、產業資源對接、社交平臺搭建、行業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