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學生打老師」事件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周的時間。被稱作「暴君老師」的張清林,始終保持沉默。既沒有出來澄清,也沒有做更多的官方解釋。就像他從6月份被打到事件曝光一樣,始終依舊堅持出勤上課。無論是與他相熟的同事還是他現在班裡的學生都表示:「張老師如今上課很和氣,已經不打人了,是一個挺好的老師」。
而張老師的這種沉默確實讓人心酸,他如今是代理初二5個班的歷史課,每個班一個星期要上4節課,總共需要20個課時,這對於一位年齡比較大的老師來講,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據如今的孩子講,張老師的課上學生表現都很好,他請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如果回答不上來,他也會耐心的講解,直到學生聽懂為止。下課後學生們也圍著他轉,也喜歡和同學聊一些課外的話題。直到事件發生,同學們看到平時和藹可親的老師用大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都不敢上前去問一下「老師好」,學生們反而感到心裡「有些心疼」。甚至於很多同學通過社交平臺,為張老師的行為澄清事實,校內多數同學也毫不猶豫的轉發為張老師辯護。
如何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
關於老師批評學生,我們要看老師真實的用意是什麼?其實很多家長還是喜歡把孩子交給比較嚴格的老師來教育。畢竟「嚴師出高徒」的理念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主流的觀念。用適度的體罰手段去教育學生,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老師手裡的教棍,往往是教師體罰學生最常用的工具。人不教不成器,其實中國儒家對於教育的引申義,更在乎讓學生學做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一點畏懼?我想長大後也必將成為一個行為不受任何威嚴約束的人。假設長大後,知識再淵博,也會成為社會的蛀蟲。正是應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對教師的行為規範也逐步的嚴格了起來,這也是最明顯的教育轉折點,家長也對老師的體罰概念變得很敏感。如今的老師對管教的尺度反覆的掂量,這種大環境下,哪個老師還敢大學生,即使學生錯的再過分,也往往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覺得損害的是誰的利益呢?還不是自己孩子學習環境的下降麼?永遠記住一句話:「老師體罰孩子,沒有出於私心報復的,初心還是為了你自己的孩子有個人樣」。不然長大成人到社會,挨得就不是教棍那麼簡單了,沒人會對你自己的孩子客氣。
嚴師出高徒,更要恩威並濟小編認為:嚴師出高徒自古有之,只不過時代不同了,賦予「嚴」字的含義也不同。所以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各有道理。教育中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這是老師的天職。這個沒有可爭論的。哪怕就是犧牲了個人的得失,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但是更要做到嚴中有寬,嚴中有理。學生時代因為心智還未成熟,不能深刻理解老師體罰他的用意,所以體罰過後,老師一定要放下架子,主動關心學生,表現出慈愛之心。更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錯誤。而不是滿腹的仇恨和牴觸。
原創聲明:轉載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