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才能有選擇。
如果僅靠主觀的偏見看待所見所聞,我們距離烏合之眾還有多遠?
最近網上不斷有名校高材生回歸基礎崗位的新聞爆出。其中餘杭區的招牌公示因招牌的全是清北大學碩博士而火爆朋友圈。
還有一些更基礎的崗位,錄取的全是清華北大的博士生和碩士生。
隨後更有網友爆料:深圳南山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的身份曝光,這位副主任不僅僅曾經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擔任過副教授的崗位,還擁有著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這些信息一出,引來了網上火熱的討論,很多人認為大材小用,不適合了,太屈才。可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去看待。
柳雲南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碩士,於2018年入職餘杭區東湖街道辦事處。
採訪中,他曾說,這個崗位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那些更需要的人,使他們不會因為對法律知識的缺乏而走上彎路。
另外,還有一位是最早到崗的北大畢業生高祥榮。
高祥榮說:「從餘杭區政府管理的細節當中,我感到特別溫馨,包括交通路口的疏導,包括踩點的安排,包括夥食的安排,都特別溫馨,感受到了餘杭區對於人才的渴望特別的強烈。」
這些工作職責看起來非常的基層化,與這些高材生的諸多學術論文或是工作經驗看似格格不入,但是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深思熟慮的考量之後決定的。
咱們就用討論最火熱的餘杭區街道辦事處的招聘舉例。
餘杭區是當下杭州市發展速度最快的區,GDP曾一度位列杭州市各區排名第一。
這裡有阿里巴巴的總部、有網易、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
這份街道辦事處的招聘負責人說,他們給到畢業生的薪資最高達38萬元每年。
而認真對了解杭州餘杭的這個招聘內容也不難發現,這份工作對於專業能力要求極高,而招聘負責人也提及,這些工作要求專業度很高,我們需要相關的人才在專業層面做好把控。
至此,也就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且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清華、北大、哈佛等碩士博士生,他們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也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無法僅通過一則新聞就可以用金錢和崗位來判斷他們的價值。
如果你仔細觀察近兩年的新聞,則不難發現現在不斷有年輕有為的高材生投身到基層、投身到自己的夢想,為祖國去未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弗蘭克林曾說過」有非常之膽識,方可成非常之事業」
前幾日還有一條很火的新聞傳出來,大致講述的是20多年前清華學霸才女,為愛、為夢想遠嫁非洲。
王麗紅生於北京,養於北京。自小到大學都是學霸,「別人家的孩子「。
她活潑大方,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熱愛漢語文化,夢想著把中國文化傳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非洲教育落後,女性地位低下,她一直想著若是可以到那裡去教學,去把中國文化傳到那的中小學就好了。
也許是命運使然,她認識了她的丈夫,來自非洲的蘇瑪。
他們婚後不久便定居到了非洲,熱愛教育的王麗紅,看到非洲的教育落後的狀態,便開始發展她的教育事業,終於,她經過努力,在一所中學任校長。她開始傳授給學生漢語、英語、設計等課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她堅定了一個目標: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更廣更遠的地方去。
現在那所學校辦的很順利,她把漢語傳給了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麗紅做的這些事情都是需要非一般的勇氣和膽識的。而她確實也憑藉自己的膽識,成就了非常之事業,盡己所能讓中國文化不斷走出去,走到那些還未曾了解到中國文化的人的心中。
另外,前段時間,某平臺流出一則徵友的帖子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清華本碩徵友,坐標山西。
徵友帖子的內容是曾在摩根大通和谷歌工作過的一位清華本碩男生就回到了山西老家,在晉中學院擔任青年教師。每月約3000元的工資。
帖子中提及的這位男生,不單單是清華本碩那麼簡單。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姚班。
姚班是什麼概念呢?
清華有句話流傳至今: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
姚班,在2009年被率先納入清華大學「清華學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而這個「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首席教授正是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冠軍——張昆瑋。
帖子一出,更有人爆出:帖子中提及的這位男生就是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冠軍——張昆瑋。
初中畢業時,張昆瑋就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山西省實驗中學,高中時就拿到兩個省級學科競賽一等獎和金牌,後來便直接成功保送清華姚班。
畢業後在國內最強的科技網際網路公司摩根大通工作,之後轉到谷歌。
但是,在不斷工作中他找到了更加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更適合自己的事情。那就是教師。
採訪中,他曾說:「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北京地鐵沿線的房子已經漲到幾百萬上千萬,如果貸款 30年,每年要還的錢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收入可以漲,但是萬一經濟不景氣呢?是不是要像當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時候的年輕人一樣流落街頭?」
他說,自己可以跟更多的年輕人交流技術,可以給更多不了解怎麼學習的人去授之以漁,所以他選擇回到了家鄉山西,那個並不富裕卻亟待人才的地方。回到家鄉後,他如願以償做了老師。
而任職老師之後,知乎上張昆瑋的學生曾透露,得到了他很大的幫助,很感激他可以到我們學校教書,很幸運自己是他的學生。
張昆瑋的校友趙天琪也說:「學歷應該是給一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束縛人生的枷鎖。」
投身到自己夢想的、基層工作的優秀畢業生遠不止這些。
「我媽媽很胖,150多斤,我給她買衣服,每次都很犯難。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關心下胖胖的女人?」王若菊在採訪中說道。
王若菊是畢業於劍橋的女博士,現在是一個淘寶店主,主要賣大碼女裝。
「我最喜歡的三件事是舞蹈、表演和配音,這三件事情讓我開心,而cosplay全部涵蓋在其中,這是cosplay的魅力之一。」鄒佳琪說道。
她是一位清華畢業生,剛25歲,現在是深圳知名Cosplay社團離殤閣的團長。
每個人對未來的期待都是不一樣的,對未來的規劃也不一樣。
對於高材生們而言,他們也許正因有更高的知識,更多的眼界,所以才不會因世俗的眼光而規劃自己那一層不變的道路。他們寧願選擇更適合自身的發展,即使被他人所不理解,亦無悔。
我們無法通過僅僅表面的一條信息內容而去判斷事情對與錯,或是合適與否。
人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更不可用自己的功利主義去衡量他們的價值。
正如當年,以文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北大中文系的陸步軒,畢業後,竟然成為了賣豬肉的屠夫。
當時很多人對他的評論是大材小用,屈才,不會規劃人生等,甚至很多人感慨:百無一用是書生。
但是,20年後,有報導跟蹤了這則新聞,這位屠夫仍在賣豬肉,且年銷售18億。他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獲得了耶魯大學雙學位學士,年僅26歲的秦玥飛,選擇回國當村官。
很多人不解,且認為村官這個崗位跟他的世界名校太過格格不入,但是這在他本人看來確實合適極了。
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教育資源,為自己貧困山村引投資、建養老院、建路、搭建學校等等,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功將小山村的經濟和教育提升一大截。
2016年,秦玥飛被評為「感動中國2016年度十大人物」。
再比如:碩士畢業後投入山上種茶的陳春梅。
經過層層困難,她結合家鄉革命老區紅色主題,開發「鹿在角下」系列茶產品3項;並且根據名校高知需求,開發了「清華情」系列茶產品2項等,各項產品均在市場中獲得廣泛好評。
這些都帶動了她家鄉的經濟發展,將茶文化傳播給了更多的人。
還有很多數不清的高校畢業生,深入山區支教,正因為有這樣甘於走入基層,走進山區,帶領著其他人一起走出貧困的優秀的畢業生,祖國才更加繁榮昌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這些人,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深入底層,
不斷帶領著人民一步一步走出知識盲區,
帶領著自己的小家不斷成長不斷發展。
他們用魄力改變自己的道路,用能力證明自己的選擇。
有魄力改變自己一層不變的路,有能力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對於那些網絡上抱團討論只為尋求認可感的,又是否太過於像「烏合之眾」?
願所有的人,都可以不顧他人的影響,堅定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不後退。為自己的發展,為祖國的未來,無悔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