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機、打遊戲,打到手都抽搐了,你這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了!」
近日,一位煩躁不已的媽媽帶著孩子走進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的門診,接診的廖崢孌副主任醫師發現,孩子右手插在衣兜裡一言不發地站在一邊,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
經過交流,廖醫生發現,小宇覺得遊戲並不好玩,但因為「煩」,不想做其他事情,只能玩遊戲。其實,小宇不是媽媽認為的「網癮」,而是抑鬱症。
(網絡圖)
不是遊戲成「癮」
而是借遊戲「澆」愁
小宇上初中了,但是每天回家就抱著手機玩遊戲,尤其是這個寒假不出門,「忘我」地沉浸在遊戲中,開學了也不想去上課。「讓他走動走動,到最後房門都不給我們開了。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實在是沒辦法,只好請醫生來幫幫我們。」媽媽倒了一肚子苦水,表示對兒子的「網癮」無能為力。
經過一番交流,醫生得知,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平時只看到孩子打遊戲,卻沒發現這個孩子其實一年前就因為學業壓力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態,不願意交流,成績下降,又常出現心煩易怒。「不想跟人說話,打遊戲可以打發時間。」小宇說。
(網絡圖)
「孩子沉迷遊戲,本來就是父母的一個大難題,但還有一種更為複雜的情況,沉迷遊戲只是表象,抑鬱症才是背後的原因。」廖醫生表示,近幾年她接診了很多青少年抑鬱症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借打遊戲「澆」愁。父母如果揪著「打遊戲」這個點管教孩子,孩子的狀況不僅不會有改善,還可能加重孩子逆反心理,使情況更加糟糕。經過專業評估,醫生認為,小宇已經到了必須住院治療的程度。
遊戲很「燃」,
但心情仍然很「喪」
抑鬱症患者還喜歡打遊戲?其實這和「喜歡」一點都沒關係。
抑鬱症的孩子少言懶動,做啥事都提不起精神來,煩躁不安,但遊戲卻可以讓他們暫時逃避現實的環境,在虛擬的世界中得到解脫和放鬆。他們沉迷於玩遊戲,但一點都沒有「燃」的感覺,相反還挺「喪」的。
(網絡圖)
廖醫生說,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抱著手機玩遊戲,家長要高度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是不是經常悶悶不樂、唉聲嘆氣,不愛言語,不愛和同學交往?家長多說幾句,孩子就大發脾氣,嚴重時還摔東西?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請一定要帶孩子到精神衛生科進行專業的評估。不要以為孩子打遊戲就是「青春期叛逆」或者「遊戲成癮」而隨意責罵。
少年已知愁滋味
父母不可亂推諉
「別以為孩子沒有煩惱!別以為孩子的煩惱都不是大事!」廖醫生說,她曾接診過一位高中生,一天能嘆氣幾百回,說一句話就要嘆氣,父母覺得他小題大做,十幾歲的年紀能有什麼憂愁。結果孩子當天就被診斷為「抑鬱症」收治住院治療。
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兒童大約有3億多人,大約3000萬人有心理障礙,其中青少年抑鬱更是常見。廖醫生指出,從多年的接診情況來看,現實中身為「問題父母」而不自知的有不少,對孩子過度關注,控制欲強,過於強勢,習慣於「管教」孩子,或是缺少關愛和陪伴,與孩子沒有足夠的交流互動,有些父母自身也很焦慮,這些都有可能是導致孩子抑鬱的「問題環境」。
(網絡圖)
抑鬱症患者常常「一個人獨自悲傷」,他們的感受是真切的,不是「作」,也不是「叛逆」,家長如果能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應給予更多理解和關愛,至少在這個時候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一般來說,輕度抑鬱症可進行心理治療,視具體情況是否需要藥物輔助。但中重度抑鬱症,還是需要儘早接受藥物治療,並且結合相關的心理治療。
商報記者 馮雙 通訊員 楊陶玉
值班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