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遊戲,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醫生:這是抑鬱症

2020-12-20 騰訊網

「玩手機、打遊戲,打到手都抽搐了,你這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了!」

近日,一位煩躁不已的媽媽帶著孩子走進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的門診,接診的廖崢孌副主任醫師發現,孩子右手插在衣兜裡一言不發地站在一邊,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

經過交流,廖醫生發現,小宇覺得遊戲並不好玩,但因為「煩」,不想做其他事情,只能玩遊戲。其實,小宇不是媽媽認為的「網癮」,而是抑鬱症。

(網絡圖)

不是遊戲成「癮」

而是借遊戲「澆」愁

小宇上初中了,但是每天回家就抱著手機玩遊戲,尤其是這個寒假不出門,「忘我」地沉浸在遊戲中,開學了也不想去上課。「讓他走動走動,到最後房門都不給我們開了。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實在是沒辦法,只好請醫生來幫幫我們。」媽媽倒了一肚子苦水,表示對兒子的「網癮」無能為力。

經過一番交流,醫生得知,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平時只看到孩子打遊戲,卻沒發現這個孩子其實一年前就因為學業壓力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態,不願意交流,成績下降,又常出現心煩易怒。「不想跟人說話,打遊戲可以打發時間。」小宇說。

(網絡圖)

「孩子沉迷遊戲,本來就是父母的一個大難題,但還有一種更為複雜的情況,沉迷遊戲只是表象,抑鬱症才是背後的原因。」廖醫生表示,近幾年她接診了很多青少年抑鬱症患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借打遊戲「澆」愁。父母如果揪著「打遊戲」這個點管教孩子,孩子的狀況不僅不會有改善,還可能加重孩子逆反心理,使情況更加糟糕。經過專業評估,醫生認為,小宇已經到了必須住院治療的程度。

遊戲很「燃」,

但心情仍然很「喪」

抑鬱症患者還喜歡打遊戲?其實這和「喜歡」一點都沒關係。

抑鬱症的孩子少言懶動,做啥事都提不起精神來,煩躁不安,但遊戲卻可以讓他們暫時逃避現實的環境,在虛擬的世界中得到解脫和放鬆。他們沉迷於玩遊戲,但一點都沒有「燃」的感覺,相反還挺「喪」的。

(網絡圖)

廖醫生說,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抱著手機玩遊戲,家長要高度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是不是經常悶悶不樂、唉聲嘆氣,不愛言語,不愛和同學交往?家長多說幾句,孩子就大發脾氣,嚴重時還摔東西?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請一定要帶孩子到精神衛生科進行專業的評估。不要以為孩子打遊戲就是「青春期叛逆」或者「遊戲成癮」而隨意責罵。

少年已知愁滋味

父母不可亂推諉

「別以為孩子沒有煩惱!別以為孩子的煩惱都不是大事!」廖醫生說,她曾接診過一位高中生,一天能嘆氣幾百回,說一句話就要嘆氣,父母覺得他小題大做,十幾歲的年紀能有什麼憂愁。結果孩子當天就被診斷為「抑鬱症」收治住院治療。

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兒童大約有3億多人,大約3000萬人有心理障礙,其中青少年抑鬱更是常見。廖醫生指出,從多年的接診情況來看,現實中身為「問題父母」而不自知的有不少,對孩子過度關注,控制欲強,過於強勢,習慣於「管教」孩子,或是缺少關愛和陪伴,與孩子沒有足夠的交流互動,有些父母自身也很焦慮,這些都有可能是導致孩子抑鬱的「問題環境」。

(網絡圖)

抑鬱症患者常常「一個人獨自悲傷」,他們的感受是真切的,不是「作」,也不是「叛逆」,家長如果能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應給予更多理解和關愛,至少在這個時候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一般來說,輕度抑鬱症可進行心理治療,視具體情況是否需要藥物輔助。但中重度抑鬱症,還是需要儘早接受藥物治療,並且結合相關的心理治療。

商報記者 馮雙 通訊員 楊陶玉

值班編輯:陳敏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打遊戲不一定是「網癮」
    家長 整天玩手機、打遊戲,打到手都抽搐了,你這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了! 近日,一位煩躁不已的媽媽帶著孩子走進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診室。接診的醫師發現,孩子右手插在衣兜裡一言不發地站在一邊,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 醫生 打遊戲好玩嗎?
  • 孩子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怎麼辦
    媽媽從小聲說,一直到大聲喊,小新才不情願地答應一聲,然後依然我行我素, 惹得媽媽常常失去耐心,恨不得拎起來打一頓。「小新,起床啦,不然遲到啦。」(很溫柔,對不對)「小新,起床啦,不然來不及吃飯啦。」(有點著急了)「小新,起床啦!!!」(快要發火了-)家有學童的家長,聽到這樣的「臺詞」,是不是感覺非常熟悉呢?
  • 兒童心理30個怎麼辦(1)「孩子對家長的話充耳不聞,怎麼辦」
    小新是一名小學生,他聰明伶俐、活潑好動,但常常對爸爸媽媽說的話充耳不聞。媽媽從小聲說,一直到大聲喊,小新才不情願地答應一聲,然後依然我行我素, 惹得媽媽常常失去耐心,恨不得拎起來打一頓。「小新,起床啦,不然遲到啦。」(很溫柔,對不對)「小新,起床啦,不然來不及吃飯啦。」(有點著急了)「小新,起床啦!!!」
  • 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因為他媽媽的一句話,醫生也救不了
    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源自微博用戶@愁容騎士典當記這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家長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就是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
  •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時間: 2016-07-13 11:28  來源: 錢江晚報   編輯: 來聽聽心理科醫生跟大家分享的診療故事,或許你會有很多的共鳴。  今天是俞秀(化名)出院回家的日子,離開前她與相處了兩個多月的病友們一一道別:「我已經好起來了,你們也很快就能回家的。」看著她如今安慰人的這副架勢,誰也想像不到她入院前的樣子。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四:抑鬱症合併遊戲障礙/成癮的困局如何破解
    孩子沉迷電子遊戲,家長、老師們頭疼不已。現在,頭疼的還有精神科醫生,尤其是碰到既沉迷遊戲,又有抑鬱症的年輕患者時。2018年6月,經過多年的討論和爭議後,國內外醫療界的專家們終於對「遊戲障礙」這一精神疾病形式達成基礎共識。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去姥姥家?沒弄清真相前,媽媽可別數落
    就比如走親戚這件事,很多寶媽都反映,讓孩子去一次姥姥家,跟接財神似的,各種誠心實意,結果——還是一場空!按理說,他跟姥姥應該很親,但這小子從10歲開始就不怎麼愛去姥姥家,現在長成了大小夥,就更不願去姥姥家了。不管我表姐怎麼數落他,罵他「白眼狼」,逼著他去姥姥,都沒用。那麼,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去姥姥家?沒弄清真相前,媽媽可別一味數落。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去姥姥家?
  • 流產以後也會得抑鬱症嗎?
    從嬰兒階段的餵奶、換尿布、哄寶寶睡覺,都需要爸爸媽媽們親自動手。有了寶寶以後,新手爸爸媽媽們除了從身體上要學會適應,在心理上也要漸漸去接受身份的變化。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孩子身體不好,或者拿出其他的什麼問題,常常被責備的都是媽媽。比如寶寶晚上總是哭,我有人責備你是沒有將寶寶餵飽。又或者寶寶生病住院的時候,家裡面也會埋怨你沒有照顧好寶寶。
  • 孩子有抑鬱症,家長應該找什麼樣的醫生、諮詢師,該不該找大仙
    但是,醫生不會考慮你描述的嚴重情況,這是因為為避免醫療糾紛,這些量表是有效的法律依據,而任何主觀判斷,都沒有任何法律依據。這是國際通用規則,我在給美國華人進行指導的時候,真的體會到美國醫生的法律意識,明明患者無法入睡,夜夜失眠,卻給患者開出百憂解,這導致患者精神頭十足更加無法入睡,但是,醫生是不會聽患者訴求的,他只依據量表去開藥。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限制既是保護,保護也是一種限制在心理醫生看來,這或許與個人性格、家庭教育、所處環境等不無關係。「那些越懂事、越敏感的孩子越容易自卑,從而易誘發抑鬱症。」……幾秒沉默後,小猛媽媽坦言,自己是重組家庭,小猛是她與前夫的孩子,而現在的丈夫對小猛並不太好。「所以,我對小猛特別好,就怕虧欠他。」「那他爸對孩子不好到啥程度?會打孩子嗎?」「偶爾也會的,但更多的可能是說他吧。」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限制既是保護,保護也是一種限制在心理醫生看來,這或許與個人性格、家庭教育、所處環境等不無關係。「那些越懂事、越敏感的孩子越容易自卑,從而易誘發抑鬱症。」……幾秒沉默後,小猛媽媽坦言,自己是重組家庭,小猛是她與前夫的孩子,而現在的丈夫對小猛並不太好。「所以,我對小猛特別好,就怕虧欠他。」「那他爸對孩子不好到啥程度?會打孩子嗎?」「偶爾也會的,但更多的可能是說他吧。」小猛媽媽說,孩子繼父會對小猛說「要你有什麼用啊?」
  • 為什麼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
    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去複診的時候正好在看書。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 媽媽生寶寶,寶爸竟然患了產後抑鬱症
    大家都知道生完孩子以後媽媽可能會有產後抑鬱症,但是很少人知道爸爸也可能會有產後抑鬱症,而且這是真實的客觀存在。隨之而來的是爸爸出現噁心症狀,甚至體重也會增加,有專家認為,這是人類共同進化的一種表現,希望爸爸能對懷孕有同感,讓爸爸更多的留在媽媽和寶寶身邊。
  • 懷孕37周想提前剖腹產,反被醫生數落!胎寶寶多大才算足月呢?
    當時還勸她說到了最後關頭了,再忍忍吧,但無論我們以及她的家人怎樣勸,她都是不聽勸之後反被醫生數落了一通,說它本身以及寶寶發育都沒有什麼問題,要是提前剖腹產把寶寶生下來反而是對寶寶不利的,懷孕37周想提前剖腹產,卻被醫生數落!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是誰把孩子逼成抑鬱症的?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青少年也成了高發人群。
  • 抑鬱症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我們該怎麼辦?
    被扔垃圾桶的那天,當她滿懷委屈回到家裡想要尋求爸爸媽媽保護的時候,媽媽一句「你又去哪裡瘋玩了,放學了也不回家,還把身上弄得這麼髒!」一下子就把她的情緒都憋了回去。一般孩子會比家長更加主動積極的尋求心理幫助,這點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因為現在抖音B站的興起,各種動漫,二次元圈的文化影響下,抑鬱症對很多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難以接受的名詞。雖然很多孩子對確診為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之後帶來的影響並不清楚,但是不去確診似乎就無法說服父母,引起他們的重視是很多孩子普遍遇到的困境。
  • 孩子迷戀網路遊戲,這位心理醫生媽媽這樣做……
    其實,小編相信,很多家長最煩惱的不是以上兩件事,而是「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成為低頭族」。   當您在為孩子沉迷遊戲而發愁的時候,您有沒有想過,當孩子沉迷遊戲,他在「迷」什麼?手機遊戲為啥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這些問題,可不是人人都能想得明白,這可是涉及了兒童教育的專業問題呢!   據《廣州日報》報導,一位心理醫生媽媽也遭遇了兒子酷愛手機遊戲這一難題。
  • 抑鬱症女孩被母親諷刺假用功,醫生怒斥:不要暴力溝通
    昨天,一個抑鬱症女孩被母親諷刺挖苦的視頻激怒了很多人。小麗(化名)患有抑鬱症,本次是去醫院複查。醫生看見孩子在病床上讀書,就誇了一句:「這孩子是真用功啊。」誰知一旁的母親張口就來:「假用功,這一天淨假用功。」醫生反覆給母親使眼色示意她不要說了,但是母親還是不停在一旁老道:「就知道假用功。」整個過程,小麗默默低著頭不發一言,連醫生都受不了了,連連說:「你又說,別說了」。
  • 心理醫生:這樣的孩子更易患抑鬱症,90%的家長都會犯這個大忌
    一個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去醫院複診,孩子在看書,醫生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然後孩子媽媽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當時我還沒有看到原版視頻,但這種說反話的、鄙夷和嘲諷的味道,實在太有畫面感,相信大家也一樣,看到便仿佛聽到。醫生急得跺腳:又說了又說了......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得抑鬱症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醫生診斷,她患上了抑鬱症。自殺前,她拍了一張坐在25樓頂層的照片,配文是:「世界,再見。」去意已決。曉曉覺得這是她人生的汙點,喪失鬥志,不願去上學。曉曉的媽媽一向嚴厲,疾言厲色地把女兒罵了一頓。誰料曉曉就此崩潰,開始自殘。媽媽求助心理醫生後,才知道曉曉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