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來說,如果中標之前市場份額不是太高,入圍帶量採購名單能迅速增加銷量,銷售額也同步提高,起到以價換量的效果。但如果之前市場份額已經很高,那麼量的增加可能不足以彌補價格的損失。
從銷售量看,中選產品增長態勢強勁,而大多數未中選原研藥受到明顯擠壓,跨國藥企在調整過期專利藥戰略。
銷售額有分化,京新藥業中標的左乙拉西坦同比增長253%,中國生物製藥的恩替卡韋分散片同比減少9%。
中標之前市場份額不是太高,入圍能夠實現以價換量。反之,那麼量的增加可能不足以彌補價格的損失。
「藥品回扣」在減少嗎?部分中標企業的推廣費用在下降,例如華海藥業同比降20%。但這不普遍。
用一天和一年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可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認識。
去年今日,一場讓醫藥行業重新洗牌的大戲開幕了。
2018年12月6日,上海下透了一天的冷雨,卻絲毫未減醫藥界的熱情。在長寧區天山路1800號,幾十家藥企正滿頭大汗地大砍藥價,全國「4+7」帶量採購開標了。
這項此前被業內諸多藥企反對、阻力太多甚至有人揚言會「胎死腹中」的政策,沒人想到,會在一年內席捲整個醫藥圈,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震蕩,毫無意外成了逢醫藥會必被提及、逢行業分析報告必寫的高頻詞。
前不久,在醫保談判目錄發布會現場,一家外資企業負責人正沉浸在產品入局的興奮狀態中,卻被同行們追著問,「4+7帶量採購,對你們有什麼影響?會調整在中國的策略嗎?」
沒有藥企能置身事外。
就在上一周,聯採辦召開座談會,第三輪帶量採購的號角已經吹響。
截至今天,帶量採購大戲已上演一周年。那些中標的藥企和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中標品種實現「以價換量」了嗎?
全國11個城市從2019年初開始執行採購任務,按照中標價格以及嚴格規定的採購量去採購,每個城市的採購量是前一年該市公立醫療機構每個品種年度60%-70%。剩下的30%-40%可由公立醫療機構自行選擇品種採購。採購期為一年。
去年中標的25個品種,涉及到15個藥企,其中包括6家上市公司:華海藥業、中國生物製藥、京新藥業、深圳信立泰、四川科倫藥業、阿斯利康、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
IQVIA發布的《中國醫院醫藥市場回顧 | 2019年第三季度》認為,4+7帶量採購效果顯著,中選產品增長態勢強勁,而大多數未中選原研藥市場受到明顯擠壓。
在2019年第三季度醫院用藥前10產品中,未中標的立普妥和波立維受到帶量採購的影響,銷售額同比下跌1.2%和6.5%,下跌明顯;而相對應的兩個中標品種阿樂(北京嘉林藥業的阿託伐他汀鈣片)和泰嘉(深圳信立泰藥業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在第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6.4%和0.7%,銷量同比大幅增長94.5%和50.7%。
信立泰在財報中說:泰嘉中標,解決了一些過去銷售中長期存在的瓶頸問題,銷量快速增長。
增長強勁的還有京新藥業的左乙拉西坦。根據財報,2019上半年,該公司銷售收入18.59億元,同比增長31.92%;淨利潤3.26億元,同比增長52.89%。帶量採購中標的瑞舒伐他汀銷售3.95億元,同比增長16%;另一個中標的左乙拉西坦銷售0.48億元,同比增長253%。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中標的藥品都在猛增。
第一輪中標品種最多的華海藥業,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5%,但這個增長幅度不如去年的8.01%,以價換量效果並不明顯。6個中標品種均為該公司主要品種,但華海藥業沒有公布單一藥品的銷售額。
半年報中明確提及,增長下降原因之一就是「4+7 帶量採購中標產品銷售數量大幅增長,但價格相對較低,收入增幅較小」。另一個原因則是受纈沙坦雜質事件、FDA 禁令影響,部分產品無法實現銷售。
以銷售額看,還有的中標藥品在下降。
圖片來源:yestone
比如中國生物製藥的恩替卡韋分散片,這是該公司的核心產品之一,也是銷量擔當,被該公司稱為「目前臨床使用效果最好的抗B肝藥物之一」。
從前三季度財報來看,恩替卡韋分散片的銷售額約23.3521億元,而去年同期為25.7286億元,減少了2.4億元左右。
「醫藥行業4+7藥品集中採購持續落地鋪開,入選品種市場銷量增長明顯,但大幅降價,利潤增速減緩」,中國生物製藥的財報所提及的原因與華海藥業一致。
今年9月24日,第二輪帶量採購中,因為對手報價更低,中國生物製藥的恩替卡韋分散片出局。
整體上來說,如果中標之前市場份額不是太高,入圍帶量採購名單能迅速增加銷量,銷售額也同步提高,起到以價換量的效果。但如果之前市場份額已經很高,那麼量的增加可能不足以彌補價格的損失。
「藥品回扣」減少了嗎?
帶量採購帶來的另一個效果是——部分中標企業藥品推廣費在降低。
以往企業為了藥品推廣,需要支出大筆銷售費用,其中可能就包含了一部分「回扣」。
但帶量採購對醫院有相關藥品採購量的明確要求,致使銷售費用減少。
比較明顯的是華海藥業,2019年上半年銷售費用比去年同期減少15.18%,具體數額是8235萬。而其中,產品推廣服務費就減少了8144萬,減少20%左右。
而銷售費用在銷售收入中的佔比,從去年同期的21.4%降低到了17.4%。
華海藥業2019年半年報截圖
但這不是普遍現象,比如京新藥業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增長了接近2億,增長幅度為43.46%。
當然,京新藥業中標的藥品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佔比20%多,也有可能是其他藥品的銷售費用在上漲。
過期專利藥優勢不再,跨國企業逐步戰略調整
「4+7」帶量採購的餘波已經影響到25個品種之外。
帶量採購政策的初衷之一,就是加快中國仿製藥替代過專利期原研藥。
有媒體報導,開標後的第二天,國家醫保局一位官員再一次與業內人士溝通,痛陳中國醫藥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過了專利期的原研藥在中國依然是高價銷售,在座的業內人士,要把這個事情當成恥辱。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的體制,出在進醫院環節。」
而這一年,跨國藥企似乎意識到此後過期專利藥在中國優勢不再,一些跨國藥企加速將過專利期的原研藥剝離,不再作為戰略核心,逐步調整業務架構。
比如4月23日,禮來宣布與中國醫藥公司億騰醫藥籤署協議,向其出售旗下抗生素產品希刻勞和穩可信在中國大陸的權利,以及位於蘇州的希刻勞工廠。這兩款都是禮來產品線中的老牌產品,進入中國的年份分別是1993年和1996年。
今年3月,輝瑞將成熟產品事業部獨立出來,歸屬輝瑞普強。輝瑞普強產品線囊括了很多輝瑞的原研專利過期產品,包括立普妥、絡活喜、西樂葆等,涉及心血管、等治療領域。雖然沒有明確將產品剝離,但畢竟已經不在輝瑞的主要體系中,接下來的運營和銷售也不再是戰略重點。
隨著剝離過期專利藥業務的進行,跨國相關銷售團隊的解散也一波接一波,尤以落標的品種為主。比如,賽諾菲解散波立維銷售團隊的傳言甚囂塵上,「4+7」帶量採購之前,波立維佔據約60%的市場,落標意味著這個曾經霸佔市場的專利藥即將失去優勢。
安永研究報告顯示,跨國藥企過專利期原研藥在中國銷售額佔比基本達到了80%,對於以普藥為主的跨國藥企,過專利期原研藥佔比更高,甚至達到90%以上。而中國前五大跨國藥企輝瑞製藥、阿斯利康、拜耳醫藥、賽諾菲及羅氏製藥在中國銷售額前三位的產品都是過專利期的原研藥。
此前,這些過專利期原研藥在中國一度維持著其他市場所無法比擬的高價,而在4+7帶量採購的衝擊之下,降價的信號越來越明顯。
燎原之勢
整整一年時間,「4+7」帶量採購從11個試點城市擴展到全國25個省份,國家試圖以更大的市場量換更低的價格。而品種也不再局限於25個。
第一輪和第二輪帶量採購對比,製圖:八點健聞譚卓曌
「4+7」帶量採購似乎形成了燎原之勢:不僅國家搞,地方也要搞;不僅過了一致性評價的品種要搞,沒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的也要搞;不僅一家入選,多家也要入選。
此後,有兩個省和一個市獨立開始進行了帶量採購:河北省、江西省和武漢市。
其中,河北省針對「兩病」門診用藥開展帶量採購,以公開最高限價的方式進行藥品招標,並且對中標企業給予全部的市場份額,而對於未招滿3家過一致性評價企業的品種,允許未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參與競標。
河北省「兩病」門診用藥招標合計涉及超過5億元的採購盤子,其中不乏阿卡波糖這類總採購金額過億的大品種,加上100%市場份額用於集中採購,相比「4+7」帶量採購,對一些企業更有誘惑力。
12月1日,武漢市連發四份藥品帶量採購細節,為之後的帶量採購模式,打造了一個新的樣本。武漢的方案加入了不少創新性舉措,例如通過多種維度對質量進行評價,例如提出按照用量大小劃分組別,並提出不同的降價幅度等等,納入了多元的考核指標。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先前作為試點,具有區域性質的跨區域聯盟採購在今年有了更多新動向。2019年4月,吉林醫保局宣布將以試點市(州)為單位,通過與深圳市建立藥品跨區域聯盟採購模式,此後,GPO(跨區域聯盟採購)開始從深圳、廣州、上海市級擴展至省級。
一天和一年,認識可能完全相反
去年今日,「4+7」帶量採購招標結果公布,股市一片哀嚎。287家A股醫藥生物公司中,當天有263家下跌。
例如京新藥業,下跌9.43%。從京新藥業去年12月6日以來的股價圖,可以從側面看出市場對帶量採購的反饋,大致有個從懷疑到接受的過程。
一開始暴跌幾天,而後慢慢上漲,直到今年9月24日,第二輪帶量採購中,京新藥業的主力產品瑞舒伐他汀出局,於是再次跌停,此後再未回到之前的股價。
由此可見,用一天和一年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可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認識。
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倡「大歷史觀」,大體上是說要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去觀察歷史的脈動。他說的大歷史,往往是延續上百年、千年的歷史。
如果我們借用這樣的觀念去看帶量採購對醫藥行業的影響,一年都還太短,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吳靖|撰稿
王吉陸|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