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更多熱門資訊、玩機技巧、數碼評測、科普深扒,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的百家號:雷科技
-----------------------------------
「北山」不是山,而是一條路,被稱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路之一。
北山路,位於杭州西湖北濱,連接著雲光水中亭和西冷石橋畔,依山傍湖,路兩旁梧桐樹林立,頭頂林蔭鳥語,就算夏天烈日當空,星星斑點的陽光也會變得特別涼爽,迎面還會吹來夾著荷葉香的微風。
當然,這條路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風景,春天,桃紅柳綠;夏天,滿池荷花;秋天,滿地金黃;冬天,白雪皚皚;沿途一帶還有眾多古建築群,走在路上便能感受杭州的歷史文化古蹟,它沒有西湖十景有名,但這條1500多米的路卻交織著西湖的風景和光影。
正好,九陽推出的北山系列家電同樣以美著稱,比如今天體驗的這款:九陽北山全自動陶瓷電燉鍋D-35Z3。
在我們印象中,九陽的產品都是走輕奢路線,不過,其推出的北山系列產品則一改以往風格,採用極簡的設計,而且非常有中國山水風的味道。當然,在「內涵」方面,它的燉煲能力同樣很強,下面就來一一感受下「這道獨特的風景」。
極簡顏值,詩意柔然,一股濃濃的中國風味道
初看九陽北山電燉鍋就被其簡約的設計吸引住,流線造型,全身沒有太多複雜的色彩和元素點綴,純白一片,有點日系家電的味道,再看細節,會發現這款產品在設計上確實有很多思考,並融合了不少中國風的元素。
比如,這款電燉煲的煲蓋頂部帶有一些小凸點,結合這個「山」形的提手設計,水平看過去就像遠處起伏的山脈,比較有詩意。
不顯眼的內膽一側也印有「山脈」的符號,還有「北山」字眼,而且這個表面採用細膩磨砂工藝的內膽看起來也特別有質感,簡約而精緻,直接拿出來放飯桌上還能拉高餐具平均顏值。
內膽容量為3.5升,滿足2-3人分量使用,其拿在手上感覺特別紮實、厚重,據了解這個陶斧內膽採用澳洲進口鋰輝石材質,內表面光滑易清理,並且非常耐熱,-20℃到420℃的冷熱溫度驟變也不會產生開裂現象。
另外,這種陶斧材質的內膽還有良好的導熱性能,使得電燉煲加熱更快,有效縮短預熱時間,增加精燉時長,讓食物營養釋放更加充分。
內膽設計帶有木紋質感的提手,有效防燙,拿取很方便。
煲蓋上的木紋質感提手,孔位很大,拿取同樣很方便。
加熱底盤的做工很精緻,不鏽鋼材質看起來質感強烈,並且採用全密封工藝處理,安全防護性能有所保障。
板面按鈕採用防水設計,整個面板界面簡單,沒有太多複雜按鈕,小白、大媽也能快速上手。
功能方面,九陽北山電燉鍋除了支持基本的燉湯功能外,還支持燜肉、煮粥、做煲仔飯等等。配備最長24小時的預約功能,燉煮完成後還會自動進入最長5小時的保溫時間。
對於快節奏的都市用戶來說,這是個很實用而剛需的功能,提前把食材準備好,設定預約時間,早上起床或者下班回家就有熱湯喝,杜絕手忙腳亂,當然,為保證食材新鮮度,預約時長最好根據食物保質期設定,不建議預約時間太長。
燉湯實測:2小時快速精燉,熱湯很鮮美、濃鬱
下面進入實測環節,做一道:玉米排骨湯,準備的食材有:排骨、胡蘿蔔、玉米、枸杞、紅棗。
作為一道食補湯品,其在春季飲用非常合適,滋補功效強,適用大部分人群,其中玉米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紅棗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等作用,傳說中的枸杞則有「養生」功效,排骨中的營養精華同樣通過煨湯熬燉出來後,更易於人體吸收。
當然,這道湯由於混合有不同種類以及易熟程度不同的多種食材,所以也非常考驗這款電燉煲的燉煮功力。
九陽北山電燉鍋的操作步驟很簡單,和其他電燉煲使用方式差別不大,把食材準備好放煲內,加入純淨水,蓋上蓋子,點擊對應功能按鈕(比如:燉湯),再點擊「啟動」按鈕(無需預約前提下)即可開啟工作,九陽北山電燉鍋的默認燉湯時長為2小時,可根據不同食材和需求設定其他燉湯時長。
接著就直接把這些食材都放到煲內,開始燉湯。
機器面板屏幕能夠看到燉湯剩餘時間,其整個工作過程都比較安靜,沒有什麼異常現象,湯水大概過了10多分鐘後就開始沸騰,加熱速度確實很快,燉煮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溢鍋現象,煲體外殼由於做了隔熱處理,所以摸上去完全不燙手,但煲蓋溫度就比較高,切忌用手觸碰。
2小時過去後,玉米排骨湯終於製作完成,從出煲情況來看,賣相很好,玉米和紅棗的香味非常濃鬱,蘿蔔和紅棗也沒有因為長時間的熬燉而融爛。
再來試下口感,湯清甜、濃鬱,裡面夾雜著各種食材的味道,營養精華應該都被燉出來了,玉米、蘿蔔這些熟得剛剛好,肉也燉得很鮮香,有種家裡媽媽煲湯的味道。
不止燉湯功力強,還是一道值得細細品味的風景
總體而言,九陽北山電燉鍋的燉湯功力值得肯定,加上簡易的操作,燉湯、煲粥、燜肉等等很方便,24小時預約、5小時保溫等功能也大大增加實用性,對於上班族或者家中長輩使用都很合適。
另外,高顏值也是這款電燉煲的魅力所在,極簡的設計、對於細節的注重以及精緻的工藝,外觀上似乎已經沒有太多挑剔之處,它就像北山路一樣,很低調,卻是家裡的一道值得「細細品味」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