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整理東西,走路覺得沒走好會反覆來回走,洗手時反覆衝洗水龍頭,直到自己滿意為止。19歲的小宇(化名)是個大二的學生,最近莫名的出現因這些反覆的行為,攪亂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為此感到非常苦惱。
近日,小宇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湖南省腦科醫院)睡眠障礙及神經症科就診,診斷為「強迫障礙」。醫生發現,病症的背後,家長迫切「望子成龍」,從小對小宇過於嚴厲,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陳金虹主治醫師解釋:強迫症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這類疾病通常以長久的、不受自己控制的思維闖入我們的意識領域,並導致這類人群嚴重的焦慮或痛苦的想法、表象、觀念或衝動或不停的重複某些刻板的行為或動作。其特點為患者會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共存,一些沒有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闖入日常生活。患者深知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不對的,想極力抵抗,但始終無能為力,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擔憂和痛苦,嚴重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常有強迫型人格,且一般形成在幼年時期,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直接有關。父母管教過分嚴厲、苛刻,要求子女嚴格遵守規範,決不準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而遭到父母的懲罰,做任何事都思慮甚多,優柔寡斷,並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
在與小宇父親的交談中,醫生了解到,小宇高中之前各科成績還不錯。由於出生在農村,家庭並不富裕,家裡人都迫切希望他通過讀書,改變祖祖輩輩在家務農的困境,因此對他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這可能是小宇患強迫症的一個重要因素。」
陳金虹補充解釋,一些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醫生家庭由於過分愛清潔,對孩子的衛生特別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另外,幼年時期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產生強迫型人格。
小宇入院後,陳金虹主治醫師為其制定了詳細的診療計劃,如控制強迫症狀,抗焦慮,改善睡眠,加強心理及行為治療等,目前症狀已得到了明顯的控制。
陳金虹醫生表示,對強迫障礙的治療,自我心理療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配合醫務人員做好相關治療的同時,患者本人可以進行如下調整:
1.順其自然。由於強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把衝突理智化,過分壓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強迫型人格障礙主要是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順其自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做了以後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對做過的事進行評價。比如擔心門沒有關好,就讓它沒關好,課桌上的東西沒有收拾乾淨,就讓它不乾淨;字寫得彆扭,也由它去,與自己無任何關係。開始時可能會由此帶來焦慮的情緒反應,但由於患者的強迫行為還沒有達到無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狀是會消除的。
2.接納自己的強迫行為。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把行動的自主權交給了「規矩與習慣」,總是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的準則去做把自己活潑的心智鎖進了牢籠。因此要砸開鎖鏈,打開牢籠,讓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為。
3.轉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越投入越好,不知不覺,強迫的思維就會被忽略。
當症狀嚴重時,請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作者:張海燕
編輯: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