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有其原因,作為心理障礙當中的焦慮症也不例外,焦慮症形成的原因複雜且多樣,究其根源,無非來自於生物性因素、心理性因素與社會性因素三方面。
有的患者病因單一,可能是單純的生物性因素,又或者是心理性因素所致,但更多的焦慮症患者往往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側重於其中某一種因素。
大學畢業踏入工作已有半年的周女士,向精神科醫師闡述道:「有個周末在家做家務時,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莫名地恐懼不安,整個人都顫抖了起來,不知所措,就好像大難臨頭一般,那一刻感覺自己快要死了,真的好痛苦。」
聽了周女士的傾訴,精神科醫師繼續深入交流,了解到周女士這樣的情況已有三個月之久,期間已經發作過十幾次,有兩次都打了急救電話,送往醫院作了一番身體檢查,但都沒有檢測出任何軀體疾病。
因為隔三差五地發作一次,並且發作前毫無徵兆,也沒有規律,不論在散步、購物、做家務,還是上班時間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最後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精神科就診。
精神科醫師通過對周女士的詳細了解,做出了診斷結果,並告知周女士本人患上的正是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又稱為急性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與慢性焦慮症(廣泛焦慮症)相對而言,驚恐障礙起病迅速,持續時間短,症狀明顯並且十分強烈,患者除了會有心悸、震顫、多汗等植物神經症狀外,還會有一種失控感和瀕死感,雖然這種體驗極為主觀,與現實情境不符,但患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驚恐萬分,甚至大呼大叫大跑。
精神科醫師試圖尋找周女士的病因,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經過多次交流發現,周女士的父親曾經也有過焦慮症史。
據周女士透露,其父親年輕時也出現過心悸、氣促、出汗、恐懼等症狀,只是症狀來得沒有周女士那麼強烈,也不曾出現大難臨頭的瀕死感。
為了明確病因,周女士再次就診時讓父親陪同前往,在精神科醫師的了解下,其父親曾經確實患過焦慮症,因病情較輕得以控制,便也沒有經過系統的治療。
但父親的這種容易焦慮的性格特點依然尚存,由此可見,周女士的驚恐障礙與父親的焦慮症不無關係,因為焦慮症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根據相關研究報導,一級親屬當中患有焦慮症的子女,要遠遠大於沒有焦慮症史的父母所生養的子女的患病率,這更加肯定了遺傳在焦慮症致病因素中的重要地位。
當周女士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精神科醫師建議其父親也一同前來治療,即使病情已控制或症狀輕微,也最好能和周女士一同了解焦慮症。
因為與家人同住的周女士,驚恐障礙不僅有著來自遺傳的因素,更有可能與父母親的相處過程中,相互習得有關。
畢竟,誘發驚恐障礙的因素可能只是一次不經意的應激事件,但如果個體本身不是易感素質,或者沒有一個長期為焦慮症形成提供成長的環境,也無法導致驚恐障礙的發生。
要治癒或減輕驚恐障礙的症狀,就要周女士以及周女士長期生活的家庭入手,尤其是當周女士的父親也有過焦慮症史的時候,就更應該讓一家人參與到治療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驚恐障礙發作時,患者本身無法自制,即使意志力再頑強,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畢竟個人的力量無法對抗環境的力量,而理性的力量又通常小於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