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待字閨中的女子,最大的心願大概就是嫁給一個和她一生一世一雙人的丈夫,奢望著他一心一意,不納妾,不尋花問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然,在那樣的時代裡,能夠達成夙願的,都是極少數,尤其是,倘若嫁入的不是尋常人家,而是入宮為妃,這一願望就更是奢談了。
後宮佳麗三千人,歷史上,歷朝歷代,除了極少數的女子,得到過專寵以外,如隋朝獨孤氏,唐朝楊貴妃等,絕對多數時候,帝王之愛,都不可能屬於一個女子。一方面,美女如雲,皇帝也是普通男子,不可能沒有心神蕩漾的時候;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不允許他獨寵一人,總是會有人勸誡他要雨露均沾,而這個人,十之八九是太后。那麼,為什麼往往是太后充當這樣的一個角色呢?她又為什麼不願意後宮有人一枝獨秀呢?
這個問題,如果用官方的話語回答,可以簡單的用皇家需要人開枝散葉來回答。可是,這僅僅只是最淺層的原因,背後還有鮮為人知的隱情。
皇帝登基,太后之位一般是兩類女人的,第一類,是皇帝的生母;一類,是先皇的皇后,皇帝的嫡母。
如果是生母為太后,首先,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子多福,也想享受天倫之樂。其次,她也是為了他兒子的江山社稷著想,前朝後宮,從來都是一體的,後宮裡的女子,雖然大多數是普通家室出身,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功臣之女,是權臣之後,甚至還聯姻的公主等等,如果不能善待她們,讓她們空守宮闈,豈不是讓忠臣寒心,讓江山不穩?帝王的寵幸,不僅僅是一時的喜歡,很多時候,也是政治的妥協。太后是明白的,而皇帝也明白,但有時候也會做不到,愛情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想緊緊抓住,而此時此刻,太后就必須去提醒皇帝,他的手永遠不能只握住一份感情,不是帝王無情,而是帝王不能專情。在這方面,順治帝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順治帝愛上了原本指婚給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董鄂氏,不顧天下人的反對,封她為妃,逼的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自殺,在董鄂妃入宮後,又冷落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得罪了皇后身後科爾沁的勢力。不僅惹得滿城風雨,董鄂妃病逝後,連江山都不要了,出家未果,不久後死於天花。
對比是皇帝生母的太后而言,只是皇帝嫡母的太后,就沒有那麼偉大了,她更多的是出於私心。
先帝去世,皇上又非親子,這種情況下,太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就需要深思熟慮了。
一般這種時候,太后都會選擇悄悄培養一些女子,讓她們入後宮,得聖寵,一來她們在皇帝身邊可以多多探聽消息,二來後宮越是妃子多,勾心鬥角也就越多,皇后和太后相比,治理後宮的能力肯定欠缺,處理不當或者乾脆無法處理,也是常有的事,這個時候,太后就可以讓她的人在皇帝面前提醒提醒,後宮還有太后可以幫襯,一樣一來,太后就有了權力,不再只是看似尊貴,實則步步維艱,她將擁有後宮女人的尊敬,也更方便促進她和皇帝之間的母子情,穩固自己的地位。
與此同時,太后這麼做,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的親生孩子。天家血脈情緣淡薄,皇帝又多疑,很難保證,不會暗地裡對自己的兄弟下手,而此時此刻,如果太后和皇帝關係融洽,至少,對於太后的親子,他會容許活下去做個閒散王爺。倘若太后無親子,但是有女兒,就更加有必要拉近和皇帝的距離了,因為公主很有可能會送出去和親,一旦和親,山高水長,骨肉分離,怕是再也沒有了相見之日。
雨露均沾看似只有四個字,卻承載了太多複雜的情感,有關心,也有心機,雖然出發點不同,但無論太后是生母,還是嫡母,她們在勸說帝王三宮六院,恩澤遍施的時候,有一點卻是一樣的,她們心裡,都有三分真情在希望著帝王能夠雨露均沾。
這三分真情無關自己,為的是後宮裡整日翹首以盼等君恩的那些女子,她們曾經也是那樣的等待,盼望過,所以,深深的懂得那種孤獨與落寞。後宮新進的女子,她們還年輕,可是一轉眼,她們就會老去,如果在她們老去之前,能承寵,哪怕只有一次,都是幸福的。女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奇怪,當年自己是妃子的時候,都想著獨得恩寵,可當身份一變,成為太后,卻又突然同情和理解新朝代裡的妃子們了,甚至還想為她們做些什麼。而這些小心思,最後,也都散開在了歷史的揚起來塵埃裡,隨風而逝,依稀聽見輕輕的嘆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