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的生命的故事!每個人不能不看的日記?

2021-02-22 靈芝情緣

于娟日記《活著就是王道》-- 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一、基本情況:

中文名:于娟出生地:山東濟寧出生日期:1979年逝世日期:2011年4月19日職業:教師本科就讀院校: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就讀院校:復旦大學出國深造:挪威奧斯陸大學

  任職:回國任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  家庭情況:一個大學副教授的妻子,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生病情況: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再遠的飛行也要著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

1生命日記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摘自于娟博客

這是于娟「癌症日記」中被網友轉載最多的段落之一,近日來悄然打動了許多人,短短兩周,她名為「活著就是王道」的博客吸引了100多萬的訪問人次,平淡而誠摯的文字讓每一篇博文下滿是祝福。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這位32歲的復旦大學女教師,在2010年元旦左右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已轉移到全身軀幹骨。她在健康狀況稍好的時候,開始回憶並記錄下癌症治療的點點滴滴。在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

于娟並不願意有人關注她。她所希望的,是有人關注她用生命寫下的文字,希望有人能夠透過她的文字關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從「于娟日記」在社會上熱議以來,也引發了我們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探討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成了如今人們關注的話題。

寧津:既然我們都無法「早知道」

于娟堅持每天兩次更新博客,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坦白說後悔自己曾經這樣——「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但很遺憾的是,很多網友,一邊看著于娟的博客,一邊重複著跟過去的于娟同樣的生活,只因為他們還沒有感到「生命臨界點」的危機。

相比網友們的「明知故犯」,在「生命日記」之外,其實更令人警醒的是,在中國,像于娟這樣的人,可算是「優等生」、「優等白領」的典型,但她認為自己考的GT證書「毫無價值」,考研是「堂而皇之」,毫不誇張地說,這也間接反映出了我們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們的教育,更加偏重分數和考試,而對「人生」、「生命」較少涉及。很多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優等生」,只知道沿著家長和老師指點的方向努力,考大學、考研究生、考博士、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直到有致命性的危機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過去的很多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父母,把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當原本成績出眾的孩子因沒有考進理想的大學選擇了逆反甚至輕生,他們才知道後悔: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初就不該逼他。還有很多子女,平時忙於工作,忙於小家庭,直到父母病重,他們才覺得遺憾:早知道會這樣,我肯定會抽出時間來多陪陪父母。

「早知道會這樣」,這已經成了我們痛悔時最常用的句式。當然我們也都清楚,我們都無法「早知道」,所以我們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師一再提醒我們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以不會令自己將來後悔的方式去生活。

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蘋果公司CEO賈伯斯提供了出色的答案。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提到,他17歲的時候讀到這句話——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是正確的。「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當答案連續多天是『No』的時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 」賈伯斯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但這並不妨礙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歲與人合作創辦蘋果公司,三十多年來一直是IT界的風雲人物,這是一個常人在改變著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楊文: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不管怎樣生活,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做著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壓力下,而丟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好像總是缺失了什麼。一個活著,喜歡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歡的是週遊世界也好,總該要拖著自己的身體去做。活著精彩才是王道。不該在失去的時候才懂的珍惜,雖然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卻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相反的事兒了。其實我們都在寫著「生命日記」,用著自己的生命去書寫自己的生活。

記得一個中年喪妻的畫家,有一次淚流滿面地跟我說:活著真好。 對比那些不幸的人,我們才能知道做一個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樂。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悲情人物,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實價值。別人連活下去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別人在睡夢中都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們還抱怨啥,還憤怒啥,還不平衡啥。于娟,我很佩服她。謝謝她給我們的啟示。這就是要我們在忙碌的同時,多擠出些時間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是浮躁?是急功近利?還是像洗腳妹默默無聞中資助那麼多學子一樣平凡中見神奇?

阿布:總是失去了才懂珍惜

于娟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許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後都以書或網絡的方式警醒世人,並轉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論是,如不親身經歷,大多數人還是不會「悔改」,「毫無必要」的壓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總是理所當然,等身體垮掉時,又才幡然醒悟自己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紀德在小說《背德者》裡說:「人們最動人心弦的作品,總是痛苦的產物。幸福有什麼可講的呢?除了經營以及後來又毀掉幸福的情況,的確不值得一講。」

很多東西,只有當我們快要失去的時候才倍感珍貴。生命如是,感情如是,親情也如是。我們總是期待著天荒地老、地久天長,卻不懂得去經營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徹大悟的時候卻為時已晚。如此看來,還是知足為好,人生追求什麼完美?能夠每天快快樂樂的活著就是最好的了。

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平時身體好的時候沒想過生老病死,離別感傷。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計時,和親人朋友的相處時間已經屈指可數,恐怕每個人心中湧起的除了絕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價換來的那些所謂的物質在生命面前顯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後一刻才明白最寶貴的應該是什麼,于娟所說的所謂「浮雲」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之時才能意識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朱玲:幸福是什麼?

早睡早起,規律的作息時間有益健康,這句話所有的人都會承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工作的壓力需要我們去承受,各種交際活動需要我們去應酬,數不盡的生活欲求需要我們去爭取,日新月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應接不暇的網絡資源誘惑我們去點擊……使我們不得不將白天延長進夜晚,由不得自己。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早睡早起已經離我們遠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記》,相信每個人都會很震撼,但是看過之後,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堅持健康的作息規律。

紀福黛: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2004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格言經典》中,收錄了紀福黛撰寫的數條格言,而她自己最喜愛的,就是這一句「濟世若有方,人生則無悔」。

「有夢就有明天,樹影搖曳,輕風習習,在一片中草藥種植田地中,矗立著一幢整潔安靜的樓房,住著來自全國的癌症患者,他們每天一起相互鼓勵,相互交流抗癌經驗,並且在這裡快樂地工作著。呵呵,這就是我一直在構畫的康復圖。」。

哈佛大學有一個教授,他的課很受歡迎,名字就叫幸福是什麼。很多學生去聽了以後,紛紛表示,這門哲學課將會影響自己的一生。而現在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有多少人是活得很不明白,「要浪漫,先浪費」,是不是所有的人生的幸福和快樂,都要「先浪費」呢?房子、車子、金錢、權力、名利等等,很多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還有「結婚要婚房的丈母娘」,這些人真得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很多人對幸福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為了追逐一切浮華的東西,忘了自己的生存之本,忘了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許,人應該懂得幸福的真正意義,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得到幸福。據《東方早報》報導,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請不要認為這個故事有點老套,病中日記裡反思的積勞成疾的生活細節,會給同樣背負生活壓力的你我一些提醒。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幾行字,是于娟的個人簡介,而短短文字的後面,卻是一個樂觀堅強並相信奇蹟的女兒、妻子和媽媽。

于娟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于娟說。

癌症?和我怎麼會有關係

現在的于娟很慶幸自己活著,因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斷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我相信,我會成為奇蹟。」于娟在微博裡寫著,「無所謂病痛,人沒有不能承受的痛苦,還活著,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2009年12月27日,長期自恃身體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確診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靂般震驚了這個家,她是家中的獨女,考大學讀碩讀博留學,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一切才剛剛開始,難道就要戛然而止?

于娟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何會得癌症?這個名詞她從來沒有想到會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在她看來,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沒有遺傳;第二,我的體質很好;第三,我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歲以上人群,我只有31歲。」

但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醫生確診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

病魔,將這個小康之家瞬間擊垮,所需藥物25000元一支,每21天就要注射一支;1萬多元一盒的藥,只夠吃1個療程14天……為了治病,家裡為她賣掉了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東老家的房子,現在全家人租房子過活,一家三口和老公的姐姐全家住在一起,還有公公婆婆、于娟的爸爸,還在老家山東工作的媽媽只能斷斷續續過來。

病魔,也讓這個家庭更緊緊地走到一起,1年多同死神的搏鬥中,于娟和她的家人樂觀、堅強、淡定、決不放棄。

熬夜!真的等於慢性自殺

在于娟看來,她需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症,並遠離它。

帶著這個想法,于娟開設了一個博客,博客名叫「活著就是王道」,儘管需要休息,但是她還是堅持每天早晚更新兩次博客,記錄下病中的一些情況,對癌症的情況的介紹,並反思當時的生活方式:「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晚睡,身體都不錯,但是晚睡的確非常不好,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網聊、BBS灌水、蹦迪、吃飯、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

「下午5-7點酉時 腎經當令 晚上7-9點戌時 心包經當令 9-11點亥時 三焦經當令 11-1點子時 膽經當令 凌晨1-3點丑時 肝經當令 3-5點寅時 肺經當令 5-7點卯時 大腸經當令 當令是當值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些個時間,是這些器官起了主要的作用。人體不能在這些時候幹擾這些器官工作。」

「23時至次日3時,是肝臟活動能力最強的時段,也是肝臟最佳的排毒時期,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肝臟受損足以損害全身。所以,『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的說法並不誇張。因此,醫生建議人們從23時左右開始上床睡覺,次日1至3時進入深睡眠狀態,好好地養足肝血。」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積的結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相關焦點

  • 復旦抗癌教師于娟去世 70餘篇「癌症日記」將出版
    乳腺癌這個詞,「體質一直很好;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的于娟怎麼也沒想到會和自己聯繫在一起,在反思自己為何會得癌症的同時,于娟想到怎麼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症,並遠離它,于娟以「活著就是王道」為名開了博客,用時一年多在病榻上陸續寫下生命日記,「我想告訴大家什麼是我拿命試過,此路不通。」于娟在博客裡這麼寫道。
  • 33歲復旦抗癌教師——于娟:人活一世,最應該看透的幾件事
    于娟:海歸,博士,原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2009年確診乳腺癌晚期,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是在生死交叉點上對生命的反思。我曾在瑞金醫院斷斷續續住院長達半年之久,半年之內接觸了大概三五十個病友。開始住院那陣兒癌痛難忍本命不顧,後來不是那麼痛了,就開始在病房聊天。
  • 媒體評價:復旦抗癌女教師于娟
    記錄黑暗是殘酷的,尤其在感到屬於自己的那盞生命油燈一點點黯淡之時。但于娟決定完完整整寫下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認為過去32年最有意義的日子。——《三聯生活周刊》「我想給兒子土豆留下些什麼」。正是帶著這樣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堅持輔導孩子。
  • 患癌大學教師于娟這樣說
    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等古人的故事,都被長輩們用來勸誡晚輩要珍惜時間、奮力拼搏、創造美好的明天。于娟在日記中披露她長期以來,極少在晚上12點鐘之前睡覺,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在熬夜,最努力的時候一天看21個小時書,可謂是拼命三郎,四年時間拿兩個學士,GT考試,三年時間考兩個碩士學位,之後又攻讀博士。
  • 復旦患癌女博士于娟人生通透的感悟,除了健康平安,其他都浮雲!
    縱使是這麼卑微的願望,上天也沒有答應她,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她帶著很多的不舍和牽掛撒手塵寰,留下7 0多篇用生命寫就的「癌症日記」。留下讓人驚痛,讓人深思,讓人震撼,讓人唏噓的《此生未完成》一書。
  • 復旦患癌女博士于娟關於人生最通透的感悟
    不知道十年後,我是否仍然會在這樣靜思的夜裡為自己寫生日感言。回頭今天,會不會莞爾這字裡行間的稚氣未脫。人生浩淼,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她在博客中寫下這篇日記的時間是 2009-04-08,那時的她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一路名牌重點,國內國外讀下來,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名講師。和老公結婚八年,恩愛彌篤,可愛的兒子土豆正牙牙學語。
  • 再讀《此生未完成》,于娟說癌症讓我成了人生哲學家
    她不擅長科研,卻極力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學者,骨子裡的爭強好勝,讓她覺得幹什麼都得幹出個樣子,哪怕是她不喜歡、不擅長做的事情。她在書中感言:"如果哪天像我這樣吊兒郎當的人都做了教授,我會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感到很失落。"生病後,于娟被迫放下一切,反而覺得一身輕鬆。她說:"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 復旦抗癌女教師于娟追悼會23日10時舉行
    復旦抗癌女教師于娟追悼會舉行新民網實習生薛健聰 現場回傳  【新民網·獨家報導】4月23日,復旦抗癌教師于娟的追悼會在寶山殯儀館懿德廳舉行。于娟生前的親朋友好友、單位領導和不少網友到場,送她最後一程。  儘管追悼會定於10點開始,但9點起,已陸續有網友到場。懿德廳正中懸掛著一張于娟生前的彩色照片。大屏幕上播放著于娟生前的影像資料,「短暫人生燦若煙花」,是她三十三載人生歲月最好的寫照。
  • 送"娟"千裡終一別 復旦抗癌女教師于娟追悼會昨天舉行
    昨天上午,于娟追悼會在寶山殯儀館懿德廳舉行,52分鐘的追悼過程莊嚴肅穆,數百人自發前來弔唁。 昨天上午,晴有雲。追悼會還沒有開始,但寶山殯儀館懿德廳已站滿了人,每人手捧一束黃色鮮花,神情凝重而哀傷。 悼念大廳外,籤到簿上黑色筆密密麻麻寫滿追悼者的籤名,悼念大廳內,正中央身著紅色、笑顏的于娟生活彩照掛在黑簾中間,兩側輓聯書寫「齊魯菁華蘊人倫娟美復旦英才傳世間摯愛」。
  • 復旦女博士于娟走了,她媽媽包下一片山林
    就像于娟後來去上海上學定居,上海也就成了舒平除濟寧外的第二個家;就像于娟去挪威留學,自己打工賺錢讓舒平也去了一次。  舒平當時對于娟說,「只要你喜歡,只要我活著,去哪兒都行。」舒平說,她和于娟,其實就是一個人。  想起多年前的話語,舒平總覺得奇妙,「你看我當時說過的話,雖然現在于娟不在了,但她永遠和我在一起。
  • 復旦大學教師32歲美女博士于娟:為啥是我得癌症?
    復旦女教師于娟已經去世九年多了,但這篇《為啥是我得癌症?》值得每個人認真閱讀。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乳腺癌晚期患者。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她的博客寫到:「若天有定數,我過好我的每一天就是。若天不絕我,那麼癌症卻真是個警鐘: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樣辛勤地做蝂捊。
  • 于娟:把科普做成品牌 推廣小兒推拿
    論壇期間,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主任醫師于娟在對話中提到,把科普做成品牌是自己的一個目標,希望能把小兒推拿推廣出去。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主任醫師于娟  于娟表示,作為一名女醫生,在家裡承擔的是一個偵察兵的角色,不論是家裡的老人還是孩子,要時時刻刻關注他們的健康
  • 感悟生死,珍愛生命
    圖中這個如花的女人叫于娟,海歸博士,復旦大學青年教師,2011年4月19日因乳腺癌辭世卒年32歲。今個兒早醒無事,隨手拿起手機上網想找點東西看看以打發這無聊的時間,於無意中我點開了于娟的《死亡筆記》,並一口氣囫圇吞棗般就把它看完了。
  • 折翅的企鵝——一個脊髓小腦變性症患者的生命感悟
    作為一個脊髓小腦萎縮症患者 ,其心態、想法是和正常人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天處在死亡的零界點,加之去年家庭的變故,一年多來面對病魔怎麼調整心態,堅強地活下去,怎麼才能更方便的生存成為我日常思索的問題。
  • 《老人日記》:遲暮之年,久違的生命哲思
    世人常說,人在遲暮之時的豁達,年輕人很難讀懂。因為經歷一生後的心境,飽含著百感交集與歲月的沉澱。電影《老人日記》是一句引起很多人深思的一部作品,它讓不少人重新地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由此正面去面對生死這個嚴肅的問題。
  • 于娟:中醫推拿有助治療「小眼鏡」
    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科主任于娟日前做客新華網表示,中醫推拿對於防治兒童青少年近視、弱視等視力問題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山東省中醫院小兒推拿中心科主任于娟做客新華會客廳由於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較重等因素,我國兒童青少年用眼較多,容易發生視疲勞、視力減退,多年來近視低齡化、重度化趨勢明顯。
  • 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原創,去成就自己的精彩
    生活是風景更是成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故事,說的是風景,說的是人生,說的是信心。堅守好自己內心的純粹,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好內心的善意,該改變就改變;堅守好內心的光明,以萬變應不變。讓所有的經過都充滿光芒,讓所有的經過都是一場旅行,讓所有的經過都是一場欣賞。
  • 復旦女教師于娟:為啥是我得癌症?
    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于娟辭世,享年32歲。于娟語錄:1、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