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瑤族博物館。好客的瑤家歡迎你)
「如果說桂林濃縮著中國山水的奇絕靈秀,那麼,恭城就是桂林的世外桃源。」
央視在推介擁有著「中國長壽之鄉」和「中國氣候宜居縣」雙標籤的廣西恭城,如此開篇。
在下,深以為然。
(嚮往。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
初秋,旭日東升之時。漫步恭城街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竟感受到一絲節日的氣息。
原來,作為全國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廣西恭城,三十而立了!
(街道上已掛滿彩帶。正在緊張裝修的徐福桃花源城市展廳,將配合縣慶而開放)
1990年2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恭城瑤族自治縣成立。成為全國13個瑤族自治縣裡最年輕的一員。
當年9月25日正式掛牌運行。這一天,便被定為了建縣紀念日。
(恭城縣政府辦公樓。儘管張燈結彩慶縣慶,但樸素勤勉依稀可見)
當時,恭城與同一天獲批的雲南省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預拉祜族自治縣,有幸共同成為全國民族自治縣(旗)中最年輕的縣。
(盤王狩獵圖。「龍犬盤瓠」被尊為瑤族始祖)
這個紀錄,直到13年後,才被四川省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打破。
時間是2003年7月6日。
至此,全國的民族自治縣的總數,便定格為120個。
(瑤族長鼓舞。)
恭城的三十而立,只是相對於瑤族自治縣而言的。
事實上,恭城的建制史仍然可以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普通話」來形容概括。
其本土的建縣史,自公元621年置茶城縣算起,已經有1400年了。而「恭城」之名,僅晚三年而已。
(山水長卷,美麗恭城。)
恭城,地處五嶺中都龐嶺之南,是湖南、廣西兩省區的分界處及長江、珠江兩水系的分水嶺,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其境內的龍虎關,是歷史上十分重要的關隘之一。
(龍虎關。昔日雄關,劍拔弩張。而如今靜謐如處子)
恭城在秦朝之前,當為楚之南境。
依據《尚書》和《戰國策》所記載之合縱連橫事。
其中有云:「楚南有洞庭、蒼梧」。
(歷史的迷霧。徐福桃花源一景)
而秦始皇伐楚功成,置長沙郡後,便立即籌備繼續南向,以徵嶺南。
幾經周折,嶺南之地終歸納入了大秦帝國的版圖。
於公元前214年(始皇帝33年)置桂林、南海和象「三郡」。
(千古一帝秦始皇。嶺南第一次納入中央政權管理)
今恭城其地,屬臨賀縣境。大部隸屬桂林郡、小部分屬南海郡。
秦滅至漢初,恭城乃南越國桂林郡地,為南越國趙陀與吳氏長沙國對峙的前沿陣地。
(漢初吳氏長沙國南境的駐軍圖。馬王堆出土的世界上最早地圖)
漢武帝收復南越後,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蒼梧郡。轄有富川、謝沐等10縣。
今恭城大部屬富川,部分屬謝沐。
(古謝沐縣治甘棠。謝沐關、龍虎關均屬之)
三國時,吳末帝甘露元年(265年)析置始安郡,富川縣亦析分新置平樂縣,恭城屬之。
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梁宣帝曾孫肖銑起兵巴蜀,佔據粵境,在嶽陽稱梁帝。改元鳳鳴,置桂州,又分平樂地,置茶城縣。
(茶城的古碼頭。可媲美茶馬古道的臨賀古道,商貿交流早在先秦開始)
一般以此為建縣之始。轄有今恭城大部分區域。
以其地盛產茶葉而民喜油茶而得名「茶城」。
(恭城的忠孝園)
三年後,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更名「恭城縣」,隸屬樂州。
隨後儘管所屬州、府、路、省、專區之名多有調整或更名,但縣名一直未變。
(茶江美景,韻味悠揚)
至於為何改稱「恭城」?
有兩種說法:一是周渭奏請減免茶葉賦稅而順改縣名。二是知縣筆誤後堅持沿用。
這兩說,均不靠譜!其一周渭本人生活年代晚於改名之時,其二近乎戲說了。
(周渭祠裡的銅鏡。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雖如此,但一千四百年間,治所卻經過了三遷。
先是建縣之始,「茶城縣」治鳳凰山下。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恭城縣治遷至北鄉龍渚市(今慄木鎮上宅村大源頭)。
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復遷回鳳凰山下舊址。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縣治再遷至今址(黃牛崗)。
(千年古城,如今現代氣息濃鬱)
需要指出的是,依據《水經》和《水經注》,對灕水、樂水的記載來推斷,最初的平樂的縣治,很有可能就在恭城。
若果如此,那麼,恭城的建制史將提前三百五十年!
(酈道元和他的《水經注》)
酈道元注《水經》:「灕水西逕平樂縣界,左合平樂溪口」。
平樂溪,即茶江,又稱恭城河。
按此表述,今平樂縣城,乃為古「平樂縣界」。
(今平樂縣城地形圖。手機截圖:灕江左會恭城河)
這不奇怪。
平樂縣治,以及酈道元以後才新置的樂州、昭州州治,都曾幾度遷徙過。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平樂建縣之始,治今附城鄉糖榨村。
但從方位上來講,卻與酈道元所記相悖。
(平樂古今縣治與恭城位置圖。手機截圖)
《水經注》又載,平樂溪「西北流逕謝沐縣西南,西南流至平樂縣東南,左會謝沐眾溪,派流湊合,西逕平樂縣南」。
這個記載可以肯定是非常準確的。
(源遠流長)
因為,為《水經》作注的酈道元,其生活的時代,僅晚於平樂設縣二百多年、而只早於恭城分地設縣不到一百年。
加之,五嶺周邊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沒有發生過大的地質災害。
河流,因自然改道等而造成地形變化較大的情形,概率亦相對較小。
(歷史的縱深。迷霧圍城,卻前路光明)
所以,只要按圖索驥,以「樂水匯謝沐各溪處」為座標,就能夠推斷出古平樂縣治大致位置。
而樂水與謝沐各水相匯處,即今恭城鎮。
那麼,古平樂縣治,應在此地之「西」、恭城河之北!
當屬今恭城縣之地也。
(宋之類書。成書於太平興國間,恰與恭城縣治遷慄木鎮同時。書因宋太宗逐章欽閱而得今名)
但附城鄉的糖榨村,為古平樂縣治。已被記入《廣西建置沿革考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傳》兩書。
所認,已成定論。
而宋時類書《太平御攬》所輯前人詩文典籍,亦多與此「定論」有所出入。
綜合起來看,也支持將古平樂治所指向今恭城方向。
故存疑。
(恭城的古建築,湖南會館。)
恭城,目前的人口約30萬人,瑤族佔比已高達六成。
但其歷史上,原來以壯族人口居多,與漢、瑤同為「三甲」。
如今,各民族漢化程度儘管越來越明顯。
但戶籍登記的各民族成份,其排位,依然發生了一些變化。
(能歌善舞的瑤族同胞。)
由於靠近瑤族發祥地的緣故,「一個牛角鋸成十二節,十二姓瑤家各持一節,不得不遠走他鄉,遷徙避難,期待五百年後再相聚」的悲情故事,被稱為「千家峒的傳說」。
在世代的口耳相傳中,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盤王塑像。)
因其號召力、向心力,讓離散分布在「南嶺走廊」周邊的盤瓠王后裔,逐漸壯大並聚居起來。
三十而立的新恭城,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牛角與長鼓。江永千家峒入口雕塑)
恭城瑤族群眾,歷來有過盤王節的習俗。
以前,各地日期不一。有每3年或5年1屆的;有正月十五、十月二十六的,還有另擇吉日的。
(祭盤王。資料圖)
隆重祭祀盤王時,要抬盤王塑像出遊,請道師做法事,念誦《過山榜》、《梅山歌》等瑤族譜書,傳播瑤族遷徙歷史。
同時,開展演戲、舞龍舞獅等各種文體活動。
(人間四月天。現實與夢想交織的桃花源)
此外,還有牛王節、開春節、烏仔節等特色節慶活動。
這麼多的節日和文體活動,似乎給「中國長壽之鄉」作了詮釋。
(竹影搖曳水生煙。)
瑤族人普遍長壽。
這不僅得益於其長壽基因,也與其生活的環境及生活習慣有關。
全國目前共有76個「中國長壽之鄉」,而瑤族自治縣就佔了一成!
(有源之水。血脈與文化的傳承)
全國共有13個瑤族自治縣,長壽之鄉佔了六成。
比如,名聲最響亮的「巴馬」,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他們將長壽秘訣歸功於「水」!
於是乎,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所謂的「壽鄉第一泉」大賣!
(生活的腳步?)
而低調的恭城人,卻把長壽的秘訣歸功於「茶」。
家家戶戶「打油茶」,無茶不歡,無茶不宴。
(「打油茶」。長壽的秘碼?)
油茶,可稱恭城瑤族的第一主食。
人們不僅早餐離不開油茶,而且每頓飯前都要吃油茶。
甚至相邀去宵夜,也是吆五喝六:「喝油茶去」。
(不僅是吃,還有呼吸的空氣!資料圖)
油茶,還是瑤家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特別是婦女間往來,常聚於一起「打油茶」。
(透過夕照,理想生活觸手可及)
打油茶的叫法是漢話。
瑤家話叫做dangdaisuo,意為放茶、做茶。
但現在已難得聽到了。
這說明,儘管是新劃歸了瑤族自治縣、儘管是本民族最日常的生活,仍然會自覺不自覺地被漢文化所主導。
(相融與顧盼。)
另一個佐證就是,恭城歷史上有名的幾處人文景觀,都是漢文化的遺存。
(空空的戲臺。曾經的喧囂,落幕後,演戲的和看戲的人們,都要回歸平凡的生活)
雖如此,君若應恭城的恭請而來,在這「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世外桃源」中,依然可以欣賞到瑤家醉人的風情。
(婀娜多姿瑤家女。來自資料圖)
金秋本送爽,何況宜居城。
在茶鄉,在瑤家,在這座碩大的桃花源裡,茶飄香、心徜徉。
「三十而立」的恭城,正是最好的時光!
(步步高。瑤族博物館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