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院:嚴厲制裁以金融創新為名掩蓋金融風險、規避金融監管、從事非法套利等違規行為

2020-11-09 21世紀經濟報導

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在人民法院支持保障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聞發布會。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龔稼立在發布會上表示,加大專業化金融司法保護力度。完善打擊非法集資、逃匯套匯、內幕交易等嚴重金融犯罪機制,堅決防範化解金融領域重大風險,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全面配合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改革和試點註冊制,嚴厲制裁以金融創新為名掩蓋金融風險、規避金融監管、從事非法套利等違規行為,加強完善涉私募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等裁判規則,積極探索建立金融領域司法協同平臺,推動完善跨境金融監管。

當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支持和保障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意見》稱,推進金融審判工作創新。完善打擊非法集資、內幕交易、逃匯套匯、洗錢等金融違法犯罪司法工作機制。依法審理與創業板改革有關的各類案件,為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提供司法保障。健全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和示範判決機制,落實民事賠償優先機制。完善私募股權投資、委託理財、資產證券化、跨境金融資產交易等新型糾紛審理規則,加強數字貨幣、行動支付、與港澳金融市場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等法律問題研究,服務保障深圳金融業創新發展。

此外,拓展前海自貿區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環境資源法庭、金融法庭、破產法庭示範功能,支持深圳在智慧財產權、環境資源、金融、破產等審判領域全面開展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新型審判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加快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法院,服務保障一體化發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廣東高院:嚴厲制裁以金融創新為名掩蓋金融風險行為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龔稼立表示,全面配合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改革和試點註冊制,嚴厲制裁以金融創新為名掩蓋金融風險、規避金融監管、從事非法套利等違規行為。(證券時報)
  • 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創新與風險
    實際經營中的P2P沒有數據,沒有風控模型,沒有風險管理,又不滿足於居間中介服務的微薄收益,於是劍走偏鋒,很多P2P都涉及自融、資金池、期限錯配等違法行為,這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涉嫌非法經營、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犯罪。經濟形勢好、監管寬鬆時,還能拆東牆補西牆,艱難度日。一旦經濟下行,監管收緊,就被打回原形。不僅爆雷跑路,作為刑事案件處理的也不是少數。
  • 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
    中國則是因為監管體制不健全,同時大銀行多、小銀行少,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未有效建立,給金融科技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前期對金融科技發展幾乎沒有監管,這既是P2P網貸一地雞毛的原因,也是類似螞蟻集團這樣的從事金融服務的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迅速發展的關鍵。  現代金融體系是經過幾百年積累形成的,在金融體系的演進過程中實際上吸收了幾百年間所湧現出來的各種科技創新。
  • 國辦:加強對養老服務領域金融產品監管
    【記者 朱豔霞】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工作作出部署。《意見》明確五項監管重點,包括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加強從業人員監管、加強涉及資金監管、加強運營秩序監管、加強突發事件應對。其中,在質量安全監管方面,《意見》稱,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引導養老服務機構立足長期安全運營,落實安全責任,主動防範消除本機構在建築、消防、食品、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 未雨綢繆:金融犯罪之「辨析」
    面對金融創新活動中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究竟該如何準確區分金融違法行為與金融犯罪行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小彪認為,金融創新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的,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業務引發的各類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特別多。面對金融創新與支持維護的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會議紀要及指導意見中提出五項需要完成:規範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推動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創新、維護金融安全。
  • 金融科技如何監管,央行發聲!加快完善監管框架,儘早推出創新監管...
    繼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精準處置重點領域風險,補齊監管制度短板等。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報告表示,針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新形勢,我國金融管理部門積極探索符合新事物內在發展規律、高度適配我國國情的金融科技監管路徑,全面提升監管效能。報告強調,要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 ...廣告及以投資理財名義從事金融活動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認真落實「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要求,規範網際網路金融廣告及以投資理財名義從事金融活動的行為,防範化解潛在風險隱患。以專項整治為契機,推動長效機制建設,努力實現規範與發展並重、創新和風險防範並舉,為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二)工作原則。高度重視,加強協作。
  • 小貸應屬金融機構?監管風險在哪?這個城市金融監管方「發聲」
    為規避利率監管,一些小貸公司往往存在兩份合同,表面上利率與實際利率嚴重不符。 為規避利率監管,有小貸公司使用兩份合同,表面利率遠低實際利率 在肯定小貸公司存在的必要性與困境外,《調研報告》也結合地方實際,對小貸公司的監管風險進行了披露。
  • 從英國FCA的沙盒實驗看金融科技監管的演變趨勢
    自2013年起,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的監管職責被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所取代,其中,FCA是FSA法律實體的延續,既負責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行為監管,也負責不受PRA監管的金融服務公司的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顯然,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由FCA負責(參見下圖)。
  • 聚焦博鰲|企業家和銀行家在博鰲最關心的一個詞:金融風險
    凡普金科創始人、執行長董祺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風險和監管都是金融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金融創新都需要評估和管理風險,而管控金融風險也是金融監管機構最主要的工作。中國作為全球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最領先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當然也因為行業早期的良莠不齊,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此時強調金融風險監管恰恰是監管希望網際網路金融融入現有金融體系。
  • 上海高院首次發布中英文版金融商事審判十大案例
    上海高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茆榮華介紹。再創新高 金融商事案件佔比超八成根據白皮書顯示,2017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審金融商事案件179163件,同比上升39.6%,案件數量創歷史新高,佔上海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數量的81.4%。全市法院共受理二審金融商事案件996件,同比基本持平。
  • 零售金融周報:央行強調2020加大金融科技監管力度;交行與建行同日...
    通知對以下不當金融營銷宣傳行為提出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一是不得非法或超範圍開展金融營銷宣傳活動;二是不得以欺詐或引人誤解的方式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進行營銷宣傳活動;三是不得以損害公平競爭的方式開展金融營銷宣傳活動;四是不得利用政府公信力進行金融營銷宣傳活動;五是不得損害金融消費者知情權;六是不得利用網際網路進行不當金融營銷宣傳活動;七是不得違規向金融消費者發送金融營銷信息;八是不得開展法律法規和金融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違法違規金融營銷宣傳活動
  • 警惕以網際網路金融為名的非法集資陷阱
    近年,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旗號,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從事非法集資活動,市處非辦提醒市民對此應認真鑑別,謹防上當受騙。●解析法院審理認為,呂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以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集資詐騙罪。「此類非法集資活動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旗號,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繫。」
  • 喆安政策解讀月報|監管層密集強調防範金融風險,嚴防房地產金融...
    其中,在「嚴防資金空轉套利」的監管基調下,今年以來銀行低利率信貸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產罰單明顯增多。僅百萬級大額罰單中,銀行涉房貸款違規數量佔比就接近四成。 從監管趨勢看,防範房地產金融風險始終未脫離金融監管層的政策核心地位,即使在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政策及融資環境大幅放開的情形下,嚴防資金違規「輸血」樓市的監管行動仍在持續。
  • 上海「金融廣告監管」新規,這樣的金融廣告靠譜嗎?
    「協議年回報率X%」「高收益、低風險、保本收益」「憑身份證即可貸款」,在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時,你看到過上述類似的「字眼」嗎?這樣的金融廣告到底靠譜嗎?違法違規廣告是金融風險的誘因之一,為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9月7日,上海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等九部門共同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廣告監管工作的意見》。
  • 賀力平、趙鷂:金融科技大發展背景下改進金融監管立法的思考
    ,且由於監管標準差異容易形成套利空間;四是影子銀行體系異化,如個別貨幣市場基金產品功能異化,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銀行功能之實等。」2017年7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工作要「強化監管,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決定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治理金融亂象離不開金融監管發力。
  • 金融專碩考研知識點 | 監管競爭與監管套利
    1.監管競爭(1)含義監管競爭是指各國監管者之間為了吸引金融資源而進行的放鬆管制的競爭。(2)影響監管競爭的主體,即監管者,並不是競爭成本和收益的直接承擔者,而同時卻具有強烈的擁有政績的動機去進行競爭。可能會扭曲經濟發展,造成競爭性的放鬆監管的局面。放鬆到一定程度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 「史上最嚴」金融監管年全梳理:2017,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縱橫君所認識的行業人士更是認為,2018年,金融業將繼續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放在首位,監管機構的牙齒將更「鋒利」,監管將更加嚴格,標準更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也將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