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美文欣賞:葉聖陶《坐羊皮筏到雁灘》

2021-02-17 作文周周看



關注「語文周刊」並設為「星標」,你能每天收到我信的文章。小學、初中、高中作文,請點上面藍字關注語文周刊zhoukanyuwen公眾號!

①初次看見羊皮筏的照片在二十年前。憑這個東西可以在水上行動,像陸上坐車似的,雖然沒有什麼不相信,總覺得有些兒特別,有些兒異感。再說這個東西的構造也看不大清楚,脹鼓鼓的仿佛一籠饅頭,說是羊皮,可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回到蘭州,才親眼看見羊皮筏,而且坐了羊皮筏過渡到雁灘——雁灘是黃河中的沙洲。

照應題目,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鋪墊,點出寫作對象,更因「坐了」而欣喜不已。

②羊皮筏用的是整張的羊皮。宰羊的人剝羊皮(不用說,羊毛先剃光了),讓羊皮從肌肉骨路上蛻下來,整張上只有四個窟窿。前肢在膝蓋的部位切斷,一邊一個窟窿。腦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個大窟窿。兩條後肢全去掉,臀部的一個窟窿更大。把三個窟窿拴緊,留下一個吹氣(為方便起見,當然在前肢的兩個裡頭留一個),吹足了氣也把它拴緊。於是成

概述和詳敘羊皮囊的製作過程,短句集中呈現,準確而緊湊,如在眼前;尤其是「讓」「蛻」「只有」等詞的使用,表達了作者的驚奇和讚嘆之情。

③四個或五六個氣囊並排連成一排,看羊皮的大小而定。又把三排氣囊直裡連起來,就成個長方形的連結體。一個連結體少則十二個氣囊,多則十五六個。在這連結體上平鋪一個長方形的木架,用繩子繫著。不知道一個羊皮筏有多重。看來不會太重,因為筏工用一條扁擔支著它,把它背在背上,一隻手按住扁擔的另一頭,走起來挺輕鬆的。有人僱乘了,講好價錢,筏工就把它放在河沿水面上,讓乘客跨上去。

簡述羊皮筏的組裝過程,又從側面展現羊皮筏的輕巧與便捷。

④我們聽過朋友的解說,說羊皮筏非常穩當,絕對保險,雖然看起來有些異樣,跟習慣的船隻很少相同之點。我們跨上去,有些晃蕩,可是不比西湖里的小划子晃蕩得厲害。照慣例,乘客應當兩隻腳踏在兩條橫木上,身體蹲下來,著力在兩條腿上。我腿力不濟,沒法蹲,只好一屁股坐下來,下面貼著木條和羊皮。我們四個人,加上筏工跟一個附載的挑麵粉的,筏上共載六個人。

由「聽過」到親身體驗,再到實實在在的「坐」,尤其是「挑麵粉的上船」,真實而具體,多用短句,節奏明快,頗顯幽默,亦暗示行程的開始。

⑤羊皮筏吃水極淺,所以能貼近沙灘,便於上下。羊皮筏有彈力,碰著灘石就彈開來,不至於撞破,就是撞破了一個氣囊,還有其他十幾個氣囊在,影響並不大。羊皮筏的底跟面一般大小,就是在水勢大風浪猛的時候,也不過跟著波浪上落而已,無論如何打不翻。我們坐在羊皮筏上談著這些個,覺得非常穩當的說法確然屬實。還有一層,我們想,要是蘭州一帶羊肉的消費量不怎麼大,恐怕也不會有什麼羊皮筏吧。

⑥筏工把扁擔插入黃流,悠然劃著——扁擔的身份改變了,它又是槳,又是舵。(點出扁擔功能的轉變,巧妙指出劃羊皮筏的具體操作。)雁灘橫在前面,林木繁茂,金黃色的斜陽照著,一派氣爽秋高的景象。對岸的山聳列在雁灘背後,沉默之中透著莊嚴。朝左望上遊,朝右望下遊,雖然秋季水落,還是有浩蕩渺茫的氣勢。身下的羊皮筏太藐小了,不妨看作沒有這個羊皮筏,於是我們覺得我們跟大自然更親密了,我們浮在水面上,我們的呼吸跟黃河的流動、連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通。往年在四川樂山,渡江遊凌雲山、烏尤山,方當水漲,小划子在開闊之極的波面上晃蕩,我也曾有過同樣的感覺。(坐羊皮筏途中的所見所思。)

⑦沒有十分鐘工夫就到了雁灘。(過渡,承上啟下。)從前沒住人的時候,這河中的沙洲當然是雁棲息之所——雁灘原是個寫實的名稱。同時又富有詩意畫意,古來取雁宿洲渚為題材的也不知道有幾多詩篇畫幅。現在灘上住著好些人家,都以種菜為業,又有公家的農場苗圃,雁大概不會下來栖息了吧。可是雁灘還是個挺耐人尋味的名稱。

插敘雁灘的由來、過往和現在,展現雁灘由「寫實」到詩情畫意,再到農場的變遷,說明其已名存實亡。

⑧我們先往農場。果樹上沒有什麼果子了,可是會客室桌子上陳列著兩大盤蘋果,色彩不一,又好看又大,幾乎可以說耀人眼睛。(以蘋果「位置」的轉變,暗示我們遊蹤的變化,由室外來到室內。)招待我們的一位同志說場裡蘋果的品種很多,盤子裡是四種。又說果子都藏在地窖裡了,數量不多,還不能普遍供應。又說農場的任務之一是推廣優良品種,蘭州產瓜果本來有名,再在選擇品種上下工夫,前途更光明了。他一邊說一邊讓我們嘗蘋果,嘗了一種又嘗一種,把四種嘗遍。

通過遊蹤的變化來推動文意發展。通過「說」「又說」「一邊……一邊」等常見詞的集中使用,展現了農場同志的熱情。

⑨最大型的一種叫「大元帥」——這名稱大概就從大型而來,皮作紅綠兩色,紅的地方鮮紅,綠的地方翠綠,味甜,入口有松爽的感覺。(視覺、味覺)另一種叫「印度」,皮純青色,入口爽脆極了,鮮美極了。第三種叫「青香蕉」,跟「印度」一樣作純青色,稍稍淡些,帶著香蕉的香味。第四種叫「玉霞」,皮作黃色——像半熟的香蕉那樣的黃色,口味也挺不錯。很難說四種裡頭哪一種更好,很難想起以往吃過的蘋果也有這麼好,一時間嘗到這些個好品種,真可以說此遊一樂。

詳細描寫四種蘋果,運用視覺和味覺描寫同時表現,隱隱形成襯託。真實的觀感用準確的顏色來表現,畫面感很強,可謂如「吃」如醉

⑩嘗著好蘋果,同時想起幼年吃的蘋果。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中秋前後,蘇州水果鋪裡蘋果上市了,至少不過陳列這麼五六十個,紅綠色的表皮上大多印著黃鏽的瘢痕,大的有銅元那麼大。無所謂這種那種的分別,只知道這叫作天津蘋果,老遠地走海道來的。吃這種蘋果也無須用刀子削皮。一般人都用大拇指的指甲從果柄的部分刮到結蒂的部分,好比在地球圖上畫經線,把整個蘋果刮遍。於是表皮就可以撕下來。把撕了皮的蘋果送到嘴邊一口一口地啃,酥極了,宛如吃豆沙包皮子,舌頭上辨得出細沙似的顆粒,咽下去有飽的感覺。我小時候以為蘋果就該那麼吃,蘋果的味道就是那麼不爽不利、黏舌膩喉的,老實說,我對蘋果沒有多大好感。後來在上海吃新鮮蘋果,方才領略到蘋果的爽脆和鮮美,好就好在這個爽脆和鮮美,小時候的認識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是歷年吃的新鮮蘋果也不算少,仿佛全比不上這回在雁灘吃的。

通過聯想以前吃蘋果的經歷,層層鋪墊,側面烘託雁灘蘋果的爽脆和鮮美,從而表達對雁灘的讚美。

⑪說得遠了,現在回到雁灘。我們吃過蘋果,就出來隨處看看。(遊蹤再變,由室內到室外。)這裡是蘋果樹,那裡是梨樹、桃樹。(「這裡」「那裡」等看似隨意的指稱,實則是大範圍的呈現,表現果樹之多、之廣。)白楊的苗木密密地插在那裡,只看見平行的直乾子。沙路旁邊的槐樹伸展著近乎羽狀的葉片。垂柳倒掛下來,葉子一動不動,雖然到了深秋時節,仿佛還不預備凋零似的。(不僅果樹多,其他林木亦是繁茂;不只有秋,暗示此地猶如世外田園。)四圍寂然,只聽見黃河流動的靜靜的聲音。這雁灘是蘭州人遊息的地方,尤其在夏天。(一動一靜,一實一虛的呈現,讓文脈向深處延伸,為後文人文情境的展現做鋪墊。)工作人員逢到假日來這裡消磨這麼一天半天,好在四圍全有樹木,無論上午下午都可以遮蔭,沙地上坐坐躺躺又是挺舒服的。放暑假的學生幾乎把這裡看作第二學校,大夥聚在一塊兒,看一回書,做一回遊戲,開一個什麼會,比平時的學校生活還要愉快。蘭州夏天本來不怎麼熱,這雁灘尤其涼爽。在這涼爽的境界裡,看那莊嚴靜穆的山巒、浩蕩渺茫的黃河,看那山光水色隨著朝晚陰晴而變化,簡直是精神上洗一回澡,洗得更見清新,更見深湛。(暢想一幅雁灘閒適樂山樂水圖,表現了對雁灘美好生活的嚮往。)好些個農民挑著滿擔的花菜往河邊,搭乘羊皮筏。那花菜是才在地裡割的,趕緊挑出去,下一天早晨蘭州市上就有「還沒斷氣」的新鮮花菜。(以現實的新鮮場景印證上文的暢想,虛實之間,相得益彰,表現了雁灘不僅自身美,還用美滋養著遠方。)

暮色壓下來了,壓著連山,壓著林木,壓著黃河,也壓著我們的眉梢。於是我們又跨上羊皮筏。

連用五個「壓」字,寫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夜幕降臨的過程,也寫出了我們因為不得不走的不舍心情,表達了對雁灘的留戀不舍之情;最後再點

本文來源: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本文由語文周刊(zhoukanyuwen) 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致原創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無意中侵犯了您原創版權,請聯繫,馬上刪除!謝謝!

商務合作:QQ160170248;投稿:160170248@qq.com

相關焦點

  • 「美文選粹」葉聖陶:坐羊皮筏到雁灘
    這回到蘭州,才親眼看見羊皮筏,而且坐了羊皮筏過渡到雁灘——雁灘是黃河中的沙洲。照應題目,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鋪墊,點出寫作對象,更因「坐了」而欣喜不已。②羊皮筏用的是整張的羊皮。宰羊的人剝羊皮(不用說,羊毛先剃光了),讓羊皮從肌肉骨路上蛻下來,整張上只有四個窟窿。前肢在膝蓋的部位切斷,一邊一個窟窿。腦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個大窟窿。兩條後肢全去掉,臀部的一個窟窿更大。
  • 擁有「三百年」歷史黃河「羊皮筏」為何不能用「母羊」製作?
    黃河裡發現羊皮筏,黃河的水流,羊皮筏子順流而下,速度很快。這種傳統的穿越工具在黃河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羊皮筏,又稱「排子」,古代勞動人民「縫皮為囊」,充滿空氣,做成了如今的船。但是在黃河上使用羊皮筏的歷史並不長。
  • 零下17度體驗羊皮筏,被稱為殘忍的水上工具,快來體驗一下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最後流入渤海,黃河兩岸孕育的中華文明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才華,黃河中上遊沿岸,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唐朝最初用牛皮做船過河,宋朝用羊皮做袋,空氣其實是浮在水中的,古代叫「「
  • 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羊皮筏「渡客」
    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羊皮筏"← →"翻頁 8月5日,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水域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現場,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民眾展示古老傳統水上運動項目——羊皮筏子
  • 青海貴德的羊皮筏,黃河上最古老運輸方式,吹羊皮囊是個力氣活兒
    暑期曾走過河西走廊青海甘肅的大環線,在青海西寧參加了貴德的一日遊項目,除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驚豔外,這裡還有特別的羊皮筏。青藏高原牛羊遍野,畜牧發達,當地人就以羊肉為主食,穿羊皮襖禦寒,還用羊皮製作出一種特殊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以羊皮為囊,吹氣鼓脹產生浮力。當地人講,吹羊皮筏可是個力氣活兒,青壯年只需要兩三分鐘就能吹起一個羊皮囊。雖然看似簡陋,但輕巧靈便而又富有彈性,是黃河流域青海、寧夏、陝西等地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 「水車之城」蘭州,羊皮筏上的城市,這個充滿歷史滄桑的城市
    通過重力的作用,將抽水輸送到岸邊高高的農地進行蓄灌蓄積。一輛水車,大的可以澆灌六七百畝農田,小的可以澆灌二三百畝農田。一次建成後,今後只要進行維護,就不需要其他能源長期發揮作用。解放後,水車這種老式的生產力工具逐漸被電力灌溉系統所取代。水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黃河兩岸的水車變得極為稀少。
  • 羊皮筏子究竟是怎樣製作的?艄公笑著說,怕漏氣只能用公山羊皮
    乘坐羊皮筏子之前,師父會逐個檢查每個羊皮是否完好飽滿,如果氣不足的話師傅們便鼓起腮幫子使勁向裡面吹氣,使其脹滿,故當地人見到有人誇海口,說大話,往往以「請你到黃河邊上去」來譏諷,意思是讓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據考證,俗話「吹牛皮」就來源於此。一切準備就緒後,貼心的師傅還會給每個人分發柔軟的坐墊,這樣大家坐在竹筏上面就會比較舒服。
  • 央視《行走中國》:看土耳其小夥子在白銀體驗羊皮筏漂流,鹽鹼池捕魚
    央視《行走中國》:看土耳其小夥子在白銀體驗羊皮筏漂流,鹽鹼池捕魚 2020-06-04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四代人傳承羊皮筏子手藝:從渡人謀生到發展旅遊
    資料圖: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中新社蘭州12月10日電 題:蘭州四代人傳承羊皮筏子手藝:從渡人謀生到發展旅遊作者 閆姣66歲的張保德坐在羊皮筏子上,哼著黃河小調,用漿抵著岸將筏子送到黃河中央。張保德先輩兩代都以羊皮筏子為生。他回憶,父親常帶自己外出割草,回來時筏子上就載滿了草料和煤塊。黃昏時有人過黃河,爺爺就負責將客人們送到河對岸,賺些錢貼補家用。在張保德的記憶中,自己的玩具就是羊皮囊,經常從羊皮筏子上拆下一個,脫掉衣服抱起羊皮囊一頭扎進黃河,遊到河對面。張保德十幾歲時,父親讓他坐在筏子上,把他推到河中央水流最兇險的地方。
  • 中衛羊皮筏子:你未必了解的久遠文明
    皮筏子俗稱「排子」,也叫黃河羊皮筏子,僅流傳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黃河沿岸,沿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候,黃河上遊一帶水流湍急,從上遊到下遊並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當地百姓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研究中,發明了皮筏子。皮筏子順流而下,返回時,由筏子客扛於肩頭,再步行至黃河上遊。
  • 羊皮筏子為何只能用公羊?「吹牛皮」一詞是來自於此麼?
    卻是,正是由於這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才迫使人們想到了用羊皮來做筏子。「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羊皮筏子的起源,來自兩個字——運輸。這裡的運輸指的不是運輸貨物,而是運輸筏子本身。在沒有輪船的時代,人們過黃河或者運輸貨物,主要靠木船或者竹筏。從上遊到下遊很是方便,但是從下遊到上遊卻沒轍。
  • 中衛羊皮筏子,你了解多少?
    這是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的詩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 如果說九曲黃河是一部歷史的話,那麼羊皮筏子在這部史書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羊皮筏子已經是旅客們遊賞獵奇的工具了。在中衛沙坡頭旅遊區,坐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遊客的必然項目。坐於羊皮筏子之上,在濤翻浪滾的黃河中顛簸漂流,既刺激又新鮮。有詩讚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原標題: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 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2/5)
    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2/5) "← →"翻頁
  • 製作羊皮筏、扎麥草方格、騎駱駝穿越沙漠……來一次大西北足夠!
    但,你可否想過親手參與製作一回羊皮筏子?你知道什麼是麥草方格麼?你想不想騎著駱駝穿越浩瀚沙漠,並和駱駝分享西瓜?你想不想親手採摘葡萄,體驗一次DIY紅酒製作……或許要旅行多次才能看全的風景、收穫到的眾多難忘體驗,走過一次大西北就足夠了!
  • 春晚微揭秘⑩丨羊皮筏、鐵梨花、曹屯排鼓……黃河非遺驚豔鄭州分...
    打鐵花、羊皮筏子、燈籠、舞龍、風箏等非遺展示和民俗文化展演,是春晚鄭州分會場的一大特色。據了解,民俗文化類演出隊伍由焦作市蘇家作龍鳳燈舞藝術團、濮陽市南樂縣城關鎮西街舞龍隊、開封市文化館盤鼓藝術團、洛陽曹屯排鼓藝術團、汝州市城隍廟鐵犁花表演隊、鄭州歌舞劇院、惠濟區文化志願者藝術團等20支演出隊伍組成。
  • 經典美文誦讀欣賞首登「讀者」故鄉蘭州 倡全民愛讀書
    經典美文誦讀欣賞首登「讀者」故鄉蘭州 倡全民愛讀書 2016-04-05 17:53:1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蘭州4月5日電(杜萍)「選擇在4月份舉辦經典美文誦讀欣賞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
  • 必看| 組圖揭秘蘭州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
    0201-2018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為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 組成。羊皮筏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主要用於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  10月14日,記者來到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睹羊皮筏子的「芳容」。  提到「羊皮筏子」,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  羊皮筏子歷史悠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黃河沿岸最為古老的渡河交通工具,唐朝之前稱其作革囊,宋代後稱其為渾脫,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羊皮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