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羊皮筏「渡客」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羊皮筏「渡客」 (1/4)

"← →"翻頁

8月5日,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水域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現場,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民眾展示古老傳統水上運動項目——羊皮筏子。 中新社記者 羅雲鵬 攝

發布時間:2017-08-05 16:29:15 【編輯:李卿】

黃河浪尖上的撒拉族羊皮筏「渡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擁有「三百年」歷史黃河「羊皮筏」為何不能用「母羊」製作?
    黃河裡發現羊皮筏,黃河的水流,羊皮筏子順流而下,速度很快。這種傳統的穿越工具在黃河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羊皮筏,又稱「排子」,古代勞動人民「縫皮為囊」,充滿空氣,做成了如今的船。但是在黃河上使用羊皮筏的歷史並不長。
  • 青海貴德的羊皮筏,黃河上最古老運輸方式,吹羊皮囊是個力氣活兒
    暑期曾走過河西走廊青海甘肅的大環線,在青海西寧參加了貴德的一日遊項目,除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驚豔外,這裡還有特別的羊皮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黃河岸邊的貴德人,依託黃河總結出一套生活的經驗。青藏高原牛羊遍野,畜牧發達,當地人就以羊肉為主食,穿羊皮襖禦寒,還用羊皮製作出一種特殊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以羊皮為囊,吹氣鼓脹產生浮力。當地人講,吹羊皮筏可是個力氣活兒,青壯年只需要兩三分鐘就能吹起一個羊皮囊。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
  • 「水車之城」蘭州,羊皮筏上的城市,這個充滿歷史滄桑的城市
    目前,蘭州市黃河兩岸公園全部免費開放。遊客可以免費自由進出,這是造福市政府的一大事實。蘭州黃河兩岸風情線由10多個公園組成,貫穿蘭州黃河兩岸。水車也是眾多公園中最具標誌性的景點,成為蘭州旅遊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黃河羊皮筏是黃河上最經典的載人交通工具。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經得住古今,看慣了春秋
    在蘭州,如果往黃河邊走,能看見除了各式各樣的船和水車,還有大大小小像船一樣,下面帶著幾個氣泡形狀的東西,那就是羊皮筏子。可別小看這個傢伙,作為黃河流域歷史的見證,羊皮筏子可謂是經得住古今歷史變遷,看慣了黃河邊的春秋夏冬。
  • 名家美文欣賞:葉聖陶《坐羊皮筏到雁灘》
    這回到蘭州,才親眼看見羊皮筏,而且坐了羊皮筏過渡到雁灘——雁灘是黃河中的沙洲。照應題目,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鋪墊,點出寫作對象,更因「坐了」而欣喜不已。②羊皮筏用的是整張的羊皮。宰羊的人剝羊皮(不用說,羊毛先剃光了),讓羊皮從肌肉骨路上蛻下來,整張上只有四個窟窿。前肢在膝蓋的部位切斷,一邊一個窟窿。腦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個大窟窿。兩條後肢全去掉,臀部的一個窟窿更大。
  • 零下17度體驗羊皮筏,被稱為殘忍的水上工具,快來體驗一下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最後流入渤海,黃河兩岸孕育的中華文明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才華,黃河中上遊沿岸,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唐朝最初用牛皮做船過河,宋朝用羊皮做袋,空氣其實是浮在水中的,古代叫「「
  • 「美文選粹」葉聖陶:坐羊皮筏到雁灘
    ①初次看見羊皮筏的照片在二十年前。憑這個東西可以在水上行動,像陸上坐車似的,雖然沒有什麼不相信,總覺得有些兒特別,有些兒異感。再說這個東西的構造也看不大清楚,脹鼓鼓的仿佛一籠饅頭,說是羊皮,可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回到蘭州,才親眼看見羊皮筏,而且坐了羊皮筏過渡到雁灘——雁灘是黃河中的沙洲。照應題目,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鋪墊,點出寫作對象,更因「坐了」而欣喜不已。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 春晚微揭秘⑩丨羊皮筏、鐵梨花、曹屯排鼓……黃河非遺驚豔鄭州分...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文明之源、黃河之濱、邙山之側的鄭州分會場用音樂謳歌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的民族精神,凝聚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力量,祝願中華兒女幸福美滿、長樂永康。打鐵花、羊皮筏子、燈籠、舞龍、風箏等非遺展示和民俗文化展演,是春晚鄭州分會場的一大特色。
  • 羊皮筏子究竟是怎樣製作的?艄公笑著說,怕漏氣只能用公山羊皮
    在遙遠的西北腹地,寬闊遼遠的黃河上遊仍能看到穿梭於浪尖的羊皮筏子,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河上代步工具已存在了三百多年。時光荏苒,羊皮筏子早已不是人們的出行必需品,但在旅遊業風生水起的今天,羊皮筏子散發出愈加迷人的魅力。來到景泰黃河水岸,怎能少得了體驗原汁原味的羊皮筏子呢?
  • 中衛羊皮筏子,你了解多少?
    這是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的詩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 如果說九曲黃河是一部歷史的話,那麼羊皮筏子在這部史書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羊皮筏子已經是旅客們遊賞獵奇的工具了。在中衛沙坡頭旅遊區,坐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遊客的必然項目。坐於羊皮筏子之上,在濤翻浪滾的黃河中顛簸漂流,既刺激又新鮮。有詩讚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中新網記者 於晶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
  • 羊皮筏子非遺傳承人高勇「黃河弄筏」今何在?(追夢·傳承)
    皮囊一般呈紅褐色時即可充氣制排組筏。皮筏木架通常用厚2釐米、寬8—10釐米木板組成長約2.5米、寬約2米的長方形框架,中間用柳條綁結,並將皮囊按序用麻繩扎結在木條下。  羊皮筏子浮力極好,排子匠用短槳划水,容易操作控制。木槳是用堅實木材製作的,長短根據筏子工的身高臂長定製。通常每個排子有一個筏子工。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央視《行走中國》:看土耳其小夥子在白銀體驗羊皮筏漂流,鹽鹼池捕魚
    央視《行走中國》:看土耳其小夥子在白銀體驗羊皮筏漂流,鹽鹼池捕魚 2020-06-04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0年代的寧夏:一邊是羊群羊皮筏,另一頭兒遊人玩上了熱氣球
    黃河邊,一個牧民趕著羊群經過。數量不少,少說也有個幾十頭。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影響下,沿途都是一片荒漠。寧夏的地貌比較複雜,大體上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臺地,衝擊平原和山地。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下,寧夏也形成了不少極富地域特色的風情。南方過河用船,寧夏用的則是羊皮筏。圖中一個大哥兩手撐槳站在自家製作的皮筏艇上,穩穩噹噹。這在別處,可是難得一見。
  • 蘭州四代人薅羊毛吹羊皮 傳承羊皮筏子古手藝
    中新網消息,12月的冬日裡,在蘭州黃河邊的作坊裡,張保德的徒弟對羊皮囊進行吹氣定型。這種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羊皮做成,是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和水上運輸工具。 張保德和兩代先輩都是羊皮筏子筏工,現在到他徒弟已經傳承到四代了。張保德從十多歲就跟著父親學制筏手藝,50多年來已製成上千個羊皮筏子。圖為張保德的徒弟把製作好的羊皮囊放置在木製底座上進行晾曬。
  • 消失多年的羊皮筏子重現黃河並成網紅打卡,快來寧夏這個景區體驗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羊皮筏子,它是黃河中上遊古代先民藉助河水之力,運輸人員、物資而發明的水上工具,但是真正見過羊皮筏子的人估計少之又少,據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消失在黃河上。但是如今非常的神奇的是,消失了很多年的羊皮筏子又重現黃河並迅速走紅成為新型的網紅打卡,想知道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是什麼體驗?那就來寧夏沙坡頭景區看看吧。在來沙坡頭景區前,我只知道這是一個沙漠景區,有一眼望不到頭的沙海。但是在到達景區後,卻發現了許許多多的羊皮筏子,很多遊客坐在羊皮筏子上漂流在滾滾黃河上,不免讓人感嘆。
  • 黃河邊的「羊皮筏子」 12隻羊才能做一個 沒坐過就不算來過蘭州!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