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要「靜待花開」,還是一直要努力「推孩子」

2020-08-26 幼師口袋

本文導讀: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教師屆和家長屆都一直略受爭議的話題,教育到底要不要「靜待花開」?


有的人覺得教育是一場優雅的放養,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相信孩子,他遲早會自然成長,老師所指出孩子現有的問題,也都是「時候未到」而已,無須恐慌;


有的人卻覺得所謂「靜待花開」,是懶父母為自己撒手不管找的藉口,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要每天悉心澆灌……


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1b+老師想說,養兒不易,但做我們的那棵「小花」更不容易,不如先去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再來考慮要不要「靜待花開」。


孩子真實的想法,我想要自由成長

我有自己獨特的成長速度,我和別的「快小孩」也許不一樣,請不要總是拿我和別人比較,請不要總是催促我;

我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我想要充分地去看、去聽、去觸摸、去感受,請給我這個機會;

我喜歡玩遊戲,玩很多很多種的遊戲,通過遊戲我學著語言表達,學著用數學解決問題,學會和小朋友怎麼交流與相處,請不要覺得我貪玩幼稚;

很多事情我現在做不好,但是我一次次在練習,並且也喜歡這種練習,請不要代勞,讓我自己來。


別對我「撒手不管」

當我有了新發現,我第一時間就想給爸爸媽媽看;

當我反覆嘗試失敗,我很想老師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好;

對陌生的環境和事物,我好奇又害怕,有時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你們能及時給我肯定的示意,下次我會更勇敢;

當我做一些大人們可能不喜歡的事時,我只是希望你們能注意到我,不要對我「撒手不管」。


用心陪伴,我很需要

當你們信任我時,我會特別有自信;

當你們尊重我時,我會慢慢有自己的主見。

你們用手捧著繪本給我講故事,我才會看見那些跳躍出紙張的有趣畫面,我的想像才不至於無處安放;

你們和我一起唱歌跳舞,我的身體便能感受到更強烈的節奏,我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當你們用心陪伴,這一切就好像能水到渠成。

看到這裡,1b+老師眼角有些溼熱,作為一個老師或者一個媽媽,有多少次,我們也許誤解了孩子。他們渴望自由也同樣需要陪伴與幫助,讀懂他們真的太重要!


所謂「靜待花開」

1. 首要條件是理解。

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限制他的發展,也不拔苗助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有其自己的節奏,不盲目和別人比較。

老師通常說的目標也只是階段目標,是這一整年中,孩子需要達成的,同一個班的孩子,有先有後,有個體差異也很正常。


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才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淡定。


2. 必要條件是無時無刻的自我積累。

沒有自學成才的孩子,也沒有天生懂教育的老師和家長,自己學習夠多,儲備與孩子發展相匹配的專業知識,知道什麼是孩子現階段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知道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也能夠捕捉孩子行為背後的敏感期。關鍵的關鍵是,知道什麼時候我可以「靜待」,什麼時候需要「幹預」,如果要幹預,可以怎麼做。所謂「共同成長」,大抵也就是這樣吧。


提升自己,我們才有「靜待花開」的底氣和能力。


3. 最最重要的是愛與支持。

如果孩子是一朵花,我們要用以愛來澆灌,給他們提供成長所必須的養分:信任、尊重、鼓勵、支持、幫助……而不是假愛之名控制、限制他們的發展,更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這樣的愛,有設定邊界,不隨便逾越;分量雖很重,但只流露部分給孩子,還有大部分,自己小心擔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便也在在成人這樣的陪伴與默默耕耘中悄然完成。


如果沒有滿足以上三個條件而一味對孩子實施「靜待花開」式的教育,那就真的怪不得老師沒教育好或孩子不成器。

養而不育,是你在教育中失職了。

最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段讓1b+老師覺得又好笑又感動落淚的視頻片段,也許你之前有看過,但帶著我們今天的話題,再看一遍,也許你的心裡就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這部6分鐘動畫短片,講述了沙灘上的鷸寶寶學習自己覓食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鷸媽媽通過自己親身演示,希望讓鷸寶寶嘗試自己覓食。

在鷸寶寶遇到困難,害怕海浪的時候,鼓勵它,並於適當的時機推他向前,在鷸寶寶探索的時候,退居一旁始終陪伴

當最後鷸寶寶掌握了新技能並興奮地不斷嘗試時,鷸媽媽遠遠地、心滿意足地注視著自己的寶寶……(最後虛化到模糊的畫面和1b+老師此時的眼睛一樣)


反觀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1b+老師似乎找到了答案,那麼你們呢?


每一次開花結果都不簡單

靜待花開,比你想像中需要付出更多


*聲明:本文由1b+老師原創,圖片、視頻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幼師口袋,並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

相關焦點

  • 「慢中教育,靜待花開」,父母需要做好這一點
    前兩周應孩子要求帶他到海邊去玩,沒想到遇到了以前的同事KK,於是便約在一起共進午餐。KK的兒子剛滿3歲,從我們坐下開始,他就一直在哭鬧。 我們拿著各種零食哄他,他都無動於衷,吵著要找姨姨。KK解釋說,姨姨是孩子的保姆。孩子出生後就寄養在保姆家,只有周六周日才接回家。如果夫妻倆某個周末想過二人世界,那這個星期孩子就不接回來了。
  • 除了「靜待花開」,還要「默默耕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信息傳遞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學習西方的「快樂教育」,放手散養,處處」尊重「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釋放他們的天性,快樂、自由、獨立地成長,期待孩子的「靜待花開」。,除了」靜待花開「,孩子和家長仍舊需要」默默耕耘「,而不是一味地放手散養。
  •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
    即便如此,女兒的第一次語文考試的成績還是不盡人意,錯誤百出,只得了63分。她非常的沮喪,一直問我:媽媽,我是不是學不好語文了。我說:你當然可以學好語文啊,媽媽絕對相信你。有些小朋友之所以得滿分,有的是因為他們幼兒園就學過了,有的是因為找到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你按照老師說的方法堅持下去,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 靜待花開還是拔苗助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的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顆還沒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待花開。」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02、最怕父母撒手不管,還把它當成靜待花開有些父母之前對孩子不管不理,等到孩子學差了,學壞了,才開始焦慮。問他們,現在知道焦慮了,那這麼些年都幹嘛去了?他們說,要遵崇寬鬆自由的教養環境,尊重孩子自主權利,尊重他的愛好,平等的對話,鼓勵他活出自我……我很認同。
  • 教師教學反思——《教育是靜待花開的過程》
    在現在的教育中,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民之大計,我們都知道應該重視教育,但是重視教育絕不是分數高於一切,更不是拔苗助長。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知識,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所以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引導、規勸、幫助,然後靜待花開!
  • #星光教師在頭條# 教育需要理性,靜待花開?真的可行嗎?
    教學生活中,常常會遇見學生學習吃力的現象,為了安慰學生和家長,我總會與他們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也許孩子將來會很有出息,我們靜待花開吧!可是,這樣真的可行嗎?有對孩子讀過繪本的家長會發現,這時候的孩子記憶力特別好。同樣的繪本講過多次後,他都會跟著你講下來。這其實是對孩子進行智力啟發。如果,家長,沒有在孩子的這個黃金期對孩子不停地交流。而相信靜待花開的理論,那麼,你家的孩子與北大清華可能就無緣了。
  • 真正的靜待花開
    共勉:真正的靜待花開而是父母在心態上保持平和與懷抱期盼,明白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材、因時施教,觀察並接納孩子成長的不同節奏,靜候孩子逐步長成為品學優秀的好青年。近些年,放養式教育和快樂先行教育非常盛行。「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 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教育孩子是一項大學問,不能靠放養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你說要掙錢養家,可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可能抵不過孩子敗家一年。你說沒有成功如何維持家庭,可連孩子都沒教育好,這個家庭哪裡談得上成功!父母的疏於陪伴,早已為孩子的未來種下隱憂,請別再缺席孩子的教育了。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父母若一再缺席孩子的成長,最終一定會和孩子漸行漸遠。究竟是自己成功重要,還是陪伴孩子重要?
  • 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這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一種境界,情懷必不可少。   我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中悟出: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唯有上善若水、靜待花開的情懷,方能面對困難不抱怨,面對挫折不退縮,面對責任不推卸,面對目標不放棄。才能在困難與挫折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教育方法是否得當。面對學生的叛逆和牴觸時,才能降低身姿、蹲下來保持兒童的視覺看待事物,回歸兒童的本心與之共情,如水般的潤物無聲,靜靜等待,我們方能目睹花兒綻放的美麗,領悟教育者獨有的幸福。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教育需要靜待花開
    人的一生就像一株植物,要經歷無數次花開花落。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花期不同,有早有晚。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並且最好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的優秀,時時刻刻都在綻放,家長在這種綻放中虛榮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可是花怎能常開?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有些事情上矯枉過正,比如說學習、習慣等等,孩子說怎樣就怎樣,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推一把的,千萬不要讓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那麼簡單。劉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充滿惋惜之意:「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我和我太太覺得對孩子應該從小奉行快樂教育,別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一直沒有迫使她學這些那些,現在我覺得有點後悔。」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推一把的,千萬不要讓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那麼簡單。劉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談及自己女兒的教育問題時,充滿惋惜之意:「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 靜待花開,蝴蝶自來?播優私塾姚明老師刺破教育最大「謊言」
    媽媽似乎很有教育意識,一上來就跟我聊她一直以來遵崇的教育方式:放養的,寬鬆的,尊重孩子自主權利的,從不為他補習,初中的時候也不看重他的學習成績,但是到高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成績不行,可能連個本科都懸…… 估計這是很多家長都面臨過的困境,明明我遵循的是大火的素質教育理念,也是民主化輕鬆式管理,為啥沒效果呢?
  • 別再被「靜待花開」的謊言欺騙了!教育需要付出,不能放任自流
    一次,與老師進行交流時說出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老師說:「你大概是被『靜待花開』 這樣的謊言所欺騙,以為任其發展就是好的教育。其實教育需要父母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付出,不能放任自流靜待花開。這讓孩子在該讀書的時候不努力,會讓他滋生僥倖的心理,不懂讀書的意義,長大步入社會後才知道浪費了時間。書到用時方恨少,沒有得到成長從而後悔。
  • 教育,順勢而為,心平氣和,靜待花開
    她提出了教育孩子八點行之有效的方法:1、家長的陪伴對孩子很重要。2、要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氣變商量的口氣。3、要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待之。4、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5、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背景中的問題。6、要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關家庭背景。7、關注孩子的興趣所向,儘可能與其共同欣賞和引導他的興趣。8、要給孩子以信任感為他的善良、成功、負責表現而驕傲。
  • 致父母:別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朋友家的孩子就要上初三了,成績一直在班裡墊底,老師說,這樣下去很可能考不上高中了。作為家長,他雖然很焦慮,但本著「放養」的教育原則,並沒有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只希望孩子能知恥而後勇。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令他大失所望。
  • 《靜待花開》第20期《知遇之恩》
    當下,很多家長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反而適得其反。人總是奇怪的,我們總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先對一個人的行為下對與錯的結論,而不會先思考他為何會這樣。沒有人生來就懂道理,孩子的問題往往出在家長身上。陳老師的教育方式就很特別,他有獨特的「算法」。他善於從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去揣摩孩子的心理,因材施教,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去解答他的困惑。在這過程中,他主張先改變家長,孩子才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