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教師屆和家長屆都一直略受爭議的話題,教育到底要不要「靜待花開」?
有的人覺得教育是一場優雅的放養,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相信孩子,他遲早會自然成長,老師所指出孩子現有的問題,也都是「時候未到」而已,無須恐慌;
有的人卻覺得所謂「靜待花開」,是懶父母為自己撒手不管找的藉口,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要每天悉心澆灌……
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1b+老師想說,養兒不易,但做我們的那棵「小花」更不容易,不如先去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再來考慮要不要「靜待花開」。
我有自己獨特的成長速度,我和別的「快小孩」也許不一樣,請不要總是拿我和別人比較,請不要總是催促我;
我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我想要充分地去看、去聽、去觸摸、去感受,請給我這個機會;
我喜歡玩遊戲,玩很多很多種的遊戲,通過遊戲我學著語言表達,學著用數學解決問題,學會和小朋友怎麼交流與相處,請不要覺得我貪玩幼稚;
很多事情我現在做不好,但是我一次次在練習,並且也喜歡這種練習,請不要代勞,讓我自己來。
當我有了新發現,我第一時間就想給爸爸媽媽看;
當我反覆嘗試失敗,我很想老師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好;
對陌生的環境和事物,我好奇又害怕,有時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你們能及時給我肯定的示意,下次我會更勇敢;
當我做一些大人們可能不喜歡的事時,我只是希望你們能注意到我,不要對我「撒手不管」。
當你們信任我時,我會特別有自信;
當你們尊重我時,我會慢慢有自己的主見。
你們用手捧著繪本給我講故事,我才會看見那些跳躍出紙張的有趣畫面,我的想像才不至於無處安放;
你們和我一起唱歌跳舞,我的身體便能感受到更強烈的節奏,我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當你們用心陪伴,這一切就好像能水到渠成。
看到這裡,1b+老師眼角有些溼熱,作為一個老師或者一個媽媽,有多少次,我們也許誤解了孩子。他們渴望自由也同樣需要陪伴與幫助,讀懂他們真的太重要!
1. 首要條件是理解。
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限制他的發展,也不拔苗助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有其自己的節奏,不盲目和別人比較。
老師通常說的目標也只是階段目標,是這一整年中,孩子需要達成的,同一個班的孩子,有先有後,有個體差異也很正常。
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才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淡定。
沒有自學成才的孩子,也沒有天生懂教育的老師和家長,自己學習夠多,儲備與孩子發展相匹配的專業知識,知道什麼是孩子現階段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知道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哪裡,也能夠捕捉孩子行為背後的敏感期。關鍵的關鍵是,知道什麼時候我可以「靜待」,什麼時候需要「幹預」,如果要幹預,可以怎麼做。所謂「共同成長」,大抵也就是這樣吧。
提升自己,我們才有「靜待花開」的底氣和能力。
如果孩子是一朵花,我們要用以愛來澆灌,給他們提供成長所必須的養分:信任、尊重、鼓勵、支持、幫助……而不是假愛之名控制、限制他們的發展,更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這樣的愛,有設定邊界,不隨便逾越;分量雖很重,但只流露部分給孩子,還有大部分,自己小心擔著;孩子的成長過程便也在在成人這樣的陪伴與默默耕耘中悄然完成。
如果沒有滿足以上三個條件而一味對孩子實施「靜待花開」式的教育,那就真的怪不得老師沒教育好或孩子不成器。
養而不育,是你在教育中失職了。
最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段讓1b+老師覺得又好笑又感動落淚的視頻片段,也許你之前有看過,但帶著我們今天的話題,再看一遍,也許你的心裡就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這部6分鐘動畫短片,講述了沙灘上的鷸寶寶學習自己覓食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鷸媽媽通過自己親身演示,希望讓鷸寶寶嘗試自己覓食。
在鷸寶寶遇到困難,害怕海浪的時候,鼓勵它,並於適當的時機推他向前,在鷸寶寶探索的時候,退居一旁卻始終陪伴。
當最後鷸寶寶掌握了新技能並興奮地不斷嘗試時,鷸媽媽遠遠地、心滿意足地注視著自己的寶寶……(最後虛化到模糊的畫面和1b+老師此時的眼睛一樣)
反觀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1b+老師似乎找到了答案,那麼你們呢?
每一次開花結果都不簡單
靜待花開,比你想像中需要付出更多
*聲明:本文由1b+老師原創,圖片、視頻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幼師口袋,並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