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中教育,靜待花開」,父母需要做好這一點

2020-08-16 十安育兒

前兩周應孩子要求帶他到海邊去玩,沒想到遇到了以前的同事KK,於是便約在一起共進午餐。KK的兒子剛滿3歲,從我們坐下開始,他就一直在哭鬧。

我們拿著各種零食哄他,他都無動於衷,吵著要找姨姨。KK解釋說,姨姨是孩子的保姆。孩子出生後就寄養在保姆家,只有周六周日才接回家。如果夫妻倆某個周末想過二人世界,那這個星期孩子就不接回來了。

聽他這麼一說,我突然明白孩子那一臉的焦慮從何而來了,也特別能理解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還要哭著找保姆了。父母不能帶給他安全感,他就只能從旁人身上去找了。

看到我一臉的驚訝,KK解釋說:「等孩子大一點能自理了再接回家,現在教育孩子不都說『靜待花開』嗎?我也是在保姆家長大的,現在不也過得挺好嗎?」

靜靜地等待,什麼也不做就能等到花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靜待花開「就等於撒手不管嗎?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很多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焦慮轉嫁在孩子身上,所以總會出現一些「拔苗助長」的行為。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相信,放下急進的功利心,遵循孩子的腳步「用心栽培,靜待花開」,才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靜待花開」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但有些父母走著走著方向卻走偏了,認為「靜待」就是撒手不管,什麼也不做。

正如KK的孩子一樣,自從寄養在保姆家,一個星期也未必能見上父母一次。在孩子3歲前的重要階段,父母這個崗位都是缺失的。

KK撒手不管的弊端在孩子身上已有所體現:孩子怕生、沒安全感,身處陌生的環境顯得焦慮而不安。偏偏最應該得到他信任的父母,卻未能給予他安全感。所以他只能無助地哭,去尋找那個照顧他信賴的保姆阿姨。

KK說她自己也是在保姆家長大的,所以孩子的感受她應該特別能理解才對。沒想到她還是為孩子選擇了同樣的成長環境。

也許她與父母間生疏的親子情,導致她在處理與孩子的感情時也變得遲鈍了。又或者陪伴的缺失令到她根本不知如何面對孩子的哭鬧,只知道用冷冰冰的零食去哄,而不是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情感寬慰、溫暖的擁抱。

我不知道KK所期待的「花開」是怎樣的,我只知道一棵本應茁壯成長、燦爛盛開的花開,在父母的撒手不管之下漸漸失去他的養分。


「慢中教育,靜待花開」,父母需要做好這一點

很明顯「靜待」不等於撒手不管,靜待除了要放下急利之心,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教養,更需要適時給予孩子成長所需的各種養分。

一種花的種子,從它播種開始到成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分,還有生長所需的陽光和各種營養成分,以及一定的成長時間,它才能盛開出我們所期待的花朵。而育兒的道理也是一樣,拔苗不能助長,靜待才能花開。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媽媽,在其他父母都在心急地為孩子各種報班,各種助長、助跑的時候,她卻 始終能保持淡定的育兒心態。

她認為孩子的教育急不得,只要用心培育,定能迎來花開一刻。她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從孩子出生,她就一直用心陪著,做孩子喜歡做的事,讀孩子喜歡讀的書。孩子做不到的,她從不過多地要求,也不催促孩子,只是用行動潛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做著孩子的榜樣。

她的孩子陽光又自信,每逢看到他們一家出行,一家人都是笑語盈盈的,親子感情很好。孩子的成績也很優秀,今年初中畢業了,中考成績是全區前三。多年的用心栽培,換來孩子的厚積薄發。父母的靜待,終於等到孩子花開的一刻。

靜待,需要父母放慢腳步,跟隨孩子的成節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愛與陪伴、信任與鼓勵、行動與榜樣。環境適合,養分充足,花期到了,孩子就能如花兒般燦爛盛開。

相關焦點

  • 別再被「靜待花開」的謊言欺騙了!教育需要付出,不能放任自流
    一次,與老師進行交流時說出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老師說:「你大概是被『靜待花開』 這樣的謊言所欺騙,以為任其發展就是好的教育。其實教育需要父母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付出,不能放任自流靜待花開。事實上,孩子在有更多的自由後,行為卻容易產生偏差,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有的甚至不管父母怎麼說都拒絕。
  • 教育需要靜待花開
    人的一生就像一株植物,要經歷無數次花開花落。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植物,花期不同,有早有晚。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並且最好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的優秀,時時刻刻都在綻放,家長在這種綻放中虛榮心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可是花怎能常開?
  • 靜待花開,蝴蝶自來?播優私塾姚明老師刺破教育最大「謊言」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麼美好的一段話。但姚老師私下以為,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寫得一手好作文的時候。
  • 致父母:別再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不是「撒手不管」很多家長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在很多家長的理解中,所謂的放養,正是「靜待花開」。這話並沒有錯,只是在實際教育中,很多家長卻誤把「靜待花開」當成了「撒手不管」。要知道,即使是「靜待花開」,背後也少不了「默默耕耘」。換言之,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指引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很多事情需要有長遠眼光,孩子可能看不到,父母卻可以看到。這時候,父母就有責任為孩子指引方向。
  • 教育是要「靜待花開」,還是一直要努力「推孩子」
    本文導讀:今天我們來聊一個教師屆和家長屆都一直略受爭議的話題,教育到底要不要「靜待花開」?有的人覺得教育是一場優雅的放養,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刻意去做,相信孩子,他遲早會自然成長,老師所指出孩子現有的問題,也都是「時候未到」而已,無須恐慌;有的人卻覺得所謂「靜待花開」,是懶父母為自己撒手不管找的藉口,你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絕不能「袖手旁觀」,要每天悉心澆灌……
  • 別再被「靜待花開」的謊言所欺騙!教育需要付出,而不是對其放縱
    現在一些家長越來越尊重孩會,逐漸開始"放養"式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以"靜待花開"的思想去教育孩子,但這種方式是錯誤的。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任其自由成長,但很多家長沒有明白這裡面的真正含義。這部分家長只想著"花"會盛開,但卻忽視了"花"在盛開前,離不開陽光的沐浴。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請不要把「放任不管」當作靜待花開
    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教育子女如一本厚厚的書,家長們不能心急,而應慢慢的、認真仔細地一頁頁翻閱、思考乃至領悟,操之過急或用心不專則會領會錯意,造成壞的結果。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如同牽著蝸牛去散步。唯有慢下來,靜下來,才能讀懂孩子世界裡的美妙。今天考壹佰小編就跟家長朋友們一起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 教育就像養花,需要靜待花開人生的「慢」藝術,適合就是最好教育
    教育孩子就像是在養花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靜待花開的人生,這是一個「慢藝術」的過程。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都是處於焦慮狀態,擔心孩子不愛吃飯、瘦小成為黃毛丫頭。教育孩子雖然說不能拔苗助長,但又很害怕兩種極端,一種是父母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種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孩子成長。如果不是孩子本來的需求,那麼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很多分歧反抗。想要孩子這朵花開得又豔又長久,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空間和成長所需的環境滋養,只有靜心觀察花期才會收穫意外驚喜。
  • 除了「靜待花開」,還要「默默耕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信息傳遞的越來越廣泛,人們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學習西方的「快樂教育」,放手散養,處處」尊重「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釋放他們的天性,快樂、自由、獨立地成長,期待孩子的「靜待花開」。,除了」靜待花開「,孩子和家長仍舊需要」默默耕耘「,而不是一味地放手散養。
  • 薦讀丨你還在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嗎?
    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豔四方,且炫麗無比。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多麼美好的一段話。
  • 家長,你可能誤會了「靜待花開」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也許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前幾天,有個五年級的家長帶孩子過來諮詢。
  • #星光教師在頭條# 教育需要理性,靜待花開?真的可行嗎?
    教學生活中,常常會遇見學生學習吃力的現象,為了安慰學生和家長,我總會與他們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也許孩子將來會很有出息,我們靜待花開吧!可是,這樣真的可行嗎?這其實是對孩子進行智力啟發。如果,家長,沒有在孩子的這個黃金期對孩子不停地交流。而相信靜待花開的理論,那麼,你家的孩子與北大清華可能就無緣了。
  • 真正的靜待花開
    共勉:真正的靜待花開而是父母在心態上保持平和與懷抱期盼,明白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材、因時施教,觀察並接納孩子成長的不同節奏,靜候孩子逐步長成為品學優秀的好青年。近些年,放養式教育和快樂先行教育非常盛行。「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 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
    這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一種境界,情懷必不可少。   我從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中悟出:上善若水,靜待花開,是最美的教育情懷。唯有上善若水、靜待花開的情懷,方能面對困難不抱怨,面對挫折不退縮,面對責任不推卸,面對目標不放棄。才能在困難與挫折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教育方法是否得當。面對學生的叛逆和牴觸時,才能降低身姿、蹲下來保持兒童的視覺看待事物,回歸兒童的本心與之共情,如水般的潤物無聲,靜靜等待,我們方能目睹花兒綻放的美麗,領悟教育者獨有的幸福。
  • 「放養式教育」讓父母后悔莫及,孩子的教育不是「靜待花開」
    這是歌手王錚亮的歌曲《時間都去哪了》,歌詞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時間也一去不復返了。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非常的大,很多家庭對孩子實行放養政策,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更別談該給的教育了。
  • 靜待花開,拔苗助長,任其生長?家長您選哪個
    每個孩子都寄託著家庭的希望,每位父母都渴望孩子成器成材。每個孩子也是在父母的渴望、期盼中成長。有些是輕裝上陣,有些則是負重前行。父母只是在意要達成教育孩子的目標,時常忽略了孩子的獨特感受。做不到靜待花開
  • 教育孩子也需要「靜待花開」
    現在一些老師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老是急於求成,想著讓孩子馬上成才,馬上成功。長城不是一天修成的,孩子的成長也需要一個過程。比如在大自然中,我們知道每種植物的種子都很美,但不同的種子各有其獨特的天性,只有了解和尊重其天性,才能確保種子發芽。比如洋蔥、西紅柿是嫌光種子,避光才合適;芹菜是需光種子,有光才生長。
  • 《靜待花開》第20期《知遇之恩》
    因初三開始上化學課,陳老師是我們班的科任老師,才有這段知遇。我清楚地記得第一節化學課的場景。陳老師走進教室,他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自己和這門課,臺下的一位同學按捺不住,開始做小動作。陳老師不是劈頭蓋臉地訓斥,而是淡定地把這位同學叫到黑板上,讓他用粉筆寫下自己的名字。當時我們覺得很奇怪,不懂這是什麼操作。這位同學帶著疑惑,戰戰兢兢地寫下了自己名字。
  • 致父母:別再把放養孩子,當成靜待花開(再忙也要讀一讀)
    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然而,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01、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只有十年,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有句老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 回眸與展望|匠心堅守 靜待花開
    回顧2020,有太多的感想與感動,在這不同尋常的年份我們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為讀者獻上一本本好書,收穫友誼與成長。作為教育類專業出版社,我們一直致力於傳播名師大家的教育智慧,聯合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推出特級教師書系,我們分別於2016年、2018年出版了《師道匠心——特級教師給學生、家長和教師的60堂公開課》 《修煉——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發展》,分別闡述教師發展中的「學科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維度的實踐與思考。這兩本圖書受到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