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教育子女如一本厚厚的書,家長們不能心急,而應慢慢的、認真仔細地一頁頁翻閱、思考乃至領悟,操之過急或用心不專則會領會錯意,造成壞的結果。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如同牽著蝸牛去散步。唯有慢下來,靜下來,才能讀懂孩子世界裡的美妙。今天考壹佰小編就跟家長朋友們一起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01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未必就是負責任
一位家長朋友,經常自豪地說:「我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只想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平時不怎麼敦促他學習,孩子就該無憂無慮的!」
看似自由的愛卻讓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非常吃力。
也有很多快畢業的孩子常常懊悔:
以前不知道讀書的意義,真的要步入社會了,才知道當初浪費了很多時間。假如能重來,應該會更努力吧。
正如作家蘇心曾經勸誡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做父母的,儘量不要讓孩子有這樣後悔的時刻。
學習上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會滋生出懈怠,行為上也是如此。
經常聽家長給闖禍的孩子開脫:「沒事,還小,樹大自然直。長大就好了。」
好像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事實呢,很多孩子在被給予了過度的自由之後,行為產生了偏差,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各種問題集中爆發,無論父母怎麼說孩子都不聽,因為孩子已經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間,自私、放縱、無視規則、任性等問題越來越難糾正。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是沒錯,但自由是有邊界的,父母需要提前教給孩子獨立、規矩和一定範圍內的自我負責。
愛和尊重是好的教育,但不是全部。
不過度幹預孩子,不插手孩子的人生,要給孩子獨立……很認同這一點。既然這樣,那很多家長朋友為什麼要焦慮? 既然這樣,您唯一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長大,等待他長成他本該長成的樣子,不就挺好嗎。
02冷漠地逼迫和一味放任孩子,都是兩種極端
做父母最難的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讓孩子在巨大的學業壓力面前,仍然可以擁抱快樂。
記得前段時間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大致這樣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開在春天,也有的開在別的季節。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還沒開放,你也不要生氣,沒準你的花就是一棵鐵樹,鐵樹不開花,開花驚豔四方,且絢麗無比。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多麼美好的一段話。但是我以為,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只看到了「靜待花開」,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世界上沒有什麼成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寫得一手好作文的時候。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堅持親子共讀。一有空就帶孩子走到生活中,聞花的顏色,看樹在風中舞蹈,看滿天繁星,聽一池蛙鳴……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體格很好,運動能力強。請別忽略了,人家一有空就帶孩子去遊泳,周末的時候一家三口爬山,露營,騎著自行車去郊外漫步,徒步到蒼翠的山頂,看到了天邊的雲捲雲舒,遠處城市的高樓……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很好,邏輯思維很棒,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玩數學遊戲、搭積木、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孩子對應家裡的人口來分配碗筷、講數學繪本,和孩子一起玩數獨、亦或者也會給孩子尋覓一個好老師,帶領著前行。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那麼有思想,那麼多規劃,那麼有創意的時候,你卻忽略了,在他還小時候,你從未為他打開過一扇窗,讓他看到這個世界的豐富,你也沒有在他的內心種下過一粒種子,讓他對他的未來產生過期待和憧憬。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時候,給他一點指引,讓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離她的夢想更近一點……
陶行知曾說:「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無法設計和幹預他的人生,但在他們成長早期的每一個關鍵驛站,我們都應該在,不做決定,只告訴他:關於這件事,我們的建議是……
在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還沒有足夠大的時候,他需要我們的指引。只有等他有了足夠的視野,足夠大的力量的時候,他要選擇什麼樣的路,選擇走多遠,就是他的事情了。而那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轉過身,默默祝福和想念。
延伸閱讀
靜待花開說的可不光是等待
靜待花開的本意是反對拔苗助長,是指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不去過早地要孩子去做和生理髮育不匹配的事情;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特性,不要試圖讓仙人掌變成玫瑰;當我們做好園丁該做的工作,有的花開得早,有的花開得晚,我們需要耐心地等待。
靜待花開是對結果的不強求,但不是過程的不作為,相反,它需要更多的作為,這個過程一點都不輕鬆。
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真的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父母在心態上要保持希望,相信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觀察並接納孩子成長的不同節奏,因材施教。
可以嚴厲,但要有耐心,可以慈愛,但要有威信,用心澆灌,總會有花開的一天。
花開需要很多條件,合適的土壤,根據植物的特性澆水、施肥,有的植物需要多見太陽,有的也許不需要見太陽,有病蟲害需要殺蟲,需要時不時修掉多餘的枝叉,還要不趕上天災人禍,花才有可能開。
環顧周圍的家庭,有的家庭喜歡社交,有的喜歡旅行,有的喜歡探險,有的喜歡藝術,有的家庭熱鬧一些,有的家庭安靜一些......在他們的孩子身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家庭價值觀的影響,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不同, 這樣的土壤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成長是孩子的責任,澆水是我們的責任,都不可推卸。
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推一把的,千萬不要讓孩子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那麼簡單。如果逼孩子一把,可能孩子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也許就因為當初逼孩子一把,孩子一生的命運因此改變了。當然孩子在很多問題上是做不出正確的選擇,所以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而不是將孩子的所有問題都交給孩子自己選擇。在面對一些大的事情上,特別是原則問題上,父母一定要督促與及時的指導,才能領導著孩子走向成功的未來。
好了,這一期探討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能給您和孩子帶來幫助,下期內容不容錯過,請您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