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的陵園——景陵莊嚴肅穆,不光有恢宏的殿宇,還有大量整齊排列的儀樹;它備受關注,也成為後代子孫利用的對象;在景陵內,發現十個參差不齊的石像,與整齊乾淨的陵園格格不入;當代考古專家一直對其來歷充滿疑惑,經過研究,終於發現這十個石像果然是"不速之客"!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康熙十三年,正值三藩之亂情勢最嚴峻的時期;吳三桂出兵於三貴,耿精忠叛於福建,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叛於廣東;一時間各地反清勢力紛紛響應;四方震動,人心惶惶;然而清宮內也不太平,這一年五月,赫舍裡皇后因生子驟然薨世;康熙和赫舍裡的感情非常好,悲痛欲絕;決定死後要與其長相廝守;清朝皇室是女真人,在康熙前面的四個皇帝都是按民族風俗實行火葬;
由於入駐中原有時已久,而且正值"叛亂",國內民眾還沒完全臣服;為了表示大清有能力統治好天下,也將長久在關內;康熙決定效仿中原地區歷來的皇帝,實行土葬。
但是當時國難當頭,實在無暇顧及修建陵寢事宜;於是康熙十五年,三藩之亂出現轉折,形勢向有利於清軍發展之時;朝廷開始動工修建景陵;完工之後,康熙下令,先葬皇后,不關地宮石門,以待皇帝。
景陵位於河北唐山遵化市,周圍清朝有歷代皇帝的陵寢;景陵從上方看去是一個半圓加一個長方形;地宮上面興建寶城,有石碑一座,書曰:景陵;往前走可見隆恩門五座、隆恩殿五間;五石孔橋一座,七孔石橋一座;橋前立有滿文石碑一座、漢文石碑一座;字跡較小,均記載了康熙大帝的生平事跡;碑文不足以記述這位傑出帝王的政績;景陵中還有整齊排列的儀樹共二萬九千五百株;整個景陵有山有水、綠樹成蔭,呈現恢宏大氣、安然祥和的景象。
所有建築中,除了聖德功碑亭、華表是雍正五年建造之外,還有五對石像生引起了專家的注意;懷疑它們並非康熙年間的作品;"石像生"又稱"翁仲",指的是帝王陵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等,產生於秦漢時代;它們象徵了皇帝的權杖;帝王生前舉行大型活動之時,總有文武百官分站兩列;還有籠子裡關著的獅子、老虎等猛獸,以壯皇威;在陵園,則以石頭雕刻它們的形象。
景陵的石像生在牌樓前彎曲走道的兩側,共五對、十個,文臣、武士、馬、象、獅子各一對;專家發現,這些石雕都缺乏康熙年間的工藝元素;專家也從"風水"角度來看,石像生就算不是敗筆,也是"蛇足";以康熙大帝的威名,工匠在為他建造陵寢之時,怎麼會畫蛇添足呢?
難道它們也是雍正設置的?《清世宗實錄》裡,有雍正的這樣一段話:"石像等件……不必建設";意思是,雍正自己的陵寢——泰陵中,不必設置石像生;難道雍正為了表孝心,在皇考陵寢建設而自己陵寢不用?關鍵還不在這裡,當人們走進泰陵, 發現道路兩旁赫然豎立著五對和景陵一模一樣的石像!
這是怎麼回事?誰違背皇帝的意思修建了石像生?很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專家;直到有一天,專家從浩瀚如海的清宮檔案中,找到了線索; 公元1735年,雍正駕崩不足一個月,監察御史瑪起元就給剛即位18天的乾隆帝上了一個折:"……大行皇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以景陵未經設立,不 忍增加……今奴才愚見,請於景陵前應照典制敬為 添設,而現今萬年吉地亦 另為敬謹建立……"據專家研究發現,景陵和泰陵裡面的石像生,其雕塑工藝和乾隆年間的特徵都相符合;由此可見,景陵的石像生是後來乾隆補建的;據研究,乾隆為祖父輩補建石像生還有私人目的:乾隆年間,國力強盛,他很想在自己的陵寢設置石像生,無奈不敢逾越祖宗;可是景陵、泰陵它們建造之時,"風水"都是算好的;乾隆不顧多人反對,在祖、父輩的陵園中請來了這十個"不速之客"!
【參考資料:《清史稿》《硃批奏摺》《清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