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為什麼是「第二次革命」

2020-12-12 求是網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中國,也深刻影響世界。在改革開放走到第40個年頭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以及從什麼樣的角度、態度、力度來認識和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個重大課題。

  儘管是有風險的事

  但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

  鄧小平同志最早把改革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在1985年3月28日會見日本自由民主黨副總裁二階堂進時,他指出:「現在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是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儘管是有風險的事。」

  說到「革命」,我們並不陌生。曾經一個時期,「革命」是中國最流行的政治話語。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革命是以奪取政權為目標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統治的運動。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革命是國家內部劇烈的、根本性的、暴力性的變遷。相對來講,改革是國家領導層主動推動的、通常是漸進式的社會政治革新。

  但應當看到,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看,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從廣義上看,革命泛指某種事物發生的根本變革,從量變產生質變,進而引起質的飛躍,如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

  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對於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及與之相連的社會主義革命)而言的,亦即一次新的偉大革命。

  這一論斷是鄧小平同志對改革開放性質的精闢概括。重溫這一重要思想,對於我們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不僅是政策選擇而且是制度上的革命

  有觀點認為,第一次革命屬於制度選擇,改革開放作為第二次革命則屬於政策選擇。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

  誠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完全不同於以奪取政權為目標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它是對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進、變革和鞏固。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是在過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社會革命取得成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基礎上進行的,是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的自我調整、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但是,改革不僅僅是對原有體製作細枝末節的修補,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革命性變化。例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這就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事實上,自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命題後,我們黨往往會把一些極具重大意義的事情稱為「革命」。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界定為 「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有機聯繫、層層遞進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作為第二次革命,是量變中有質變。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體現的是量變,「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則意味著量變基礎上的部分質變。

  特別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等,是當代中國已經面臨並將繼續進行的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制度變遷。它不僅是政策選擇,而且是制度上的一場革命。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啃下硬骨頭

  必須勇於自我革命

  改革開放作為第二次革命,也包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必須把執政黨的自我革命提到議事日程上,並以此來推動社會革命。

  勇於自我革命,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犧牲,對象不是剝削階級及其代理人,而是執政黨和執政者自身。一些人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壓力上,認為執政者不會自我革命,只能以壓促變。但馬克思主義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起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和長處,就在於能夠主動進行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動抉擇。面向新時代,我們黨反覆強調要勇於自我革命,體現了不變的責任擔當。

  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關鍵在於執政者要有自我革命和自我犧牲的勇氣。這當然很不容易,但舍此就沒有出路。必須正視的是,改革開放40年了,全面深化改革也近5年了,如果在一些關鍵領域依然不能取得突破、不能啃下硬骨頭,就會動搖民眾對改革的信心。信心一旦動搖,各種混亂思想、錯誤認識、模糊觀點就會大行其道、擾亂視聽。

  有些人之所以對改革開放不滿,其中固然有利益失衡的因素,甚至不乏別有用心者,但有一些也是因為問題和弊端沒有通過改革加以有效解決,甚至有些積弊還愈演愈烈、利益固化不斷加劇。簡言之,就是改革還不夠全面、深化。因此,必須勇於自我革命,必須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將改革進行到底。

  以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就是要進行刀刃向內的革命。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敢於涉深水區、啃硬骨頭,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總之,我們不能僅僅作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要站在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的高度上,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要敢於拿自己開刀、勇於割自己的肉,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委黨校教授、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
    人民日報發布評論員文章稱,歷史昭示我們,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只有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才能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只有堅持變革、不斷創新,才能始終站在時代潮頭。
  • 與改革開放同行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爆發與擴散,都會引發整個經濟社會結構的大變局。正是這樣的技術革命喚醒了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  《大趨勢》、《第三次浪潮》、《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這三本當時的海外暢銷書給剛剛開放的中國帶來了思想的「新風潮」。而《經濟參考報》正是這陣新風潮的引領者。  1983年,《經濟參考報》連續刊登了約翰·奈斯比特所著的《大趨勢》,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掀起了關心資訊時代的熱潮。之後,日本的「新產業革命」論和美國「第三次技術革命」在我國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現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句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人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這裡輯錄十個耳熟能詳的理論金句。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意味著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
  •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改革的關係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回顧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時,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分別界定黨的三大歷史階段。
  • 穿越「歷史三峽」:改革開放潮湧遼闊未來
    唐先生進而談到,中國社會變遷已出現過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公元前4世紀開始的由封建轉向帝制,第二次轉型則發端於清末。對新近這次轉型,唐先生形象地指出:「這第二次大轉型是被迫的……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要歷時兩百年,自1840年開始,我們能在2040年通過三峽,享受點風平浪靜的清福,就算是很幸運的了。
  • 《第二次機器革命》核心觀點
    今天我們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第二次機器革命》,可能會成為對全球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又一本重要著作。這一判斷是否可靠,還有待讀者在閱讀全書後作出自己的評判。本報從明日起,將在讀書版以文摘形式連載《第二次機器革命》的部分內容,敬請關注。  ●技術的發展不可能突飛猛進,這是個錯誤的觀點!
  • 人民民主專政與改革開放相輔相成
    第一,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 革命與改革:對社會、政治變革的研究
    對革命的研究肇始於革命為什麼發生的問題。第一種最簡單的常識性解釋是壓迫與苦難造成社會下層反叛導致革命。但問題在於社會壓迫和大眾遭受苦難是廣泛、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革命卻極少出現而且只發生於特定條件下,所以壓迫和苦難造成革命的解釋不能充分解答革命為什麼會發生。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這樣一次「偉大覺醒」和「偉大革命」不會突然發生,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要懂得中國為什麼會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就必須對新中國成立時的基本狀況和此後的經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 海外媒體: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堪稱奇蹟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中國18日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鄧小平40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命運,使其躍升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來,其他產業也陸續推進改革。中國引進市場機制,吸收海外資金及技術,逐漸成長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以1978年12月中共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距今已有40年。
  •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改革,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辯證法的最鮮活運用
    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40年改革開放實踐,正是依照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辯證法推動的。 自我革命充滿著辯證法的深刻原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關於改革開放,習近平的20句經典話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改革,話開放。其中,許多經典話語擲地有聲、意蘊深遠。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的改革開放「金句」。  ·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改革開放 關鍵一招》第二集 這個民主很有範兒
    《改革開放 關鍵一招》第二集 這個民主很有範兒 2018-12-12 00:00:00來源:央視網
  • 「數讀」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種「偉大精神」 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3次「偉大飛躍」 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王賡武:中國的革命與改革
    第一個是1949年取得勝利的「革命」,第二個是大約40年前開始的「改革」。這兩個詞經常被同時提及,有時候它們被當作相互對立的事物,仿佛改革好過革命;另一些時候,人們則強調革命的必要性,認為改革是浪費時間,無法實現人們的願望。所以說,這兩個詞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也非常有趣。然而,這兩個詞真要剖析起來是很困難的,而且往往會產生誤導作用。 我先從「革命」這個詞開始。
  •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目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關於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見仁見智。5月5日本報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的上篇——「世界現代化與第六次科技革命」,闡釋了人類文明和世界現代化的科技需求,以及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挑戰。今天,本報繼續刊發該文的下篇,以饗讀者。
  • 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 陳培永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永葆改革開放的革命品格
    這個偉大覺醒,源於我們黨以強烈的革命精神不斷解放思想、衝破束縛,從根本上催生了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我們黨不斷解放思想、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推動理論創新的過程,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實現了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展現了這個革命性的偉大覺醒對改革開放偉大社會革命的強大推動力量。
  • 中國共產黨提出「改革開放」概念的由來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40年來,改革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提出「改革開放」的,這一重要概念又是怎樣發展和演變的?
  • 論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第二個「百年目標」,就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170多年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永恆主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主線。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也是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