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與改革:對社會、政治變革的研究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讓我們首先引用幾段最有代表性的對革命的定義來開始有關革命的討論:

「革命是劇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對國家內部價值觀、社會神話、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權、政府行為和政策的變革。因此革命可以區別於叛亂、起義、政變和獨立戰爭。」亨廷頓[1]

「社會革命」可以定義為「劇烈的,在國家、社會階級結構上的根本變革,伴隨著自下而上的反叛並且因此而成功。」斯卡波爾[2]

「革命是被壓迫者、被剝削者的節日。沒有什麼能像革命一樣讓人民大眾能夠這樣積極進步地創造新的社會秩序。」列寧[3]

「革命不是被創造出來的,革命是突然發生的。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就象橡樹生長那樣自然,但它是生長於歷史上的,它的根基來自深入的過去。」菲裡普斯[4]

以上是不同的作者從政治學家、社會學家、革命領袖、歷史學家的不同的角度來定義革命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革,也許只有綜合以上的評論我們才能對革命的定義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革命作為一種特定的政治、社會變革的形式在西方歷史學和政治學研究,特別是比較政治學研究中一直是中心課題之一。[5]要注意的是在有關革命的政治學學術研究中,實際上對革命在道德正義性上的評價並不重要。當然西方政治保守主義的奠基人伯克(Burke )曾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深入尖刻的分析提出了對革命這種激烈、暴力、斷裂的社會政治秩序變革方式的尖銳批評;而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家則把暴力革命看作是歷史進步的必然,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學說中革命是為了創建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而且如果說在馬克思那裡革命主要還是歷史進步的必然形式和正義體現,到了列寧那裡革命已經成為完成共產主義目標的一個工具主義的課題。[6]但一般西方歷史學家和政治學者更傾向把革命看作是人類集體政治行為中一種極端也罕見的變革方式,而且與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相關聯。他們認為對革命發生的原因、過程、後果的分析、研究和理解要遠比簡單的對革命的道德正義判斷重要得多。

對革命的研究肇始於革命為什麼發生的問題。第一種最簡單的常識性解釋是壓迫與苦難造成社會下層反叛導致革命。但問題在於社會壓迫和大眾遭受苦難是廣泛、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革命卻極少出現而且只發生於特定條件下,所以壓迫和苦難造成革命的解釋不能充分解答革命為什麼會發生。第二種通用解釋是當國家政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和治理危機時革命就會發生,而國家政權一般正是革命所推翻的目標。但很多情況下國家政權的統治危機造成其急劇的崩塌或是逐步的瓦解,不過劇烈的革命並不經常出現,所以政權危機導致革命的情形也非政治變革的常態。第三種常規解釋是革命的發生是由於某些激進的意識形態引領人們選擇激烈極端的變革方式。但激進意識形態只能在某些情況下引起革命而不能在所有情況下引領革命發生。所以這些常識性的解說都不足以回答革命為什麼發生的問題,人們必須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才能充分解釋革命的現象。

關於對革命的系統研究,西方學術界一般認為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了三個階段(Goldstone ,2003,1-19):第一階段是有關革命的歷史學實證研究,第二階段是有關革命作為一種變革的政治暴力現象的規律性的理論研究,第三階段是關於革命的結構主義理論的解說。現在已經進入了對革命研究的第四個階段:注重關於革命的代理人、意識形態、具體過程和結果的研究。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一階段對革命的歷史研究。這主要是在上個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研究集中於對歐美近代史上最具經典意義的幾次革命的觀察、描述、分析和總結,如英國1640年光榮革命、美國1776年獨立革命、法國1789年大革命、俄國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這些研究者多為歷史學家,他們主要的任務首先是準確描述每個革命的歷史,然後在觀察和綜合比較中找出帶有共同特徵的規律性的歷史經驗。他們的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規律性的幾乎所有的「經典意義」(classic )革命的歷史經驗中都存在的現象:

1)在革命發生之前,有相當一批「知識分子」如新聞工作者、詩人、劇作家、作家、教師、神職人員、和受過專業訓練的官吏,開始不再支持現政權並且開始批評政府並要求深入徹底的改革;

2)在作為革命對象的政權倒臺之前,該政權通常對社會上改革的要求回應並開始實行一些改革措施;

3)政權倒臺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因為現政府面臨深刻的、由於政權自身對一些嚴重的經濟、政治、軍事挑戰無能應對而產生的危機而不是由於反對政權的革命勢力的反叛行動;

4)雖然革命勢力在推翻舊政權的問題上也許是團結的,但當作為革命對象的政權倒臺後革命力量內部的分歧就會開始顯現;

5)一般情況下第一個創立新政權的革命力量是相對溫和的改革集團;

6)當比較溫和的改革集團試圖根據政治變革計劃而在利用舊政權遺留下的政府組織資源重建政治秩序時,比較激進的用大眾動員的新組織方式的革命力量開始發酵、在社會上增強支持力量;

7)真正的革命性的變革並不發生於作為革命對象的政權倒臺之時而表現為代表新的大眾動員組織形式的、激進的、選擇不同路徑的革命力量開始替代了溫和的改革集團掌握政權;

8)因為劇烈的革命行動而產生的失序,激進的控制力量開始實施他們的政策,通常表現為革命力量用暴力強加給社會一個新的政治秩序;

9)那種發生在溫和派和激進派、革命的維護者和外部敵人的維護者之間的爭鬥通常會導致革命勢力中的軍事領袖走到前臺甚至建立絕對獨裁統治以維持新政權和恢復政治秩序;

10)最後激進的革命階段將為比較務實的現實主義的階段所代替,而相對溫和的改革力量也將最終建立革命後新的既成事實和政治秩序。

相關焦點

  • 從改革到革命: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
    目前中國的改革現狀已經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各方面的改革缺少動力。經濟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找到了突破口,確立了基本市場制度,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深化。社會改革在過去的十來年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變化的需要,如何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在十七大的時候已經確立了「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方向,兩方面的民主試驗也在進行,但並沒有成為系統的努力,如何推進?
  •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會革命
    有些人認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就不要講革命,講偉大鬥爭了,講改革或全面深化改革就行了;還有人總擺脫不了一種思維,提出:現在講革命,要革誰的命?講鬥爭,要鬥誰?革命與改革是實現社會變革的兩種路徑,這種觀念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確實根深蒂固。
  • 改革開放為什麼是「第二次革命」
    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革命是國家內部劇烈的、根本性的、暴力性的變遷。相對來講,改革是國家領導層主動推動的、通常是漸進式的社會政治革新。  但應當看到,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看,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從廣義上看,革命泛指某種事物發生的根本變革,從量變產生質變,進而引起質的飛躍,如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
  • 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政治動員令
    ,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要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一以貫之進行下去的政治動員令。第一項偉大社會革命就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社會革命,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徹底結束了中國人任人欺凌的局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第二項偉大社會革命就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 改革同革命一樣,也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革命」一詞的本義是指政治革命,即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政治統治,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社會形態的質的飛躍。革命的直接原因: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其深層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在於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
  •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改革的關係
    具體而言,在革命階段,同時具有以根據地建設、黨的建設、軍隊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社會建設措施,以及持續不斷地順應革命形勢的改革措施;在建設階段,同時進行著徹底變革生產關係的社會政治革命和調整原有政策的改革;而在改革階段,改革既是革命,又是建設。「破舊」是革命,「立新」是建設。革命、建設、改革舉措的共時存在,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明顯特徵,也是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又一視角。
  • 王賡武:中國的革命與改革
    第一個是1949年取得勝利的「革命」,第二個是大約40年前開始的「改革」。這兩個詞經常被同時提及,有時候它們被當作相互對立的事物,仿佛改革好過革命;另一些時候,人們則強調革命的必要性,認為改革是浪費時間,無法實現人們的願望。所以說,這兩個詞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也非常有趣。然而,這兩個詞真要剖析起來是很困難的,而且往往會產生誤導作用。 我先從「革命」這個詞開始。
  • 唐宋變革研究(綜述)
    [1]由於前人的學術積澱,如陳寅恪先生指出「綜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則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莫不如此」。[2]唐王朝後期發生的種種變革固然有著其內部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但也必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到底是南朝因素髮揮的作用大還是北朝因素佔主導地位?或是二者兼有之呢?
  • 新技術革命的風險、挑戰與國家治理體系適應性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地英國,因工業革命的發生,不僅在國內形成了全新的政治體系和社會形態,而且利用工業革命的巨大推動力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了優勢地位。但是綜合前三次工業革命來看,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革命性變革並非同時發生的,例如第三次新技術革命的路線是「從科學革命到技術革命再到社會革命,最後才到產業革命」。
  • 【黨建學習】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自創建時起就秉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宇宙論和社會革命論」。1921年7月召開的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大會通過的黨綱明確規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因而黨天然地肩負著「實行社會革命」的政治使命。此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踏上了為「實行社會革命」而不懈奮鬥的歷史徵程。
  • 【將改革進行到底·大家談】強軍興軍的革命性變革
    改革強軍是抓住世界新軍事革命「機會窗口」的戰略抉擇。當前,戰爭形態加速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演變,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調整軍隊組織形態。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中流擊水,勇進者勝。誰落在了這場新軍事革命的後面,誰就要在軍事力量運用和較量中喪失主動地位、付出沉痛代價。一支勇於變革、善於創新的軍隊是擁有更多制勝權的軍隊。改革強軍是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必然要求。
  • 新科技革命會帶來什麼樣的產業變革
    【摘要】21世紀新科技革命是20世紀後半葉科技革命的延續與拓展,整體上關聯科學革命而聚焦於技術革命,同時影響到新的產業變革。由此引發的產業變革具有四個突出的特徵:生產方式側重製造數字智能化;能源結構以可再生能源網際網路配置為主體模式;應對生態環境的危機成為產業變革的重要動力;生命科學成為開拓新型綠色產業文明的重要基礎。
  • 美術研究|純藝術探索性質的中國畫對社會變革沒有直接的影響
    在一個全球化以及文化圖像化的時代,視覺藝術在對外文化戰略、社會的精神變革以及國民教化等方面,其重要性實際上正在超過文學、文本和文字的作用,這是在上一世紀西方的社會變革和國家崛起中得到了歷史驗證的。其作用表現如下:一、社會的精神變革從20世紀的社會變革看,中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主要是以思想和文學為先導,文學實際上成為思想的一部分,文學文化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性和歷史影響超過了美術等視覺文化,現代美術對社會的精神變革產生直接的政治影響的是左翼木刻、漫畫、海報、年畫、連環畫、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由此可知,社會革命不是一次兩次的具體革命行動,而是為實現社會形態根本變革、社會制度根本替代而進行的一系列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的集合。按照這一定義,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多次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英國的革命是社會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種革命都更廣泛,更有深遠影響。」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編者按:本文原載《古典學研究》第五輯《赫爾德與歷史主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感謝文晗博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網絡推送。 在近現代史上,德國作為一個沒有明確革命傳統的國家,其建立近代國家的努力似乎一直是靠對外戰爭來實現的。
  • 新書速遞 清教徒革命——關於激進政治起源的一項研究
    現在,據我看來,在現代歷史中經常出現的那些進行社會與政治重建的自律的行動者中,加爾文宗的清教徒是他們的開拓者。他是無需感到懷戀的舊秩序的摧毀者,同時是一種壓制性制度的建立者,而人們在逃離或超越這一制度之前,很可能不得不忍受它。
  • 協同推進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向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巨大政治考驗,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推進了以經濟發展和體制機制改革為主導的偉大社會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反「四風」刮骨療毒,反腐敗雷霆萬鈞,機構改革大刀闊斧,「三大攻堅戰」成效卓著,大國外交開創新局……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正是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辯證統一的實踐證明。
  • 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這個論斷
    比起政治革命強調的主要是「革除」,作為社會革命的改革更強調的是「命制」。改革是對革命事業的再推進、再努力,它是要在政治革命推翻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後,完成對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的建設、構造。政治革命是通往社會革命的手段,社會革命才是依歸,是終點。但我們不能割裂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從廣義上看,政治革命也是社會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部分。
  • 深刻理解把握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依據、內涵和要義
    概括地說,其精髓要義在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所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集中體現為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關鍵,抓住了協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核心要義。
  • 《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國的「邊緣革命」
    科斯和王寧在《變革中國》一書中認為,張五常分析框架的弱點在於:「它將社會看作同質的實體,將制度變遷看作一個單獨的事件,在這個框架中,制度變遷僅僅是一個更優越的制度一舉替代另一個較差的制度。20年之後,這種思維依舊是社會科學文獻中的主流思想。在這個理論框架裡,制度變遷中既沒有過程,也不需要時間。」這個批評可謂擊中要害。